APP下载

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2022-05-30杨薇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

杨薇

[摘 要] 为了推进与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文章就基于种植课程教学的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策略展开了尝试与思考。根据校园条件,分别打造了无土栽培和有土种植劳动课程基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明确课程内容,寻求适宜学生的种植课程活动方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种植课程活动,注重研究提高学生劳动技术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 种植课程;新时代劳动教育;劳动素养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城市里,我们发现儿童似乎与大自然处于割裂状态。为了重建城市学生与大自然的联结,让他们真切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几年前笔者所在学校就开辟了一块“青青苗圃”种植基地,里面种植了青菜、萝卜、红薯等各种农作物。学生在体验与观察实践的过程中,知道了红薯是长在泥土里,丝瓜是吊在藤蔓上生长的,蚯蚓可以帮植物松土等知识。但一段时间下来,我们感觉这种种植体验较浅显,导致学生对种植的认识零散,学习目标模糊,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立足于人的整体性,融合跨学科知识,对人、社会和自然进行整合,将理论知识有机融入现实社会,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兼顾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让劳动的内容和方式更加现代、智能、高效,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悦心,坚持综合育人理念,真正实现五育并举。

一、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课程目标

我们的种植课程是以种植活动为依托,找到种植与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和支持他们在种植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需要的综合能力。在种植课程中,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着力实现以下课程目标。

第一,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劳动的全过程,掌握无土栽培和有土种植的相关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学会劳动,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乐趣,明白人人都应该参与劳动。同时,学会学习。在动手中学习,观察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养成爱观察、爱探究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和浓厚的兴趣,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学生通过种植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形成对周围事物的好奇与兴趣,能够在引导下有意识、有方法地观察事物,并根据发现有针对性地思考、修正,遇到问题敢于面对,具有较强的、较持久的探究欲望。

第二,学生能够与团队人员和睦相处,养成倾听和交流的习惯;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的有效建议,完善自己的观点,懂得在劳动中与他人合作,合理分工,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并给予他人帮助;能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假设与推断,设计有序的研究步骤,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研究种植课程,在劳动教育中懂得责任担当。

第三,在种植课程中,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其观察力不断提升,问题反思意识不断增强,能从不同角度提出疑问,并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思考,借助收集信息资料、询问、采访、调研等方式寻求解决方案,使辩证思维能力得以培养,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不断磨合中走向统一,科学精神全方位得到提升。

二、依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明确课程内容

(一)认识有土种植和无土种植的区别

1.在有土栽培基地中学会使用劳动工具和有土种植设施。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果蔬和花草,学习种植方法,选择适合有土种植的果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参与有土种植,就要让他们先熟悉铁锹、锄头、镰刀等劳动工具,并学会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成分,挑选适合有土种植的果蔬和花草。

2.在无土栽培基地中学会使用劳动工具和无土种植设施。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适合无土种植的植物,在无土栽培基地筛选种植,了解水箱、水泵、导管、营养液等材料、工具,并能安全、熟练地操作它们。

(二)教会学生播种、养护,提升劳动技能,渗透道德品质教育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种植、浇水、施肥、除草、治虫、收获等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写好观察日记,并总结经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让学生感受到付出的艰辛,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形成一系列评价体系

建构和完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增强引领性、实操性,激励学生提升自身劳动素养,让劳动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培养体系中,形成评价制度。

(四)基于种植基地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依据学校种植基地的性質、特点、条件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通过有土和无土种植基地的实践过程,探寻研究策略

通过课题研究,收集、提炼、分析相关数据,探索小学生基于种植基地的劳动技术素养提升及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寻求适宜学生的种植课程活动方式

种植课程活动是服务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生是种植活动的主体。教师应以种植基地为抓手,关注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对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劳动情感态度和劳动价值观进行全面建构,为提升学生劳动核心素养提供充足的条件。

(一)明确课程目标,注重种植课程的整体性

规划种植课程时,应根据校情、学情和农情,结合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整体规划,构建劳动课程体系。同时,种植课程目标应符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导向,在要求学生掌握播种发芽、浇水施肥、治虫除害、适时采摘等有土种植和无土栽培知识技能的同时,要侧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科学精神的渗透、健全人格的培养及自信自强人格的塑造,勾勒出种植课程实践的总体图景。

比如,我们在开展“种植生菜”劳动课程时,学生通过种植、养护、探究,认识了生菜的成长过程,了解了简单的种植、养护方法,并充分感受到环境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假如我们的劳动教育到这就戛然而止,那么学生只掌握到了劳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却错过太多与其他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融合教育契机,忽略了跨学科学习的意义。我们应引导学生用图文并茂的观察日记记录生菜的生长过程与变化,用文字呈现每个阶段的劳动感悟,如当生菜长势缓慢或出现虫眼时,让学生找寻办法,最后可以把团队的研究过程形成小论文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逐步端正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态度,养成会劳动、爱劳动的习惯,形成坚韧不拔的劳动品质,这样才能让劳动课程真正成为多学科融合的课程。

(二)调整课程内容,挖掘种植课程的生成性

种植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寻找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整个种植过程并不是机械枯燥的预设活动,而是可调整的、游戏化的课程内容,因种植而产生的各种资源,可以被挖掘成为新活动、新课程的契机。种植活动既是快乐的、丰富的,又是有益的、适宜的,是学生成长的“助跑器”,可使学生获得必要而有意义的劳动经验。

(三)完善课程评价,重视种植课程的激励性

种植课程是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生成性的课程。学生尝试完成每项任务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融合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励他们不断尝试并及时修正。为了让学生的思考和行为及时得到反馈与引导,我们把课程学习评价分为两个维度,即植物成长记录卡和自我成长记录卡,来综合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四)以劳动技能培养为突破口,提高教师的专业性

在带领学生实施种植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亲自去体验,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并且结合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课题的实施计划去解决问题,在研究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路径探索
劳动涵养幸福人生 实践助推健康成长
对“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居家劳动教育的思考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观照与理性回归
培养行动力:走向“新劳动教育”的“立新”实践①
农村中小学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分析
当前农村中学学生劳动素养存在问题与对策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依托“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