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分析
2019-01-17练捷情
练捷情
摘 要:先简析农村中小学学生劳动素养重要性,然后从学校方面、家庭方面与学生方面,总结农村中小学学生缺失劳动素养现状,进而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提升基础上,详细分析与阐述农村中小学学生劳动素养培养措施。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学生;劳动素养
一直以来,热爱劳动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因为劳动,所以中华民族才得以强大,中国社会才能不断进步。但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之下,商品经济逐渐进步,生活水平质量也在逐渐提升,人们的劳动观念意识却逐渐薄弱,这一点在学生群体中尤其明显。农村人热爱劳动,质朴厚道,但是年轻一代的农村中小学生,因为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的原因,缺少了一定的劳动素养,这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分析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学生劳动素养重要性
劳动素养教育是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关键部分,一个人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劳动意识,才能够在以后有大的作为。马克思劳动观指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联通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经之路。苏霍姆林斯基针对劳动教育,也提出教育必须要和劳动结合,脱离劳动的教育会成为“一个悲剧”。所以,对于中小学学生而言,劳动素养十分重要,做好劳动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基础,劳动素养的重要性体现在下面几点:其一是激发学生前进与追求,人可以在劳动中获得启发,从模仿性劳动到创造性劳动,让追求可以更深入。没有追求就无法进行创造,而组织学生劳动,可以让学生形成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及独立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脱离脆弱性与依赖性,产生极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一旦形成,就會更加努力朝着目标奋斗。其二是让学生体验劳动价值,目前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即便是在农村环境中,家长也不舍得让学生劳动做家务。这样,学生就没有多少机会参与到劳动中。学生若不参与劳动,就无法在劳动中获得快乐,无法在劳动中感受人生价值。劳动不仅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还能够提升对美的欣赏。参与到劳动中,才知道劳动的艰苦,才能够懂得劳动的重量和价值,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其三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素质主要是品德、文化和身体个性相关方面。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多个方面的,而其中用劳动来培养人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通过劳动能够给人聪明才智,陶冶情操,锻炼人的意志,创造出财富,让农村中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与接受劳动。
二、农村中小学学生劳动素养现状
劳动素养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通过前人的劳动才造就了现在社会的所有。没有劳动,就没有现在高质量和便捷的生活,也就没有科技发达的产业,社会上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劳动。对于现在农村中小学学生而言,其劳动素养相对比较缺失,劳动素养现状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1.家庭方面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父母对于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可以产生很大的作用。现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并且因为生活质量逐渐提升,家长对孩子也更加宠爱,要什么就有什么。在人文教育和劳动教育方面却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在自己的家里,家务事一般都是父母家长动手,打扫卫生和洗碗,都没有学生参与进去。和劳动相比,让家长可以和其他人侃侃而谈的是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学了多少舞蹈或是考试考了多少分,这让家长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意识,重视孩子的学习,满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而这一点更加让学生不再重视劳动,这是农村中小学学生劳动素养的一大现状。
2.学校方面
农村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教育问题,和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都相对较低,其所缺失的点也比较多。教师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师专业能力相对较低等,这些因素都让学生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其劳动素养与正确的观念。特别是在学校班级的轮流值日中,每天值日的人数很多,这让学生的劳动量逐渐减少,无法发挥有效的劳动作用,每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重视,对可能影响孩子学业的劳动评价会给出一定的肯定,这样也会让学生不重视劳动。每天值日只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劳动,看似在安排学生劳动,实际上值日只流于形式,其中并没有教师的指导与管理,并没有起到劳动教育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小学并没有开设劳动教育的课程,学生在学校受到的劳动素质教育很少,劳动方式也比较简单。很多学校的劳动都是一些定期的大扫除,还有一部分劳动是让学生假日在家中完成,而这种方式毫无意义。
3.学生方面
学生是劳动中的主体,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学生却十分缺少劳动意识和观念。有些学生甚至连课桌都是家长代为整理,学生在学校中进行的劳动是为了完成教师下达的劳动任务,为了避免受到惩罚或是斥责才进行劳动,为了不减分才进行劳动。还有一部分学生想方设法逃避学校班级组织的劳动活动,这也是农村中小学学生劳动素质的一大现状。
三、农村中小学学生劳动素养培养措施
农村中小学学生劳动素养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家庭和学生自己。所以,在对农村中小学学生劳动素养进行培养时,也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
1.学校教育
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学校的教育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中极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这是学校教育的目标所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学校教育需要通过哪些有效的方式让中小学生提升劳动素养。学校最为常见的教育方式和载体就是授课与课程,所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也需要从课程入手。中小学生的自制力都相对较弱,因此学校需要制定更多的条例来约束学生,要想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就需要设置相关的劳动技能培养课程。除了课程以外,还需要有专门的劳动课程教师,教师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素养,要经过专业培训之后对学生进行教学授课。农村教师资源和城市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教师相对老龄化,需要引进一批具有活力的专业教师。要想将学生培养成学会技巧和掌握技能的学生,就需要知识思想与动手技能的双重培养。要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在实际之中,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劳动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劳动者获得人们赞赏的故事,讲解劳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还需要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让劳动锻炼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学生可以热爱劳动、重视劳动。除了课程教学以外,学校方面还需要和学生的家长配合,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若是学生住所离学校距离不远,建议学生步行上学放学。放学回家在家里打扫卫生,不让家长帮忙。双休日与节假日的时候,为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家庭作业,比如种菜、购买日用品等,让学生从小就能够学会独立做事,培养学生的自立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在社会的发展之下,很多人的生育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农村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很多农村孩子的劳动意识也逐渐淡薄,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劳动有着最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学校方面需要适时开设一些课外实践性活动,教给学生一些劳动技能与技术,让学生可以养成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这不仅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需求。
2.家庭教育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而初中階段则是学生相对叛逆的一个时期,在此时期父母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要。依据相关的研究发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对学校教育形成的影响要大得多,父母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以身作则比语言教学更加有效,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勤于劳作。更加关键的是,作为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家长,不应该一直将学生限制在家中,而是要让其接触更多农村的家务劳动,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节假日和双休日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劳动,或者可以把机械性和重复性的劳动转换成有趣味性的游戏,以此吸引孩子的注意。在回家之后要让孩子写下自己的劳动感受,加强教育效果。不过分地溺爱孩子,否则不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与发展。劳动有家长的加入,孩子的热情会被激发,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也能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同时也增进了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让家长对孩子有深入的了解。家庭教育还需要和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这样会产生更大的教育效果。学校方面可以邀请家长与学生一同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让家长可以在一个新的氛围和环境中看待学生的自理能力。或者可以通过网络交流与家访的方式,对实践之后的效果做调查,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家长也可以到学校去观察学生的劳动情况,让孩子能够积极配合学校课程与活动。
3.自我提升
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逐渐成熟,应该具备了一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对于劳动素养也需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履行劳动义务。在实际生活中要自我反省和发现,这是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在学校中,农村初中生要主动参与到学校班级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中,也可以和其他学生交流探讨,从不同角度阐述与分享在劳动中所获得的感受。同时还可以定期演讲,总结自己这段时间都做了些什么,或者获得了怎样的劳动成果与切身感受。在家中也需要主动帮自己的父母干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要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之中,为父母减轻一些负担,以此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促使自我成长与发展。
总之,劳动素养是中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对于农村中小学学生而言,因为家庭、学校和自我方面的因素,劳动素养有一定的缺失,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学校和家庭方面应加强教育,同时还需要做好自我提升,以此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乐江.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三部曲”[J].山西教育:管理版,2015(11):22.
[2]黄仕干,冯显志.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0):109.
[3]张童明,丁玲.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8(7):16-19.
[4]林卫红.奏响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三部曲[J].教书育人, 2019,663(5):20-22.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