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学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应用
2022-05-30王作川
摘 要: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一直都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因为通过对中国美术史的变迁过程进行探究,能够发现很多美学进步,同时也能够挖掘中国美术在古代和近代的一系列发展。实际上,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并不只是在美术界中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也能够为现代图像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图像学实际上就是研究中国传统绘画之中的一系列表现手法和技巧,在图像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作品的精神内核,也能够发掘研究图像学的新思路。图像学起源于西方,但实际上也为中国的美术史研究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能够从侧面推动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图像学;中国美术史;表现手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美术的当代复兴研究”(21ZD23)研究成果。
图像学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它与中国美术史的融合时间其实并不算长。在这一时间段里,图像学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图像学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其中也不免会存在一些问题,相关研究者应积极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尽早地解决这一过程之中已经体现出来的一些阻碍。图像学的应用实际上推动了现代人们对于中国美术史发展过程的了解,为人们的研究过程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人们对图像学的盲目应用,实际上也让图像学在一些不太恰当的地方发挥了作用,这样的负面作用会使原先图像学的研究目标得不到体现,也会让整个研究产生偏差,不利于图像学和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双重发展。
一、图像学的发展现状
图像学就是对图像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自古以来,人们就已经对图像有了广泛的研究,因此突出了图像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的图像学已经与传统的图像学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图像学最主要的是进行象征性意义的描述,是一种单纯的、对图像意义进行描述的研究。现在的图像学是在原图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创作环境的研究。现在的图像学更加注重对图像背景意义的研究,并注重从中获取深刻的意义和内涵。现在人们对于图像的研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图像意义的研究,而是更加注重对图像意义、内涵、背景的了解。因此,在进行图像分析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同时还要结合背景对其进行分析,最终获得需要的结论。
二、图像学对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作用
在目前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过程中,图像学已经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进程。实际上,图像学研究的就是一个画像、一幅画作其背后所包含的一系列信息,通过对這些信息进行分析、解读和整合,最后形成关于这个图像的初步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手法实际上也能够帮助相关研究者寻找出画作背后最真实的含义,挖掘最深层次的意义,有助于大众对当前艺术作品的理解,也可以让现代艺术家能够深入地了解美术艺术,在研究出的结果上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创作,升华自身的作品内核。这样的研究手段也能够帮助目前国内的艺术家们开拓自身的创作思维,有助于形成新的艺术展现方式。
中国绘画史中的作品有许多题材,但是不同题材的热门程度相差非常大,一些题材从古至今都十分活跃地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之中,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艺术现象。这些题材的画作究竟好在哪儿?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可能仅仅依靠图像学或是美术史,应当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真实、准确的研究结果。
另外,随着图像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也可以更好地探究很多画作的精神内核和表现形式,从而理解不同图像之间表达方式上存在的差别。实际上,图像学目前在国内的研究程度并没有达到理想预期之中的最佳效果。研究者应当优化对图像学的应用方式,保证图像学能够真正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图像学运用不当将会使美术史研究进入误区,从而影响研究者对美术的印象和理解,这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深度。因此,在运用图像学时,应当时刻注重准确性的把握。对于图像学的正确运用能够让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人们对于美术史的了解程度。对艺术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创作画作时画家的心情,从而从这一角度帮助人们开拓思维,寻找创作的灵感,产生更加深刻的艺术体会。
近些年,研究者们对考古和宗教题材绘画的了解不断加深,对宗教类型的图像进行考古在中国美术史等历史方面的研究中能够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相关宗教主题的图像实际上在表达方式和呈现手法上有着很高的相似性,这样的相似性就可为研究者的研究创造很好的条件。通过图像学对宗教题材的美术发展史进行研究时,可以选取和宗教主题相关的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画作的绘制手法、表现形式、表现主题等。如果这些内容出现高度重合,就能够证明这些图像实际上很有可能存在于同一个时期。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加快速地了解一个时代美术作品的发展程度。
实际上,在图像学正式引入中国之后,其顺应中国的社会现状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推动了当前美术史的研究历程,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些麻烦。例如,有些人在对美术史进行研究的时候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仅仅只是对图像进行研究,例如图像中出现的技法等,但是却没有和美术史的研究目的结合起来,在研究过程中完全抛开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研究的顺序和侧重点,对于图像的分析不应当只是停留在简单地对画面和技法进行分析的层面上,同时也应当对画作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跳出思维的误区。
三、图像学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有效应用
(一)反思图像学的适用性
图像学实际上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这里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系列作品为例进行简要的分析。通过对这一时期的作品进行一种普遍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产生的相关作品之中都透露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创作手法看起来比较生硬,和其他时期的画作相比,缺少一定的灵活性。虽然绘画者在尽可能规避这种效果,但是依然难以摆脱中世纪西方图像志言论对绘画者的制约或影响,绘画者在创作过程中都会更加注重人体表达的生动性,因此也会更加注意凸显人在画面之中的主要地位。例如著名画作《最后的晚餐》,整体画面的描绘非常精美,在对人物进行刻画的时候,画家非常重视通过细节的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力量,会有些许生硬。
站在现代化图像学的角度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实际上那一时期的作品在创作技法上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也很好地体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中国美术史涵盖了众多历史题材的内容,由于题材类型明显,因此在时代的更迭之中,一些作品也能够被优先保存下来,例如刻画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画作,或是一些比较经典的山水花鸟画。此类绘画在表述内容方面具有固定的文化形态,在寓意和象征方面较为相似。对于这些实际上分类相似的作品,可以从图像学视角对其进行归类,一起进行研究,更能够得出特征结论。例如在进行比较经典的意象讨论时,就可以直接使用图像学的相关信息,分析在画作之中透露出的内容,判断相关的意象特征,在进行简单判断之后,再联系相关的时代背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这样,对作品研究的准确程度也能得到提升。
一些图像学研究理念是一种泛阐释的研究形态,这样的研究方式对于中国美术史研究并无太大益处,反而会制约现代学者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例如,近些年来一些相关画作的研究使得一些宗教主题的画作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在对这些画作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很多时候研究者对于画作的解读很难在第一时刻就尽可能地保持准确,这实际上也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们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对这些画作进行研究,和这些画作的创作时代相差久远,这些画作的创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存在非常紧密的关联,所以,现代人在对当时的社会宗教内容进行研究时,会产生思维误区,很难切实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因此,在利用图像志对相关画作展开分析的同时,必须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和画家的个人信息,聯系当时的社会发展对探求出的结果进行论证,以此来保证准确性。
在对一个时期内的图像进行分析时,研究者也应当拿出具体的分析依据。如果想要对一个普遍的意象,如竹子,进行分析,仅仅只是评价人们对竹子的认知、思维、创作过程,是非常片面的,应当在研究过程之中标明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之下,对于哪几幅画作展开的研究,画家的创作背景如何。只有对不同的图像都进行具体的分类,才能够保证得出的信息是足够准确的。现代学者对若干类属性作品的研究如果单纯使用图像学分析,则有可能忽略作品的真实情境而走入违背作品理念的困境。
(二)重视事件性作品的图像学研究
事件性作品主要就是针对事件在特定场合内进行创作得出的作品类型,事件性作品由于本身涵盖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带有时代的基本特征,因此更加具有研究价值。图像学一开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中国在接受其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注意适配性。例如,很多西方的作品之中会有宗教的印记,而中国的作品中有许多象征性,对于这种情况,相关研究学者应当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进行一定的还原。
在艺术长期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固有的题材通常会在作品中展露出相同的意境,这样就会形成意象的固定化趋势,例如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绘画领域,竹子都是高洁的象征,象征着文人们不屈的灵魂。宋代时期兴起的文人画实际上让那个时代创作出的许多作品能够在现在被简单解读,文人们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使后人的研究更加简单,但是实际上这样也会给研究者们造成思维上的误区,实际上并不利于形成最真实有效的解读。研究者们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也应当跳出思维误区,对相关意象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图像学在美术史研究中的应用案例
首先比较经典的是郑板桥作品中的竹子,郑板桥作品中的竹子就像人们眼中看到的那样,是单纯客观的竹子,是一种植物。竹子作为大自然中最常见的植物之一,自古以来被我国人民所喜爱。竹子本身的特性就非常吸引人,并不需要人对其进行很细心的照料,它就可以很好地生长。它不需要肥沃的土地,不用浇水、施肥、除草,生长速度非常快。正是由于这样的品质,竹子在意象方面也一直被人们喜爱,针对竹子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也非常多,而竹子的这些特性也被人们在生活之中的很多方面进行了展示,竹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不断升高。随着竹子意象的发展,在画家和文人的眼里,竹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植物,而是一种固定的创作主题,只要一提到竹子,大家心中都会涌现出高洁的形象。竹子早在唐代中期就已成为花鸟画的题材之一。北宋的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即为文同真迹,画倒垂竹一枝。其绘画水平非常高,其作品在当时有很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对后世人们对竹子主题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绘画的发展,竹子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更加普遍和频繁,许多画作中都出现了竹子的形象,竹子成为历代文人画家推崇的创作对象。许多画家和文人都在自身的风格基础上对竹子的创作进行了润色,这也使得后期竹子的展示风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郑板桥尤其以喜爱和擅长画竹子而著称,竹子的特性也直接得到了新的升华,因此竹子图像已不单纯是绘画题材中的艺术图像,它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四、结语
图像学的引进实际上是中国美术史研究过程中的一项重大进步,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们对于目前中国美术史的理解,也解决了很多历史遗留的难题,帮助人们赋予了历史画作更多的实际价值。但是,在目前的图像学研究之中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弊端,相关研究人员应当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技能上的提升,保证图像学能够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军.图像学及其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20):131-132.
[2]崔迎春.图像学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应用[J].艺术研究,2010(2):74-76.
[3]殷晓珍.“内容”与“形式”:以图像学和形式分析为例反思当代西方美术理论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11):171-172.
[4]张芳.读图与读史:探析图像学方法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2008(4):80-82.
[5]何前.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刍议[J].牡丹,2021(20):125-126.
[6]易善炳.图像的范式及运用:对中国美术作品视觉阐释的反思[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9(3):105-111.
作者简介:
王作川,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美术教育历史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