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2022-05-30卢霞
卢霞
摘 要:英语课程要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阅读教学可以从“基于语篇,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感知主题意义”“深入语篇,设计应用实践类活动,探究主题意义”和“超越语篇,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深化主题意义”三个方面展开,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达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的。
关键词:主题意义;阅读教学;教学活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明确指出,“主题语境不仅规约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范围,还为语言学习提供意义语境,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英语课程要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1]。教师是主题意义探究的引导者。有效的英语课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导向,师生共同对主题意义的研究。然而,不少教师的传统阅读教学观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指向碎片化知识的阅读教学设计使得学生难以形成整合性能力。
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围绕主题语境,基于口头和书面等多模态形式的语篇,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这一过程既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整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可见,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是主题意义探究的实施途径,也是学生实现能力向素养转化的学习过程。
下面以译林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二第一单元“Lights, camera, action!”Reading板块的“Behind the scenes”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例,探讨如何设计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第一单元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涉及的话题是“电影”。“Behind the scenes”的主题是“幕后”,作为讲稿,语篇从电影评论家的视角先介绍电影制作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知识,如電影的音效、视觉特效和道具等,然后指出观影者应更多关注幕后工作者的付出。笔者将“Behind the scenes”置于单元主题下进行解读,提炼出其主题意义为“引导学生思考优秀作品的构成要素,启发学生关注银幕背后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幕后英雄”,并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By the end of the lesson,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① know the hard work behind the scenes and evaluate different aspects of film-making;
② improve reading strategies of skimming, scanning,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inference;
③ analyze and master the writing techniques of giving examples and using metaphors;
④ write a thank-you note to those behind the scenes and conduct a self-assessment and a peer assessment.
一、基于语篇,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感知主题意义
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在这一环节,笔者首先围绕主题创设具有交际性的情境,即借助图片引入主题,然后通过梳理、概括、整合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电影幕后工作,感知主题意义,进而建立起语篇信息之间的关联。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首先,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常见的不同类型电影的海报,并提出问题Q1~Q2,在激活学生背景知识、激发学生探究话题兴趣的同时,引出主题behind the scenes。
Q1: Which film type do you like best?
Q2: Whats your favorite film? And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making it a success?
然后,笔者提出问题“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语篇,找出段落关键句或概括段落大意,了解优秀电影作品的构成要素和幕后工作,感知语篇主题意义。
接着,笔者进一步追问“How is the lecture transcript organized?”,让学生绘制语篇结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从宏观层面帮助学生厘清语篇结构,深入了解语篇特征,进而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框架,强化和提升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快速把握语篇结构的能力,也为后面的探究主题意义搭建支架。
二、深入语篇,设计应用实践类活动,探究主题意义
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性阅读和评判性阅读探究主题意义,训练学生获取、分析具体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启发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意识。
(一)细节性阅读
借助图表来梳理语篇的事实性信息可以使语篇内容结构化、作者思维可视化,从而循序渐进地推进主题意义的探究,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一环节,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语篇,并回答问题“How are paragraph 2 to 4 developed?”,使学生从语篇角度理解段落信息展开方式,感知语篇的连贯性和作者的写作手法——举例(如图2所示),了解银幕背后的制作工作,培养查找、分析、整合信息的细节理解能力。
(二)评判性阅读
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不能仅仅只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而应该是一个使学生积极、主动构建主题意义的过程[2]。在准确理解语篇的事实性信息后,一个有判断力的读者不是全盘接受语篇所呈现的事实和特征,而是应该能够结合原有认知对语篇内容和作者观点加以综合分析和评价,并能够提供充分的佐证理由和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梳理语篇事实性信息后,笔者设置层层推进的问题链Q1~Q5,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题意义,理解银幕背后工作者的工作、优秀导演的品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分析和解決问题的能力。
Q1: Are you in favor of the use of CGI? Why and why not?
Q2: Do you think they are good directors? 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a good director should have? Why?
Q3: Does the writer advocate us becoming good directors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in the last paragraph?
Q4: How does the writer express his opinion? What kind of figure of speech is employed here? What is the effect of it?
Q5: Can you write a metaphor of your own to describe the film-making process?
Q1是评论作者观点的评论性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适当“移情”和“推理”,了解幕后工作者的工作,进而提炼自己的观点。这一评论性问题基于语篇的留白点,可以训练学生鉴别和评价的能力,提升学生阅读、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批判性阅读者。Q2旨在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了解优秀导演的品质,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Q3旨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构建主题意义,让学生关注银幕背后工作者的工作。该问题指向对语篇的深层理解,聚焦作者观点态度、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问题Q4,引导学生聚焦写作手法,思考作者如何表达观点,并通过问题Q5尝试创造性表达。
问题链中既有评论作者观点的评论性问题Q1、讨论导演优秀品质的问题Q2、推断写作意图的理解性问题Q3,也有聚焦写作手法的问题Q4和创造性表达的问题Q5。Q1~Q5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关注银幕背后工作者的工作,构建主题意义,为迁移创新类活动的开展作语言铺垫。
三、超越语篇,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深化主题意义
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在学生通过梳理、概括、整合信息感知主题意义,借助细节性阅读和评判性阅读探究主题意义后,笔者创设两个新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形成新的认知,以达到深化主题意义的目的。
首先,笔者提出问题“We have talked about the work behind the scenes of a film. Can you list some work behind the scenes of our peaceful life?”,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深化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结合所学,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发言,致敬默默奉献、平凡而伟大的幕后工作者,领会到正是因为有他们的默默奉献,才有了我们的岁月静好。该任务既指向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也指向生活中的精神引领。
然后,笔者设计超越语篇的任务“Write a thank-you note to those behind the scenes.”,以读促写,促进学生能力向素养的转化。该写作任务基于真实情境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创新,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迁移到课外的真实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以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效果。
层层递进的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是主题意义探究的有效实施途径。在主题意义引领下,教师可通过一系列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基于语篇感知主题意义,到深入语篇探究主题意义,再到超越语篇深化主题意义,整合学习内容,融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4-16.
[2]梁美珍,黄海丽,於晨,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