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堂主动参与策略探析
2014-11-13姚冬兰
姚冬兰
【摘 要】只有时刻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筛选生活性的课程素材,同时给予学生系统的活动任务,才能唤醒学生的发现、研究、探索欲望,才能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才能缩短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使教材向生活拓展、课堂向社会延伸。
【关键词】课程素材 主题意义 活动策略 实践渠道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作为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唤醒学生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调动他们的内在动机,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筛选生活性的课程素材
品德教育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刻了解学生的需要,广泛搜集、筛选、吸收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里产生教学活动的主题。
比如,课前做一些关于现实生活的小调查,就不失为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好方式。品德教学需要学生对真实的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体验,因此设计调查表有很大的学问。首先,教师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愿意给出真实的回答;第二,设计的问题能否真实反映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比如,教学苏教版品德四年级下册《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活中的电视”的学习中,教师可在课前进行“学生喜爱的电视节目”的调查。让学生对喜爱的电视节目进行自我判断和梳理,然后教师进行汇总。“电视”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调查,教师可以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喜好,发现学生生活中关注的、须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制订出可行的教学目标,确定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沟通点(如:动画片的喜与忧),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畅所欲言,探讨实际问题,并最终建立一种关心生活的态度。这种从学生生活需要引出的话题显然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也能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走向更好的生活实践。
二、设计综合性的活动策略
德育原理告诉我们: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发展。因此,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是调动学生学习潜能的最佳方式。我们可以考虑给学生一个系统的活动任务,使他们有充分的自主计划、活动、思考、改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的苏教版品德二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一课中“感知春天”的一个片段。
师:春天在什么地方呢?老师这儿有首歌,歌曲会告诉我们答案。
(生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师:听完了歌曲,告诉老师,小朋友都到什么地方去寻找春天?
生1:可以到青翠的山林里寻找春天。
生2:可以到湖水的倒影里寻找春天。
生3:还可以通过小朋友的眼睛寻找春天。
师:春天在眼睛里,同学们,周末和爸爸妈妈去踏青了吗?你的小眼睛又观察到了什么?(视频出示)这是昨天老师邮箱里收到的你们周末拍的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眼中的春天吧。
师:春天不但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她还在我们的耳朵里。你听到了哪些春天的声音?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1:我听到了小鸟的鸣唱。
生2:还有流水的哗哗声。
师:这些声音给我们奏响了春天的交响乐。春天在我们的眼睛里,在我们的耳朵里,春天还在哪里呢?
(学生谈“闻”到的春天、“摸”到的春天、“尝”到的春天,教师及时板画鼻子、小手、舌头。)
师:小朋友找到的春天真是丰富多彩呀!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竖起耳朵静心聆听,尽情呼吸和品尝春天的芬芳,张开双手去拥抱春天……
这个片段中,教师设计的综合性活动是融眼、鼻、口、耳、手等多种感官为一体的,且活动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通过E-mail、QQ、博客等方式向学生及家长布置个性化的电子作业,然后学生提交的电子作业(文本、图片、视频等)在互动的课堂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主动参与,渴望交流,愿意分享,课堂成了有创意的生活课堂。
教师在设计综合性活动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多渠道学习。要拓宽学生参与品德学习的途径,特别是兼做班主任或兼任语文教师的品德教师,可以把品德课的体验活动与语文实践作业相结合,把品德课的课后实践与主题班会整合起来,或者把品德课中的观察和实践记录和科学课进行整合等等。
2.多感官参与。不同年段的学生对参与方式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将学生的眼、鼻、耳、手等感官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来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在生活模拟、情境体验、角色扮演、讨论交流、质疑辨析、操作实践、成果展示等多种活动中得到启迪和发展。
3.多类型交流。课堂上的交流活动要求教师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会对什么感兴趣?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选择交流的话题,同时交流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组织性,不能为了交流而交流。
三、链接开放性的实践渠道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品德课堂,解决了“源”的问题还不够,还要考虑“流”的问题!因为即使学生在课上获得再多的知识、再多的感触,不会运用于生活实践也是徒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打破了学校、社会、教育的时空隔阂,他明确提出:“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品德教学要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儿童生活的距离,力求将教材向生活拓展,课堂向社会延伸。
这是苏教版品德五年级上册《我来做市长》中的一个片段:
师:大家想来当一当“市长”吗?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让大家来当一回我们无锡的小市长!(板书:“我来做”)
师:瞧,这里就有两个大问题,需要我们小市长来解决呢!
(播放“救救母亲湖”“拆报亭事件”的声像资料,学生专心观看,准备参与。)
师:下面,就请大家四人一组,开一个“市长会议”。每组选出一位“市长”,一位“常务副市长”,以及两位“副市长”。其中一位副市长分管环境问题,解决太湖污染,一位副市长分管城市规划,解决拆报亭问题。市长和常务副市长两个问题都要考虑。大家一定要珍惜时间,尽快确定职务,明确各自职责,然后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填好市长会议记录卡。
师:关于拆报亭事件,由于刚发生不久,老师建议大家和家人、朋友继续商讨,然后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市长电话、无锡人民网、写信等方式告诉市长。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学生自觉找到自己的认知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共鸣之处,自觉寻求到个体与社会的情感认同,并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的浪潮中去,这样的品德课堂才是富有魅力的。
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思想、有精神、有追求的主体,这正是教育的灵魂所在。教育要成为“一个意义的世界”,就必须充分关注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架起课堂内外的桥梁,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营造主动参与的课堂,打造更为广阔的舞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坊前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