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2-05-30韦湘云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旅游管理

【摘要】本文论述高校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为例,分析高校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教师、学生“双主体”参与课程思政实践、围绕“三维度”落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明确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四阶段”等方法,落实高校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关键词】实践类课程 思政教学 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1-0049-04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该意见强调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符合国内外旅游业发展需要、掌握旅游管理知识和方法、具有解决旅游开发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加强该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适应社会以及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根本需要,是近年来教育界与旅游行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为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类教学创新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实践型、创新型人才为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这表明专业课程的质量影响和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成效,因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当受到重视。

高校开设思政课的初衷是帮助大學生构建正确稳固的思想道德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大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社会工作,力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自身的力量。专业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随着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实践教学,是发挥课程思政德育功能,更好地实现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在提倡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教育理念与路径的优化升级,能够更好地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旅游行业及市场的发展培养和输送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及旅游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对专业实践类课程而言,有效调整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代思政课堂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寻求思政元素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点,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考量的重点。从各高校的课程思政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片面、简单、低效等问题,未能深入剖析专业实践课程思政元素,未能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专业实践类课程资源进行优化重组,甚至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流于形式,仅停留在表象。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任课教师大多将重心放在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课程内容设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问题,未能深入考虑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协同关系,难以将思政元素较好地融入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及建设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工作仅以教育部门颁布的文件为指导,未能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基本情况制订思政教育方案;另一方面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思政工作普遍缺乏关注,对课程思政育人认识和理解不足,更缺乏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培训,进而未能深入把握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重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难以发挥协同育人效应。

(二)专业实践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资源的力度和深度不够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积极寻求课程内容横向与纵向的延伸,在挖掘知识深度的同时,力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使学生在历练中不断开阔眼界。然而,当前高校的专业实践类课程仍偏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认为“价值引领”更多的是思政课的任务,对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和思政资源挖掘不够重视,造成课程思政育人价值难以体现,也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受到限制,如缺乏创新精神、拼搏精神、坚韧意志、爱岗敬业素养等。部分高校开展专业实践课程思政,往往只是表面的思政,内容上“换汤不换药”,形式上生搬硬套,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缺乏协同驱动设计

由于专业实践课在教学内容和时间上具有特殊性、任意性和变化性,其课程建设相应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与创新性,因此难以全面、深入、系统地融入思政内容。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缺乏协同驱动设计,一方面是因为实践类课程缺乏对系统思政教育模式的科学选择,忽视对思政与社会发展、实践与生活、知识学习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联性探寻,只是以传统的形式展开教学,未能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实践类课程思政缺乏强有力的评价考核机制支撑,学生评价指标设置的权重不合理,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公正性不足,教师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思政工作的职责不明晰,忽略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量,导致课程思政建设难以落实落细。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应结合课程特点和思政教育内涵,设计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提升思想政治觉悟与职业道德水平。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尝试深度融入思政教育,构建完善的实践类课程思政体系。

(一)教师、学生“双主体”参与课程思政实践

“双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他们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双主体”设定,可以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明确自身的主导角色定位,并树立思政育人意识,转变或创新教学风格、方式,在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与提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实践学习,锻炼自主探究旅游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实现情感升华的同时,形成自我价值认同和行业认同。

在“双主体”参与的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建立相对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更多独立学习与自主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规划、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则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功能,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更多机会。此外,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尤其关注学生对思政教学的反馈,将学生的意见、建议甚至质疑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参考,由此建构课程主题、提炼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资源调查与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为例,教师在讲授相关思政理论的基础上,增加思政实践环节,弥补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的不足,同时使学生获得更多学以致用的机会。教师把学生带到实际的旅游业态环境中,使学生通过对实地旅游资源的观察、体验和调研,学会辨析资源的类型、密度、布局等,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思路,最后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实验报告和汇报交流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这样的师生实践活动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主动性,使其形成“自然接受—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内动力—理解、掌握和应用”的学习路径,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内化、思政素养的提升。

(二)围绕“三维度”落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三维度”即教学内容、方法设计、考核评价,这是课程建设的三个主体内容,其落实的程度直接影响课程建设的质量。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也要围绕“三维度”落实课程思政建设。

首先,明确课程思政标准,对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挖掘各单元的思政教育资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需要用到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来源于专业知识体系本身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也可以来源于本专业知识体系之外但相关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师应加强二者的有机结合,提炼适用的思政元素,弥补教材内容在思想引导、情感导向上的不足。例如,教师选取教材之外典型的实际旅游规划项目为案例,真实展示旅游规划的内容、旅游规划的编制步骤、旅游开发的原则等,让少有机会接触实际旅游规划操作的学生更好地了解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同时提升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规范、职业操作规范的认知。

其次,遵循“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的思路进行教学方法设计,先分析课程主题,再针对不同的主题内容、课时安排、课业量等因素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专业实践类课程虽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但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教學与情感引导的功能。以“旅游市场营销”一课为例,“为何学”即明确学的意义是塑造学生的专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营销战略思维和营销专业精神;“学什么”是在课程思政目标的指导下,加强思政元素的提炼、整理,明确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引领目标;“如何学”则是选择使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不同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转变传统课堂简单说教、灌输的模式。例如,旅游市场调研与预测是旅游企业长期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旅游的各项决策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调研和预测能力的培养不能纸上谈兵,要在实践教学的环节开展,既要指导学生学习制订调研计划、确定调研对象、展开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也要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的旅游营销环境,以及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社会责任,由此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最后,采用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包括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多主体评价等,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情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与素养,主要通过考查学生的实践过程评价其学习结果,因此宜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以旅游接待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在构建“学做结合、任务驱动”的课程要求下,通过提炼该课程的核心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爱国、敬业、自信、创新等思政教育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项目与任务,让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按照既定任务完成实地调研、活动体验、行业参与等实践环节。在过程性评价中,通过学生的实践报告质量、作业汇报展示、课堂反馈等环节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在多主体评价中,通过小组内成员互评,评价各小组成员在实践项目中的责任担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

(三)明确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四阶段”

实践教学“四阶段”即主题构思、项目设计、实践体验、展示交流,明确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实践各个阶段的内容,有利于课程思政教学有序开展,有效完成课程知识的转化。

第一,主题构思阶段。这一阶段应重点思考如何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主题教学,在无形之中引发学生对社会、文化、民生、环境等问题的关注,由此自然渗透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文化立场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相应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国家对“特色小镇”扶持为例,在教学主题构思阶段,教师可以立足当前中国各地“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分析这一举措对地域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长远作用,并通过设计探究性课题“特色小镇的十年发展规划”,促进学生对旅游市场发展前景、特色小镇经济及商业价值等展开数据调查。学生在调查实践的过程中真切感受中国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发展,教师由此自然开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政教育,更易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第二,项目设计阶段。这一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项目展开实践。学习项目是实践类课程的细分任务,其目标是通过项目设计使学生深入了解工作实际,进而深入理解、运用课程专业知识及技能,提升学生分工协作、计划组织、项目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甚至改变学生的观念态度。以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教改项目为例,完成招聘面试内容的教学后,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一次招聘面试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情境下的面试注意事项及面试技巧。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能帮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框架,也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第三,实践体验阶段。通过实践体验协助学生深入体验旅游行业的组织文化、组织形态、经营管理、资源整合,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市场调研、文案制作等旅游管理能力。同时,开展旅游管理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旅游管理业态,提升学生对社会民生、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由此強化学生的政治自信、文化自信以及爱国情怀。例如,完成“农村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主题的教学后,布置学生在暑假期间对自己家乡的农业旅游观光业发展现状、农民实际收益、旅游项目种类、发展前景等展开实地调查研究。设计这样的实践任务,一方面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更好地将课题研究与精准扶贫等政策相结合,认识到国家对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的努力,从而肩负起振兴家乡经济建设的责任使命;另一方面使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对农业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不断提升其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第四,展示交流阶段。进行前三个阶段的实践学习后,利用展示交流的方式对学习进行总结,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旅游行业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辩证性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能强化他们团结合作、诚信友善、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良好精神品质。例如,“旅游线路策划设计”这一实践活动,在成果展示交流的环节,先由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别对各自负责的景点进行阐述,最后由组长汇总各景点,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培育了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的职业素养。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落实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将来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工作环境,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提出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高素质、实用化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并成为推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高校在明确教育战略发展方向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与探索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以破促立,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方法的设计,积极开发与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培养兼具高超专业技能、宽阔国际视野、较高思政素养的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

[3]韩冰,姚小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双主体”构建与实践路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1(6).

[4]蔡展.专业课程融入思政理念的教学设计方法: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J].教育观,2020(45).

[5]康晨,王秀梅.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为例[J].现代交际,2019(21).

[6]车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J].德州学院学报,2021(5).

[7]陈丹丹.基于学生反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11).

[8]张建勋,朱琳,武志峰.基于学习产出导向的专业课程思政评价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6).

注:本文系桂林旅游学院2021年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践类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研究”(2021KCSZJG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湘云(1982— ),广西河池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旅游管理
以提高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加强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大学思政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应用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旅游管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