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级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探析

2022-05-30欧求忠

校园英语·上旬 2022年7期
关键词:渗透策略文化自信

摘 要:本文从文化自信和课程思政角度,探讨了高级英语课程思政文化元素渗透策略。研究发现,民族文化自信观是提高文化理论境界的基石,跨文化思辨策略是实现西方文化积极渗透的路径,而文化思政元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则是正确理解并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去除西方腐朽文化的保证。研究显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必须具有民族文化自信的理论境界和文化素质,并融入文化自信思政元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跨文化思辨策略,认清西方文化的腐朽属性,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高级英语课程;文化思政元素;文化自信;渗透策略

作者简介:欧求忠,武汉商学院中西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我国处于新时代之“大变局”之中,各个方面正在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不同人文思潮及文化领域的全方位挑战。关键时刻,我国在政治思想领域创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育战线提出了课程思政理念,促进了我国的立德树人教育观进一步得到升华,也指明了教书育人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尽管如此,近年来在文化领域仍然出现某些失德现象,给我国文化领域造成不良影响,对于高校大学生,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影响巨大。显然,我国大学思政教育理念和文化自信理念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才能够真正实现深入师生人心。基于此,非常有必要对课程思政和文化自信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探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外语课程文化渗透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一、课程思政、文化自信与外语教学改革方向概述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与目的

课程思政理念发端于上海。根据《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 年)》,德育被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探索思政课程的发展方向,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教育部提出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并下发了一系列文件,逐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例如,《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思政教育要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把思政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工作要点》强调“强化价值塑造,全面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其宗旨就是立德树人,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其他任何课程都要在课程教学中注入思政元素,特别是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知识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文化自信的提出与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对文化自信进行深入解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师生在课堂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认清西方文化元素中存在的腐朽的人文思潮,抵制西方不良价值观的侵蚀。在课堂渗透西方文化并不是要求我们全盘学习西方文化,而是要求我们了解西方语言文化,借鉴并吸取西方文化之精华、摈弃其糟粕,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坚定自信意义重大。

(三)外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基于思政文化元素的外语课堂教学要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语言文化教学的需要。大学英语作为通识课程,改革的方向要明确,必须在内容方面实施四个重要转向:从跨文化教育转向以立德树人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从单一的人文教育转向与科学教育并举,从去语境化外语通识教育转向专业通识教育,从文化素质培养转向批判性思辨和沟通能力培养。毋庸置疑,这四个重要方向,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其他外语课程如高级英语课程的改革,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毋庸置疑,只要涉及跨文化交际,就不可避免地接触西方文化知识,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必然成为高级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二、高级英语课程内容与文化思政元素的析出

(一)文化思政元素的析出

高级英语课程是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所选文章题材丰富、广泛,其作者基本上是英语国家人士,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文化与政治、经济是分不开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因此,文化思政元素点可以从上述内容中析出。

以高级英语课程常用教材外研版《高级英语》为例,该教材共两册,共30篇课文,上述文化元素都可以在里面析出。例如,课文《外婆的日用家当》提到家庭制度及传统文化继承问题,《就职演说(1961年1月20日)》涉及美国所谓的人权信仰价值观和政治问题,《震惊世界的审批》谈及宗教和科学问题,《悲哀的青年一代》和《马克·吐温 —— 美国的一面镜子》则涉及文学史、语言文化和社会问题。如果再深入探析,还会析出更多相关的文化元素。教师应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教学,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了解西方语言文化,而且摈弃西方文化中的糟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二)文化思政元素析出的方法论

文化思政元素析出的最佳方法是先析出文化元素,然后融入思政元素,文化思政元素便呈現出来。文化元素和文化思政元素的析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有鲜明的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不可动摇的意识形态。如果立场不坚定,意识形态有所动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析出的文化元素点和文化思政元素点是站不住脚的。其次,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思政知识。作为教师,如果文化知识和思政知识不过硬,很难析出文化元素点和文化思政元素点。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文化理论知识,增强思政素养。最后,要学会抓关键、抓重点。《高级英语》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涉及一个文化主题,可能还会存在不少于一个的次文化主题,因此必须抓住最突出的那一个或者最容易让学生困惑的那一个进行析出。

三、高级英语课程文化思政元素渗透策略

外语教学强调西方文化的渗透,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学中要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强调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促进中西方优秀文化的交融。所以,文化自信策略和跨文化思辨策略是促进课程文化思政元素渗透的必然选择。

(一)民族文化自信策略

学习高级英语课程时,学生更容易接触外来文化,包括伦理文化、制度文化、宗教文化等,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文化观、各种社会价值观、各種意识形态的冲击。因此,高级英语课程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及爱国意识的培养。而民族文化自信观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爱国人才的思政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强调文化自信,必须融入文化自信方面的思政元素。

应用民族文化自信策略,教师在外语课堂上渗透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也渗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照,明辨是非,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不为西方不良文化所迷惑、侵蚀。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成为国家栋梁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精神源泉。当前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主要表现为:对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不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涉及社会环境、校园因素、家庭氛围和大学生自身个性等多个方面。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文化实践活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素质不仅受教者要具备,教育者也要具备。所以,高校应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有关文化自信的理论,特别是阅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自信的论述,提高理论水平和思辨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提高文化素养。

简言之,文化自信观是理论基础,也是实践方法。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观,有利于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西方优秀文化,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跨文化思辨策略

跨文化思辨策略就是指高级英语课堂上渗透西方文化的同时,融入有关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的一种策略。跨文化思辨能力,主要指在外语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够把握语法、语音、语言结构等固定化的内容,还要立足于广阔的文化视域,在运用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从而挖掘出其中精髓,以提升外语人才培养的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良性发展。运用跨文化思辨策略,必须要用文化自信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否则挖掘出来的所谓“精髓”可能就是糟粕。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习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共性特征:虚伪性、掠夺性、洗脑性、同化性、排外性。

首先,虚伪性、洗脑性及排外性这三个特征主要表现于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高级英语》教材的课文《就职演说(1961年1月20日)》中提道:人权神授,而非国家的慷慨恩赐。这句话源于《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两句话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很容易迷惑人。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西方鼓吹的所谓的“人权”“生存权”“自由权”及“幸福权”都是他们心中的“造物者”或“神”所赋予。这里面就涉及宗教问题,只有信教才可能享有这些权利,凡是异教徒是没有这些权利的。历史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曾经残酷镇压杀害土著,剥夺他们的“人权”“生存权”“自由权”及“幸福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西方中的虚伪性和排外性。西方文化的同化性可以从宗教文化或政治制度中得到答案。基督教宣称,信上帝者得永生。所以,基督教徒死亡就是去见上帝,从而得到永恒的生命。这一条所谓铁律吸引了无数人入教,西方宗教文化的洗脑性可见一斑。

其次,掠夺性主要表现在民族物质文化的掠夺,而同化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语言文化的清除或同化。西方文化的掠夺性和同化性均源于西方国家施行的殖民扩张主义道路。《高级英语》的课文“马拉喀什掠影”主要描述的是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给当地人民带来的苦难和贫穷。文中的句子“实际上,这是所有的殖民帝国赖以建立的基础”表明,之所以马拉喀什如此贫穷,完全是由于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或剥削造成的。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是基于殖民扩张时期的财富掠夺起家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掠夺文化,迄今为止掠夺文化的特性不仅没有丝毫减弱,而且还变本加厉,只是形式或手段可能有所不同而已。在殖民扩张时期,还逐步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同化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洲土著居民被迫学习西方文化,导致区域性土著文化特征越来越不明显。

因此,必须认清西方文化的五大特征,并以文化自信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后盾,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的时候自觉抵御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坚定文化自信。

四、结语

总之,课程思政理念可以给外语教学提供指导,民族文化自信策略可以给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提供重要保障,而跨文化思辨策略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都得到升华。运用跨文化思辨策略时必须要让受教育者明白西方文化的五大特征,否则就很难认清西方文化的本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跨文化思辨策略,在外语课堂渗透西方文化时能够保持坚定的立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斐.新文科视域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理念、原则与构建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2):75-78.

[2]沈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演进历程初探[J].党史博采(下),2019(3):25-28,53.

[3]谢春,张梦如.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内涵及现实意义[J].党史博采(下),2020(11):59,61.

[4]蔡基刚.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四个转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内涵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21(1):27-31,4.

[5]欧求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锤炼[J].山东青年,2020(11):301-303.

[6]黄秋生,薛玉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0-113.

[7]季燕.如何培养外语人才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思辨能力[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9):121-123.

猜你喜欢

渗透策略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农村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