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同声传译“顺句驱动”原则及其翻译技巧
2022-05-30张君
摘 要:本文从英译汉角度出发,首先简要介绍了同声传译的发展史,随后分析并阐述了英汉同声传译的工作原理——“认知负荷模型”理论,同时借助“顺句驱动”这一基本原则,探讨源语信息的切分和重组,继而对源语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本文最后部分详细总结了英汉同声传译基本技巧。通过断句、顺译加之基本的同声传译技巧,能够有效帮助译员在现场顺利完成英译汉同声传译任务。
关键词:同声传译;顺句驱动;信息切分和重组;技巧
作者简介:张君(1986-),男,天津人,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口译。
一、同声传译简史
同声传译是指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以与讲话人几乎同步的速度,用口头形式重新表述出来的一种翻译实践。同声传译的历史较短,可以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随着一战结束,法语逐步失去其垄断地位,英语的使用变得愈加广泛。1919年,巴黎和会开始使用英法同声传译进行谈判,标志着同声传译作为一种专业开始正式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启的纽伦堡审判是首次大规模采用同声传译的方式审判纳粹战犯,当时使用了英、法、俄、德四种语言进行同声传译。尽管纽伦堡审判采用了同声传译的方法,审判还是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得益于同声传译“高效”“省时”的特点,同声传译得到了绝大多数与会者的认可和称赞,在会议翻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90%以上的国际会议都是采用同声传译的方式召开的,而且这样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下去。
二、同声传译工作原理
著名语言学家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提出了经典的“认知负荷模型”(Effort Model),成为口译实践中有力的理论支撑。他指出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简称SI)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四个方面的综合应用:听力和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简称L)、语言产出(Speech Production,简称P)、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简称M)以及协调(Coordination,简称C),其关系表达式为SI=L+P+M+C。
在源语加工过程中,总认知容量需求(the total capacity requirements,简称TR)是听力容量需求(the capacity requirement for listening,简称LR)、记忆容量需求(the capacity requirement for memory,简称MR)、产出容量需求(the capacity requirement for production,简称PR) 以及协调容量需求 (the capacity requirement for coordination,简称CR)之和,其关系表达式为TR=LR+MR+PR+CR;同声传译顺利进行的容量需求条件为TR≤TA (Total Ability),LR≤LA (Listening Ability),MR≤MA (Memory Ability),PR≤PA(Production Ability),CR≤CA(Coordination Ability)。一旦某一个环节的容量需求超出译员能力范畴,那么同声传译就无法正常進行下去,会产生诸如漏译、错译等各种问题。
译员在精力分配过程中并非是均匀分配的,以本文探讨的英汉同传为例,绝大多数译员的母语都是汉语,因此在听力和分析源语环节占用的大脑负荷较多;而在语言产出方面,由于输出的语言文字是自己的母语,相对而言会较为轻松,因此在目的语表达方面精力分配的比重会略小。当然,译员在同声传译时精力分配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译员会根据源语语速、自身背景知识等诸多因素动态调节自己的精力分配,以达到最优状态。
三、“顺句驱动”原则
同声传译“瞬时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翻译方式和笔译有着天壤之别。英译汉的笔译译者可以先通读一遍乃至数遍英文原文,领悟文章内涵;阅读期间可以查阅词典、借助互联网工具甚至可以求助他人、同他人讨论。而同传译员可借助的“外力”就十分有限,通常译员在现场能够助力其翻译的无外乎就是自己译前准备好的专业词汇表、发言人稿件(有时可能根本无法提前拿到)、演讲提纲(PPT)以及搭档的援助。此外,笔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按照需要任意调整句序,甚至将一整句话完全逆序翻译都是屡见不鲜的。然而同声传译意味着译员的翻译与讲话人的发言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英汉同传译员在接收到源语信息之后的3-5秒钟的时间内就需要翻译成目标语,与此同时还要继续接收源源不断的英文输入,在大脑中加工新的信息并为随后的汉语产出做好准备,可谓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且高速运转的CPU。
这样的工作特点就要求同传译员采取与笔译译者截然不同的翻译方法。由于同传译员无法等到听完一个完整的句子才开始翻译,只是听到“只言片语”之时就需要向听众提供译文,因此大幅度调整句子语序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通常情况下,译员遵循“顺句驱动”的原则(The Principle of Syntactic Linearity),即译员按照听到的源语句子的语序,将整个句子分割成不同的信息单位,再使用恰当的连接词,将这些单位自然地连接起来,翻译成目的语。该原则有助于译员紧跟发言人的节奏,不断抛出旧信息并同时处理新信息,最大限度减少译员短期记忆压力,平衡好译员四个方面的精力分配。
要想落实好“顺句驱动”原则,首要任务便是“断句”(chunking),译员在接收信息的时候绝不是按照一个个孤立的英文单词来理解源语的,而是按照信息单位即“意群”(sense group)来分析和处理源语的,意群是指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词组或短语。句子可以被看作是由意群构成的,因此意群是断句常常使用的一种单位。句中关系紧密的词结合起来构成的较为完整的意义整体,有时是一个短语,有时是一个短句,这就是一个意群。
四、常见的英汉同声传译技巧
英汉同声传译遵循“顺句驱动”原则,按照意群划分英文整句,采用各种翻译技巧,将“切断”的句子再次“合并”起来,顺译为准确、通顺的汉语。常见的英汉同声传译技巧包括:转换、省略、重复和增补等多种方法。由于篇幅所限,以下仅针对转换和省略这两种技巧作详细说明。
(一)转换技巧
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可以发现,英语注重形合(hypotaxis),汉语注重意合(parataxis)。英语的句子突出“主语”的地位,汉语的句子则是围绕“主题”而展开的。英语句子中常用名词和介词表达抽象概念,体现英语的“静态性”特征,然而汉语在一句话中常常使用多个动词,体现其“动态性”特征。针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种种差异,在英汉同传中,经常会把英文中的名词和介词翻译为中文里的动词。
1.英语名词转化为汉语动词。
I believe the ship's arrival in Guangzhou today is a symbol of the friendship that has always existed between Sweden and China in the past 260 years.
我相信这艘船今天到达广州,象征着友谊,这友谊一直存在瑞中两国间达260年。
本句中arrival和symbol的词性都是名词,中文意思分别是“到达”“象征”,在汉语里,这两个词的词性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如果不转变词性翻译成:我相信今天在广州船只的抵达是友谊的象征,这种友谊在过去260年里存在于瑞典和中国之间。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的译文是不够通顺的,读起来诘屈聱牙;那么可想而知现场听众听到同传译员这样的译文会作何感想。
由于arrival和symbol这两个词本身就含有动词词根,而且中文以动词见长,因此转换成动词词性进行翻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稍作调整之后,句子就可以实现顺句驱动了。
A better knowledge of the local culture will help our work.
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有助于我们的工作。
本句中knowledge的词性是名词,意思是“知识”,笔译中如果不改变词性会采用“增词”的手法译为:更好地掌握当地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的工作。然而在“时间如黄金般宝贵”的同传中,译文精简凝练会为译员争取更多的时间,更好地实现精力分配。因此本句译法采用词性转换技巧,将knowledge转换为understand的含义进行翻译,实现源语“脱壳”,将句子的内涵翻译出来。
2.英语介词转化为汉语动词。
You and your country waged a long struggle for social justice.
您和贵国进行了长期斗争以争取社会正义。
该句如果按照笔译译法会译为:您和贵国为社会正义进行了长期斗争。同声传译中使用的“顺句驱动”原则就是要尽可能保持源语语序翻译,为减轻译员记忆负荷,不会把介词短语“for social justice”提到谓语动词前翻译,而是采用词性转换的方法,转化为汉语中的动词,避免语序调整,同时不改变源语想要表达的含义。
(二)省略技巧
与增补技巧相对应的就是省略技巧,由于中文“重意不重形”的特点,在英译汉同传中常常会省略某些成分,达到汉语言简意赅的效果。常见的省略内容包括省略连词、动词以及介词短语。
1.省略连词。
Because the work was not easy, we were very grateful to him.
工作不易,我们很感激他。
本例中,连词because直接省略不译是因为在汉语中逻辑关系不需要“外化”,通过上下文和前后句的关系,由读者来领悟,这也是中文意合的一个突出表现。同传译文简洁明快,易于听众理解,与此同时为译员节约时间,为听译后续句子做好准备。
2.省略动词。
Last year witnessed a huge increase of FDI in this region.
去年,外国直接投资在本地区大增。
同传译员没有拘泥于拟人修辞的语言形式,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脱壳”,省略原文中的谓语动词witness,将原文的主语last year转译为汉语中的时间状语,并寻找真正的主语重新组句,直接传译句子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减轻现场听众的理解负担。
五、结语
同声传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掌握“顺句驱动”这一基本原则和常用同声传译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同声传译的理论研究也是从实践中归纳提炼出来的,理论研究的结果还要再次经过实践的检验,以验证理论是否正确。同声传译技能如同其他任何技能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公认的1000个磁带小时的练习量是掌握同传技能的必由之路。同声传译同样需要经历大量、刻苦、专业化的训练,才有可能“熟能生巧”,与此同时,还需要译员在会议现场不断积累经验,随时应对好各种突发情况,在实战中做到“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游刃有余”。
随着我国国门进一步打开,与外界的接触更加频繁和密切,市场上对于合格的同传译员“求贤若渴”“一员难求”。令人欣喜的是,有愈来愈多的青年已投身到同声传译学习的大军中,立志成为杰出的口译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翻译人才队伍中定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同声传译译员,为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化水平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張维为.英汉同声传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秦亚青,何群.英汉视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仲伟合,詹成.同声传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