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儿童心智,培养劳动新人

2022-05-30周敏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学科素养

周敏

【摘 要】在小学劳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进行项目化教学旨在凸显学科素养、唤醒儿童心智、培养劳动新人。教师从项目入手,整体构建劳动课程的任务群,精调课时,活化课程内容,以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劳动实践的完整过程,通过成果展示及全程评价,培育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和劳动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劳动课程 项目化学习 学科素养

小学劳动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性课程,小学劳动课程项目化教学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课程实施的重点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成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融入劳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更适合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更促进学习者的大脑发展,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整合;更有利于培养未来的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的时代新人。

为有效地在小学劳动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并通过合理性评价,达成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以任务群为项目,优化组合劳动课程体系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意见》确定了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的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课程以基础的劳动实践项目为载体,以劳动素养为引领,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采用劳动任务群为基础单元,构建符合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任务群可以按学段划分,进阶安排,在不同的学段各有侧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用劳动任务群为项目形式来整体构建劳动课程体系。以“清洁”和“整理”内容为例,学校为更好地推进劳动课程,开展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以“自己的事自己做”为项目的任务群,低、中年级学生一起开展头脑风暴:作为一名小学生,开展自我清洁与卫生、收纳整理要学会哪些本领?有哪些你已经能做到?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升的劳动项目又有哪些?结合学生自主的讨论和问卷,以项目为引导,师生共同制订全新的课程体系。

劳动技术项目教学的开展,需要创设真实的劳动实践情境,用生活的需求来驱动任务群的开展,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与价值观。

二、以问题链为驱动,精调课时活化课程内容

劳动课程的开展不能完全按照教材设计的内容进行“唯书论”式教学,更需要用项目教学中的问题驱动来带动学生更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深入劳动项目而开展学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问题链的环环相扣,课时的精准调配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苏科版劳动“工业生产劳动——小金工”板块中,面向五年级学生安排了制作挂钩、心锁环、衣架等内容。这些小金工项目设计得有层次,从作品难易度来讲遵循了由简到繁的操练要求。但在日常的教学实施中,存在“为做作品而做”的现象,学生盲目模仿跟做,教师欠缺从尊重学生的需求出发来有效组织和开发教学的意识。采用项目化教学,用问题驱动,恰当地调整课时来引导课程开展,内化和点燃学生学习的动力,重组金工单元的教学,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力人”。

在劳动课程的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教材内容可以作为教师开展教学的课例,更重要的是以学生的需要和驱动性问题为导向,适切地将项目单元教学“拉长”或“放大”,适时添加、组合课时,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通过精调课时,确保项目实施,让学生的学科能力得到真实、有效的提升。

三、以认知论为策略,分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马扎诺的学习维度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认知策略。他的框架体现了对不同维度和层次学习的整合理解,包含了态度、认知和心智习惯,指向中、小学教师的智慧实践,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应用性。

劳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劳动实践操作如果停留在“做”的阶段,培养的仅仅是未来的操作工、体力劳动者,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需要培养能解决问题的、富有创新智慧的未来新人。由此,结合认知策略,劳动课程项目化教学开展可以从三个阶段入手:一是在问题驱动性项目分析与技能新授后的“模仿做”;二是在初步技能掌握后反思练习中的“改进做”;三是运用于生活,解决生活问题,完善方案的“创新做”。在劳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用项目来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让学生个体劳动、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在劳动实践中得到综合表现,在实践中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设计力、合作力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劳动核心学习素养的本质:心智的灵活转换。

四、以作品展为舞台,充分展示学生劳动成果

項目学习最终要形成公开的、有质量的成果,并能在多样的群体中进行交流和检验。劳动课程的学习成果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的劳动成果在情境中公开展示。关于公开成果,有以下几个开展途径:

(1)以个人为主,把学生劳动实践的经历、作品制作的过程拍摄成微视频发布在相关网站上进行宣传、互评。

(2)以小组为单位,把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的点滴进行记录,互相交流,集中观摩。

(3)以班级为单位,在劳动课程项目结束后,将作品集中展评,并组织阶段性展览。

(4)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开展集体性的义卖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检验劳动成果。

以“劳动最快乐——红领巾大排档”活动为例:

劳动项目活动的公开展示,着眼于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激活学生身心组织的内在积淀。结合学校的实际,创造机会,搭好舞台,接纳学生,解放学生,解放教师,使学生多样化、富有个性地发挥,焕发出劳技课程应有的生命活力。

五、以发展性为目标,多元评价促进终身发展

项目化学习的评价是对学习实践整个过程的评价,能够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这个过程的评价,是多元且丰富的,需要教师运用过程性和总结性等评价策略及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方法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在劳动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评价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过程化——激励式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知识、操作水平,观察他们真正的实施状态,随堂分析学生的问题,发掘他们的潜能和发展趋势,指导学生为下一步学习的开展提供帮助。如在教师巡视过程中给学生颁发“保洁讲”“合作奖”等,以资鼓励学生把好习惯继续保持,督促学生在劳技操作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素养。

(二)结论化——校正式评价

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结果性评价。在劳动课程内容中,无论认知与操作,还是过程性态度与习惯养成,都可以通过结论化的定量、定性来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评定。学生针对评比内容进行自评和互评,从而在活动交流中获得技术理念的提升,在成果展览中进行体验与反思。

(三)延展化——进阶式评价

延伸安排在劳动课后,教师设定目标,让学生爬坡式进阶发展。如劳动课后完善作品,评为改进质量的“制作之星”;能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方法的參评“运用之星”;甚至还有联系生活实际、创意地颁发“发明之星”等。创设校园中的“小明星”,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梯度逐渐提升,赋予学生“特殊荣誉”,以此保证学生在课堂外的愉悦合作,最终实现突破自我的“创新做”。

(四)联合化——立体式评价

立体化评价的目的在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能形成合力,形成多方面的督促,统一目标,优化劳动教育的环境,让学生把学到的本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劳动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实际任务的操作者、完成者,教师是学生实践的指导者、启发者和呵护者。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学生在劳动与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学习者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创造出新意义与新知识。唤醒儿童的心智,实施项目化学习,促进学习者大脑的发展,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整合,奠定儿童心智自由的基础。劳动课程的项目化学习,根植于课堂,又同时指向课程的结构性、学校的组织性变革,对未来教育的转型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傅小芳.抓好劳动教育关键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8(2).

猜你喜欢

项目化学习学科素养
STEM教育视野下信息技术学科项目化活动设计与思考
数学“项目化学习”与“STEAM教育”的深度融合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基于新课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素养的渗透初探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