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2022-05-30徐承芸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徐承芸

【摘 要】本文立足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探索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即融“情”于主动学习中,夯实语言运用;融“思”于探索创新中,培养思维能力;融“冶”于审美体验中,着眼审美创造;融“悟”于文化理解中,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深度学习 语文课程 核心素养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语文核心素养”成为热词,它涵盖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四个方面,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旨,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对学生三观、良好个性的形成,以及全面发展、终身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发挥奠基作用。

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由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的“双基教学”、21世纪初提出的“三维目标”发展而来,既体现了传承,又彰显了发展。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其中,语言运用是整个核心素养的基础层面,思维发展、审美创造以及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且与其紧密联系。这种全面、立体的表述较好地体现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时代育人目标。

明确语文教学应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一主旨展开,还远远不够。新课标中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表述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即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靠教师讲授、不靠死记硬背,而是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的。显然,这种“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是一种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一般认为是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深度学习主要包括掌握核心学科知识、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有效沟通、协作能力、学会学习、学习毅力等六个维度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可以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和理解学科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课堂和未来工作中的问题。新课标的颁布并广泛实施,必然有效推动语文教学向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方向发展。

一、融“情”于主动学习中,夯实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并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培养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的“学段要求”分四个学段,按“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类提出要求,其中“梳理与探究”主要体现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整理分析第一学段至第三学段“梳理与探究”的相关要求(见下表),我们可以发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本路径。

(一)关注情感态度

三个学段的学习要求均比较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激励,尤其是第一学段,这也昭示着在学生年龄比较小的时候,语文教育应更为注重保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爱上语文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参与语文学习的态度。如:第一学段提出“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活动,积累活动体验”的要求,其中“热心参加”,即表现了对学生参与活动态度的激励;强化“体验”,是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奠定基础。又如:第一学段提出“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等,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感兴趣的内容”,鼓励学生“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都真实地表现了语文教育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切。让第一学段刚刚步入学校的学生愿意学语文、喜爱学语文、积极参与语文活动,这对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体现自主学习

三个学段的学习要求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引导,凸显了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习惯以及能力的培养。从第一学段开始,即提出“观察字形,体会关系;梳理熟字,感知联系”等要求,“观察、梳理”是“探究”的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表现。第一学段鼓励学生“能就感興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交流讨论”,且“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提到的“提出问题”“交流讨论”以及“提出自己的看法”等做法都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品质展开。我们能发现,从第一学段开始,“梳理与探究”的行为主体即学生自己,教师不可越俎代庖,教语文不再是简单意义地讲语文知识,而是着眼于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学习者。

纵观三个学段的“梳理与探究”要求,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引领者、陪伴者等角色,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一个个生动的、熟悉的、感兴趣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使其在这一过程中融入学习的热情和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从而在语言文字的尝试和运用过程中逐步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三)创设学习情境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须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第二、第三学段的“梳理与探究”中,多处提及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展开语文学习,如第二学段谈到的“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第三学段谈到的“跨媒介阅读与运用”“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专题探究活动”等,这些要求均体现了语文学习情境化的特点。只有让学生在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学习语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沟通协作等能力,落实语文教育的综合育人目标。

(四)夯实语言运用

“梳理与探究”三个学段的要求可谓分层次、有梯度地体现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培养识字写字能力为例:第一学段,定位在观察、梳理、初步感知上,“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第二学段,定位在尝试分类整理、尝试发现、自我帮助上,“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第三学段,定位在分类整理、发现特点和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上,“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可谓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由浅至深、夯实运用。

“梳理与探究”板块尤其注重对语言运用的多种学习方式的建议,如多处提到的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以及第二学段建议使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第三学段建议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学习分辨是非、善恶、美丑。

二、融“思”于探索创新中,培养思维能力

学习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复杂的思维和互动的过程,高品质的深度学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比较、归纳与推理,逐步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逐步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的优秀学习品质。

统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比较忽略,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有效地彰显了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视。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从基础到发展,再到拓展,较好地体现了教育的科学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笔者仅以第二层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为例,试述如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与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具体做法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阶段、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儿歌、童话、故事、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鼓励学生通过口头、书面的形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让学生实现从初步体会文学阅读的乐趣,到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再到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实践该学习任务群,以朗读、默读、讲述故事、交流分享为主要学习形式,从培养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入手,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可以以阅读单、关键问题的导引为抓手,引导学生结合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进行品读、赏读,进而鼓励学生尝试进行创意表达。创意表达可以以仿写、续写、补写为途径,其间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因为写作的过程即是各种思维能力培养、形成的过程。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具体做法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阶段、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有趣的短文、科学短文、中华智慧故事、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有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故事及短论、简评等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辨性思维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读后勤思,并及时、大胆地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探究。思辨性阅读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尤其关键,建议鼓励第一学段的学生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展开深度学习;鼓励第二学段的学生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还可以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说明故事中的道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记录、整理、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并思考的习惯;鼓励第三学段的学生学习有理有据地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辅助,简洁清楚地表述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并运用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

从上述内容可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设计的语文学习任务群,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条件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读与思的巧妙结合,能有效提升阅读的效度,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融“冶”于审美体验中,着眼审美创造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新课标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囿于学科内,应体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连接和整合,因为学科学习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全面育人更需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突出基础性、体现综合性。“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形成需要“沉浸”,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优美的语言文字及作品的外延、内核,帮助学生通过朗读、诵读、默读等学习方式,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涵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培养并促进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现行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体现陶冶审美情趣的教学内容。如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内容中的精美插画,鲜艳的颜色、生动的卡通人物形象、整体呈现的情境图无一不在呈现美、展示美;二年级上册“书写提示”的影格设计,对指导学生写字时注意间架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规范的汉字书写也展现了汉字的结构美、形象美和艺术美;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现代诗歌”中的《繁星》《绿》《白桦》等诗歌用独特的语言抒发了诗人独特、细腻的感受,蕴含着丰富、奇妙的想象,给学生以含蓄美、绘画美、情感美及音韵美的熏陶;教材中《梅花》《江雪》《望庐山瀑布》《敕勒歌》《村居》《咏柳》《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数十首优秀古诗文展现出的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人性美,体现了概括生活、超于生活的表现性审美特征,对涵养学生的心智、建立文化自信大有裨益。教学时,建议教师充分发挥教材已有优势,少讲解、少灌输,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诵读涵泳中展开想象,接受陶冶,形成体悟,提升审美。

四、融“悟”于文化理解中,增強文化自信

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首个内容便是“文化自信”,它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这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课程教材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主旨思想。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的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静思、领悟,感受祖国文化内核,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以活动贯穿始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整个单元的学习,可以作为深度学习的范例。通过单元整组的以汉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调动和挖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汉字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汉字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鲜有知识讲授,搜集字谜、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学生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搜集资料以及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都是基于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和自主活动开展的,学生对汉字充满自豪、热爱等情感的感悟也是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的。

又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革命岁月”,围绕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讲述了不同革命斗争阶段的故事,学习这组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感悟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于革命传统教育,不能简单地灌输和说教,应该让学生在品读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启迪。如教学《七律·长征》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词节奏的铿锵、语言的凝练和气势的豪迈,进而深入体会其中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批画重点语句,体会五位革命壮士甘于牺牲小我换取大部队成功转移的英雄气概,这种为了祖国、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大无畏的精神也是学生通过默读、朗读、思考领悟出来的。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