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惯用语现象的解读、归因与应对
2022-05-30金莉
金莉
【摘 要】习作惯用语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正确认识它的存在,辨明其产生的根源,探求适宜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教师优化习作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惯用语;习作能力;教学策略
习作惯用语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主要指学生未经思考地运用常态化、普遍化甚至俗套化的言语进行表达。正确认识它的存在,辨明其产生的根源,探求适宜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教师优化习作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习作惯用语的类型与意义
正确认识习作惯用语,首先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在学生的习作中,惯用语有哪些具体表现?第二,它的出现,对学生的习作学习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习作惯用语的基本类型
从习作惯用语的表现形式与表达功能出发,它可以分为两大类型:词汇型惯用语与结构型惯用语。其中,词汇型惯用语指“指向词汇运用”的惯用语。比如,形容一个人心情着急,学生常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描写人物外貌,尤其是女孩子的外貌,学生习惯从眼睛写起:“大大的眼睛,乌黑的头发。”结构型惯用语指“与文句关联或影响文段”的惯用语。比如,文章开头,学生常常用“在××的一天”开篇;行文结束,他们喜欢写“这真是××的一天啊!”
比较两者的言语形态,可以发现,词汇型惯用语是一种微观层面的语言表达现象,它主要表现为词语或短语的独立运用;而结构型惯用语常常在行文结构中起到谋篇布局的作用。区分与辨析惯用语的两种不同类型,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措施。
(二)习作惯用语的存在意义
习作惯用语的存在或者说出现,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以及习作教学而言,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在习作中运用惯用语是一种常态——它既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年段的学生身上,也可能出现在处于不同能力发展层次的学生身上。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运用习作惯用语。其次,教师应该认识到,对一名学生而言,在习作中使用惯用语常常具有两种不同的意思:第一,意味着学生对某种言语表达的认同,表明“该怎么写作文”的某种要求或标准已经成为他的自觉意识;第二,意味着学生的思维固化,言语僵化,说明他放棄了个性化的表达。
因此,对学生的习作能力发展而言,习作惯用语并不是一个纯粹负面的语言现象。教师需要在厘清其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尽量克制它的负面影响,积极发挥它的正面价值。
二、习作惯用语的产生根源
学生出现习作惯用语的原因有哪些?笔者通过梳理,大致归纳出以下三大根源。
(一)受到口语的影响
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显著差异的表达系统。学生习作时主要运用书面语言,它与日常的口语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限,他们在习作时,常常会直接引用口语。比如:“听着听着,我不禁陶醉在老师的琴声中。”“藏起一个秘密可不容易,心理压力太大了,实在是忍不住了,还是鼓起勇气去和妈妈说:‘妈妈,我向你坦白一件事。”直接引用俗套化的口语,让书面语言显得过于松散与随意,影响了习作的语言质量。
(二)被惯性思维制约
习作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人的认知层次、情感水平与思维能力在语言上的综合表现,尤其是思维能力,对言语表达的影响甚是巨大。学生习作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当惯性思维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情感等产生反向抑制作用时,习作惯用语就出现了。比如,许多学生一提笔写叙事类作文,就会不由自主地写下“这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丢失了思维的主动性。此时,他们在惯性思维的支配下,“心照不宣地完成自动化的习作”。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的语句究竟表达了什么,他们无暇顾及,也懒得去想明白。
(三)习作的意识匮乏
所谓习作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对自身习作行为的认同和关注。具有习作意识的学生往往在习作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他会自觉地关注语言表达形式与表达内容是否统一,适时地调整表达的内容与节奏。而习作意识缺失或淡薄的学生在言语表达上常常显露出“套话过多”“言语累赘”甚至“词不达意”的情况。来看以下两个案例。
1.参加拔河比赛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穿黑皮鞋的男子,只见他的鞋子不停地摩擦。忽然“砰”的一声,鞋子破了。(《拔河》)
2.我忐忑不安地回到家。推开门,只见爸爸正坐在客厅里。(《考试后》)
根据笔者的观察,很多学生在习作时经常出现“只见”这个惯用语(其实删除这个词,语言会更干净)。由于学生缺乏成熟稳定的习作意识,他们往往难以在习作中把握、调控自己的语言,当需要“切换被叙述的事物”或者“变化叙述的角度”时,也就自然而然地采用“只见”来进行连接。
三、应对策略:从常态习作到个性表达
就一篇习作而言,偶尔出现惯用语无可厚非,但教师也应该看到:大多数情况下,惯用语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学生习作言语面貌的雷同化,还意味着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固化和僵化——它与“真实且自由、童真又童趣”的个性化习作导向相距甚远。因此,谨慎地审视学生的习作惯用语现象,精准地区分惯用语的使用,并加以有针对性的应对,是提高学生习作表达品质的不二法门。
(一)群文建构:扩大语言积累的体量
丰富语言积累是消除惯用语的良药。但本文所指的语言积累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积累,而是特指基于群文读写语境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言语建构。单篇单句的语言积累并不具有消解惯用语的能量,唯有在多文本语境下进行语言积累,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如何实现言语表达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在这基础上,学生才能产生迁移与运用言语的能力。
例如,为减少“有一天”或者“这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式的惯用语,笔者带领学生阅读了以下群文材料。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桥》)
2.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夜莺的歌声》)
3.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已是秋天,那茅草经了霜,色为金红,根根直立,犹如铜丝,风吹草动,互为摩擦,发出的是金属之声。(《青铜葵花》)
5.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这些语言材料中蕴藏着表述时间的哪些秘密?首先,它们表明人们对时间的记忆有模糊和精确两种形式。五个案例中,有的时间叙述非常精准,有的时间记录相当模糊。其次,作者在叙述时间时,一般有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两种方式。最后,联系句子所在文章的内容,可以了解到,不管作者采用哪种表达方式,写进文章中的“时间”都不是一个仅仅表示“时光”的单独存在——它必须有某种特别的意义,并和后文产生一定的联系。拿《桥》来说,作者采用模糊时间,并强调是“黎明”,这才有后文的“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采用精确时间,并加以“阳光”“桂树”“香气”等描述,一方面暗示了这是一场基于“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个小时”的时间争夺战,另一方面更衬托出“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不幸,以及急需骨髓的紧迫性。学生经过比较,感受到了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惯用语的使用。
(二)精准教学:提高言语表达的精度
言语表达的精度,即言语表达的敏感度。克服惯用语的滥用,要从提高言语表达的精度入手。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惯用语,以精细化教学提升学生的言语水平。
比如,对于“×着×着”式惯用语,教師可以指导学生按以下两种方法处理:第一种方法是省略。与后文核心意思无关的“×着×着”式惯用语,一般都可以直接删除或替换。如,“走着走着,我看见一家饭店”不如改为“拐过一个街口,我来到了××饭店”。第二种方法是强化。如果“×着×着”式惯用语关联文章的中心,或者本身是需要作者重点描述的关键细节,那就予以浓墨重彩的描写。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写“林黛玉闻听《西厢记》唱词”的片段,给了学生极好的示范。
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如果曹雪芹用了“×着×着”式惯用语,将上述片段改写为“听着听着,黛玉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个片段还能成为文学经典吗?教师教学时不妨带领学生读一读,激活学生的习作思维。
(三)守住文心:呵护习作主体的灵性
所谓“言为心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习作是一个内部言语外显化的过程,是认知的呈现,是情感的释放,正如《文心雕龙·物色》所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呵护学生习作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文心,是化解惯用语最重要的教学途径。
首先,以“有话写”喂养文心。叶圣陶曾指出,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因此,教师要尽量设置让学生有话可写的习作题材,并进行习作指导,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写“自己的话”,也就杜绝了使用惯用语的可能性。
其次,以“放心写”呵护文心。要给学生创造安全、自由的习作环境,确保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写出心里话,写出有个性的话。教师要谨慎地使用自己的评价权,以“理解、鼓励和赞赏”呵护学生的文心,由衷地欣赏学生个性化的言语。只有处于相互欣赏和相对自由的习作环境中,学生的个性化语言才会源源不断地出现。
最后,以“真实写”滋养文心。在习作的指导和评价中,教师尤其要关注习作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要让学生明白,习作就是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有表达真实的情感,习作的语言才会生动活泼、熠熠生辉。
总之,学生的习作中出现惯用语是习作教学中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不可等闲视之。正视它的存在,并探索以合适的教学方式减少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使习作内容有创意,富有个性。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洲中心小学 3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