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连接”理论视野下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2016-03-23李红红
李红红
[摘 要]习作教学的宗旨在于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积累的素材,在习作表达中体验习作的妙趣,感受文字表达的畅快,寻找妙笔生花之道。巧用“弱连接”,可让习作素材在积累中沉淀;可艺术处理习作素材,搭建习作表达的金桥;可让习作之花在运用中绽放。
[关键词]弱连接 习作能力 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82
常言道:作文作文,难倒小人。习作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许多学生感到习作笔头艰涩,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无从下笔,那是因为他们平时缺少素材。但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学生并不缺少阅读,却不愿写,连一个“豆腐块”都不能完成的大有人在。这样的现象一直困扰着一线的老师。
“弱连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于1974年提出,是相对于正常情况下的“强连接”而言的。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常常是“弱连接”。学生在面对习作题目时,所选用的习作材料往往是平时阅读时无意中的积累,很少是习作前老师要求的或强记的材料 ,这与“弱连接”理论所反映的现象很相似。如果教师善于让学生把那些见过的但还不够熟悉的学习资源整合起来,运用到习作当中,就能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巧用“弱连接”,让习作素材在积累中沉淀
积累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弱连接”强调的是更大范围的积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获取知识的能源,让积累成为作文起步的基石,这样才能下笔如有神。
二、艺术处理习作素材,搭建习作表达的金桥
如果说积累是学生收集信息的过程,那么,内化这些材料就是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加工处理信息在我们的学习中更为重要,它需要技术甚至是艺术。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了材料以后,怎样才能教会学生艺术地加工处理自己已拥有的材料信息呢?“弱连接”理论就是要经常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且训练他们进行科学的分类训练。
1.在读写结合点内化写法
准确地说,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也是老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重要场所。对于写作方法的内化,教师要教会学生分类。比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有对爱因斯坦外貌的描写,作者寥寥几笔就把一位潜心科学研究、不修边幅的科学家形象勾勒出来。对这种抓住人物典型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写法的渗透。对身边小伙伴或老师进行刻画时,在收集到大量事例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筛选资料,细化内容,提升感受,让学生写出精彩之作。
2.在拓展练习中内化知识
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除了要在课堂上及时引导,还要在课外多想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内化。比如,我在每年开学初都让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美名其曰“采蜜本”,让学生按照要求完善笔记本,这个要求就是教给学生内化积累知识的方法。比如,《烟台的海》的结构是总分总,我就让学生模仿创作,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写一写校园。学生在写作前就要考虑如何选材,如何构段,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内化习作方法的过程。学习《孔子游春》时,我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反映孔子教学思想、治学态度等的成语或名言,学生在回答过程中不断唤醒自己的记忆,并对已经积累的知识进行筛选、加工。
在平时讲练习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对学生已有素材的加工、处理能力,比如讲解《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就要引导学生对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筛选记忆,在此基础上复习描写夏天、秋天、冬天的诗句,含有哲理意味的诗句等。讲解成语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成语进行归类,并且及时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备,对素材进行再加工、处理。经常这样复习,学生对积累的知识的处理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内化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三、巧用“弱连接”,让习作之花在运用中绽放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并且在记忆链中为这些素材归了类以后,就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财富。“弱连接”效应强调的也是这样,在课堂教学、生活实践中一定要时刻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1.课堂引导,平实处见真功
教师应该将习作教学与日常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随时关注阅读关联。例如,在教授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时,可引导学生回忆《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等内容相似的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比分析同是送别诗,它们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诗风等。学生在比较运用中进一步理解了古诗,为习作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进行《夹竹桃》一文的讲授时,教师可积极拓展季羡林的其他散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大师“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散文风格,让学生的语言基础得到逐步积淀。
2.小组循环日记,交流中显个性
我根据学生的习作能力进行合理分组,每六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轮流写小组日记。各组的综合能力基本均衡,日记在小组成员的手上轮流传写,每个人一天,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或自由观察记录,或根据习作内容写。每个学生写之前,都要看看前面学生的日记内容,学习前面同学的写作方法并作简单点评。
(1)交流中感受优秀。我每周批改一次小组日记,通过日记了解班级情况,及时处理班级内的不良倾向性问题。每两个星期,我都抽出一节课让学生交流自己组里最好的日记,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提高评价鉴赏能力。我打分的标准是态度是否认真、情感是否真实、表达是否清楚。一些有特色的日记我都给高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猜猜每篇高分日记得高分的原因。学生都能够找出每篇日记中值得学习借鉴之处。这样优秀小组日记的导向作用就显示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在小组日记中写真人真事,抒发真实的情感。
(2)在自由中把定方向。大部分的小组交流日记都是学生自由书写的,有时根据单元习作的难度命题。如六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要求写调查报告,这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就布置学生在课间对同学进行采访、写调查问卷等了解调查的内容,并如实写出整个过程,这样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3)在表达中提升能力。小组日记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同组同学就是评判员,他们互相评价看谁写得真实,谁观察得仔细。这样学生的表达会更精彩,感情会更真实,思想会更深刻。同时,这和习作教学相辅相成,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写出了精彩。
3.建立多样评价机制,在评改中共提高
传统的作文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封闭,作文只是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很难体验和感受作文的乐趣。教师单向评改既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又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等到教师把一班几十份作文改完,学生早没了看老师如何评价的兴趣和热情。就此而言,作文对师生来讲都是一种负担。
建立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再评的多样评价机制,为师生交流打开了一扇窗,大大拓展了作文学习的空间,原本苍白单一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以说新的习作互评机制使学生健步踏入了一个“写作—互评—提高”的良性循环轨道,把读和写、写和评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由简单的字、词、句的评价,渐渐发展到对文章整体的立意、结构、形式的评价,评价的语言日渐老道。他们在互赏、互评中积累素材,拓宽思维,取长补短,健全人格,真正体验到写作的无穷乐趣。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