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022-05-30陈宛伶屈玉丽
陈宛伶 屈玉丽
内容摘要:“文化自信”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四个核心素养之一,语文教学需要采取多种举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措施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做好课内外互动、校内外互联的全方位、多元化的文化自信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化自信 培养路径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中国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源远流长,亦诞生了优秀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受一些历史原因影响,以及现代西方浪潮和欧美文化的冲击,催生了国内部分社会群体文化不自信的现象。有对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了解浅薄、盲目否定,吹捧外国文化的文化自卑现象。亦有不肯正视自身需要学习、进步的方面,盲目自大或宣扬文化糟粕的文化自负现象。这些错误的思想容易影响到新生代,使学生对文化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文化自信不足,因此学校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工作是势在必行的。教育工作者们应当意识到在教育过程中践行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传授学生语文学科知识,更要“以文载道”,联系时代和实践,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和灿烂文明,让学生们正视历史,客观辩证地认识中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语文教师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做好课内外互动、校内外互联的全方位、多元化的文化自信教育教学工作。
一.立足教材,充分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三个主题[2],在现在初中广泛推行和使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语文教师应立足教材,结合时代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在课堂上充分挖掘课文选篇、综合性学习等中体现的优秀文化内涵、精神和意蕴,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淘洗出来的智慧结晶,既呈现于浩如烟海、灿烂辉煌的文化成果,更集中体现为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可以具体展现为优秀的精神、道德、艺术、民俗等文化。
在语文教材的一些诗词、文言文选篇中体现了优秀的精神文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勤学上进、怀乡思亲等优秀的精神文化是诗词古文中不衰的主题,例如曹操的《观沧海》、王维的《使至塞上》、范仲淹《岳阳樓记》等诗文篇章歌颂祖国美丽的景色,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或志向抱负;陆游《示儿》、杨炯的《从军行》等诗歌表达了诗人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表达了诗人忧心人民的博大胸怀;诸葛亮的《诫子书》、《论语十二章》表现了古人对知识、学问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表现了怀恋故乡的感情等等。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文时应在鉴赏文本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和精神的感悟,引发学生共鸣,触发其思考优秀文化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和热爱的情感。
优秀道德文化,如《木兰诗》叙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其孝敬父母、勤劳勇敢、坚强质朴、不图名利的高贵品质;再如《驿路梨花》表现了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美好主题,《纪念白求恩》赞扬了白求恩令人感动不已的国际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等等。教师当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德育渗透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道德品质。
优秀艺术文化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展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巧和艺术,《核舟记》展示了匠心独运的雕刻艺术等等,体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和古人的勤劳与智慧。节日民俗文化如鲁迅《社戏》中的春社日的热闹、《阿长与山海经》中元旦的习俗等。值得注意的是,综合性学习和单元写作主题亦有关注节日文化的建议,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科普一些传统民俗和节日知识,唤起学生对优秀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这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文化寻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二)挖掘革命文化精神
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反映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无私奉献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
初中语文教材中能体现革命文化的课文主要描写革命人物和革命事迹,进而通过人物和事迹表现其革命品格和精神。如《邓稼先》展现了一位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学生重在学习其执着坚毅、无私报国的精神;《白杨礼赞》学习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如白杨一般团结、顽强。不屈的精神;《回延安》描写延安的巨变,表现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深切缅怀延安革命事迹和精神;《我爱这土地》诗人通过对祖国景色的深情真挚的歌颂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等等。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应该深入发掘革命精神和品质,延伸至课外优秀的革命文化作品,如《红星照耀中国》等,配合时代背景故事使学生更充分地领悟和体验革命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树立学生的报国理想和爱国热忱,增强文化自信。
(三)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蕴
在教材中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蕴,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分析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的作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的作品[4]等。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科幻科普文章展现了世界各国科学的探索成果和科学家勇于求知、实践的精神,八年级上册的《美丽的颜色》表现了居里夫人科学实践过程的艰辛和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可让学生在阅读和交流过程中畅谈自己对于科学探索和世界科技进步的认识;《太空一日》可以认识到我国科技突飞猛进的进步和太空探索的不易;《一着惊海天》体现了我国当代军事力量和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和不断突破,教师可联系新闻中“神州”、“玉兔”等宇宙探索技术的发展让学生提高科学兴趣、拓展科技知识;《紫藤萝瀑布》让我们认识到个体生命有尽而生命长河无穷,人应释怀遗憾努力创造价值,学生可结合作品背景体悟时代发展和生命哲理;《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奇异壮美之景,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体现了我国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亦要注重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等等。
学生在学习这些精彩的篇章时,可以体会到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文化、我国科技伟大的突破和成就、生命的哲理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师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时事和学生身边的生活加强相关解读和引导,可以让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古今中外的先进优秀文化,明确立足我国实际吸收和借鉴优秀文化,不断滋养文化源流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
二.开拓实践,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更多是间接经验,学生对于优秀文化精神的深刻领会和感悟有限,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将优秀文化与实际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践走近文化、感悟文化、触摸文化,深刻感悟优秀文化精神,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一)开展文化类主题活动
文化类主题活动可以以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为主题,让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实行跨学科联动,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体会“以人为本”“仁义礼智信”“大同”等优秀文化精神。以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为例,可以有以下实践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丰富多元,活动主要设计为道德情感主题、历史文化主题、节日民俗主题等。道德情感主题如爱国主题活动,可以在活动中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关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爱国诗词朗诵等节目,让学生自主搜集爱国人物和故事在活动中分享交流,加强其爱国情感的同时增强其文化自信。节日民俗主题如“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学习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等传统的节日由来和风俗,让学生加强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制作节日相关的手工艺品,在实践过程中体会民俗风情,传承多元文化,同时体现了语文与德育、劳育的结合。
革命文化主题活动可以是革命人物主题,革命故事主题等,如在学生学习了课文《邓稼先》后,可以开展一次“元勋”主题活动,带领学生们了解邓稼先、袁隆平、钱学森等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伟大贡献的元勋们,了解我国在那个时代的艰苦历程和拼搏斗志。再如以《红星照耀中国》等反映革命历史的书籍为载体开展“革命故事”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这种主题活动中浸染和熏陶伟人们无私坚毅的精神品格和光明执着的理想信念。以此类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活动主要体现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的主题活动,语文教育者可以积极探索。
(二)组织文化类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5]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区和各学校得到普遍推行和实践,各地依托自己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让学生在开拓视野的同时增加实践认知,或探索自然,或认知科技,或了解历史,让学生在游中学、在游中乐、在学中乐。
研学旅行是学生们深入了解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如红色研学旅行可以增加学生对红色革命精神的了解,某历史文化胜地研学旅行可以开拓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等。例如山东某地初中开展孙子文化园研学旅行活动,可以在旅行过程中联系课堂所学,适时向学生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以及孙武的军事精神和止戈为武的和平信念。再如很多地區开展的红色研学旅行探寻红色革命文化胜地,不仅可以观摩很多文物和雕塑,还能进入情景体验化课程,体会革命先辈的艰辛,从中学习和了解舍生忘死的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汲取革命智慧和精神力量。[6]
语文教师应依托学校组织开展的研学旅行,在旅行随行过程中和结束后做好引导和分析,让学生们充分体验文化魅力和精神的同时,积极思考和表达,用笔记录下自己对于优秀文化精神的思考和感悟,进行交流分享,进一步升华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文化自信。
三.创设校园环境,潜移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念
优秀文化信念是指文化中优秀的理想信念,是学生们需要不断内化的一些高尚的信念和品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在而深刻的,良好环境能够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让学生每天在校园生活中受到优秀文化信念的潜移默化。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念的静态宣传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里的硬件设施,做好优秀文化信念的静态宣传工作。例如在教室内部,充分利用板报、图书角、壁画等,将优秀文化相关的资料、学生征文、绘画等充分展现。在宣传栏上增设“文化自信”“理想信念”“文明城市”等主题的特定区域,让学生自主搜集优秀文化资料整理成文,或绘制图画、手抄报等,将优秀的作品张贴于此区域中。还可以打造教学楼内部的文化长廊,或将一些体现优秀文化信念的名人名言和优美内涵的文辞张贴在文化长廊的墙面上,或将学生一些优秀的诗词书法作品以及与优秀文化有关的艺术创作贴在其上等等。既能引起学生对了解优秀文化信念的主动性和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这个充满文化宣传的环境中每日体悟优秀的文化信念。语文教师也可以以此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增加学生的人文涵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念的动态宣传
优秀文化信念的动态氛围主要体现在一些校园活动的组织开展中。语文教师组可以定期组织文化类竞赛、戏剧表演和宣传活动。例如清明节时期缅怀烈士英雄和五四青年节登朗诵演讲活动、推选寻找“雷锋精神”榜样的活动等,可以让学生在观看、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对优秀文化信念的认识和感悟。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戏剧表演活动、写作、手工艺创作、知识竞赛等亦是如此,让学生在实践和劳动中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探索新时代文化载体,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还可以统一组织学生观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等相关的影片、表演、专家讲座活动,多元的组织形式和丰富的活动内容能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和探索了解优秀文化的热情,更深刻地体会和领悟优秀文化信念,增强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文化自信”列为四个新核心素养之一,又详细阐述了三种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7]足见教育界对文化自信的重视。文化自信根植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立足教材、开拓实践、创设环境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三个主要途径。课堂知识学习给学生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具有语文学科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校园环境创设是对学生文化学习形式的多元化探索,也是对文化学习内容的丰富。初中语文有效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将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2][4][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8.
[5]王定华.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Z].2014-4-19.
[6]秦丹.红色文化与研学旅行的融合——以江西为例[J].旅游纵览,2021(20).
基金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塔里木大学汉语言专业;塔里木大学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项目编号:TDYLKC202217);塔里木大学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项目编号:YLZYXJ202210);塔里木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项:《三全育人视域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TDGJSZ2204);塔里木大学校级科研创新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以阿拉尔市初中为例》(项目编号:TDGRI202158)。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