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汉语志愿服务的模式

2022-05-30肖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8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肖毅

內容摘要:为弘扬时代精神,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果,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的大学生志愿团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汉语志愿服务活动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合力引领志愿者,推动社会和谐发展。通过建立志愿组织、完善管理机制,整合精品课程资源库,调动社会资源,搭建志愿服务立体平台等路径,形成大学生汉语志愿服务的长效育人模式。

关键词:汉语志愿服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育人模式

大学生汉语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实现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引领大学生成人成才。贯彻中央文明办《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要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1]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大学生开展汉语志愿服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汉语志愿服务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把跨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当代大学生应当肩负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果,高校应当开拓创新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1、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五年多年的历史,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深度高深莫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独有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民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技艺文化、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文化包含农业文化、诸子百家思想;传统文艺有琴棋书画名;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民风民俗、衣冠服饰等属于传统文艺的范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汉语志愿服务中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如:大学生汉语志愿服务“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志愿者为比赛提供语言服务,照顾选手的饮食起居,辅助选手展示中华传统技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联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文化载体,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2、开拓创新高校文化育人模式

发挥高校人才和平台优势,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服务中,领导大学生汉语志愿组织,开创以大学生汉语志愿服务为主导,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技艺指导社会实践的双向育人模式。旨在培养拥有传统技艺、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德才兼备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贯穿在指导志愿服务中,做到润物细无声,用新时代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培根铸魂。二是育人形式灵活,不局限于书本。通过专家培训,大师讲座,参观博物馆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指导志愿服务等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崇高道德人格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通过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如:志愿服务“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目睹世界各国大学生齐聚一堂穿汉服、说汉语、展示中华传统技能、技艺,现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知祖国的强盛、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3、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的探索与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有利于增强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志愿服务实现知行合一的有机统一,让大学生意识到国家兴盛匹夫有责,民族复兴与个人息息相关。青年一代肩负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责任与使命,有义务向世界阐释中国道路、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无论是对中国的建设发展抑或是对世界的和平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网络社交平台层出不穷,面对面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受交际环境的局限,在文化差异下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欠缺。志愿服务平台提供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友人交流的机会,以“天下一家、和而不同”为主旋律,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搭起沟通世界各国的桥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二.大学生汉语志愿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汉语志愿服务的育人模式具有创新性特点,可借鉴的经验不多,从组织建设、管理机制、课程资源、平台对接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

1、组织建设与管理难度较大

大学生汉语志愿者利用空余时间,用汉语做交流工具,为中国面向世界开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无偿服务。服务的对象多为汉语交流有障碍的国际友人,这个群体规模小,对中华传统文化文化的认知良莠不齐。服务的内容要求志愿者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具备一定的双语语言功底及完备的知识结构,掌握至少一门中华优秀传统技能或技艺,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对综合能力的高要求增加了选拔汉语志愿者的难度,建立志愿队伍的先天条件受限制。目前为止,大学生汉语志愿服务社会认可度不高,没有相关法律保护志愿服务行为,志愿者的责任与义务不明确,实践活动经费来源不确定,这些因素制约着志愿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2、课程资源参差不齐

优质课程体系是指导志愿活动的理论工具,汉语志愿服务涉及的专业领域多,对优质课程资源的需求量大,已有课程却参差不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课程体系中能指导志愿服务的内容少。传统文化课程以校本教材、普及读本等形式出现,对当代大学生没有吸引力。在教学中未能发挥传统文化元素的作用引起大学生共鸣,未将文化馆、博物馆、传统节日、传统服饰等元素运用到课程资源开发中,缺乏新颖的具有指导意义的金课。

3、平臺对接不够顺畅

实践平台对志愿服务的意义重大,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是汉语志愿服务的主阵地,活动关系到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医疗保障等诸多方面,政府需要协调各方力量为活动保驾护航,志愿服务是其中一个环节,难免高校与其他部门对接不顺畅,在时间安排、人员安排上处于被动,从而影响服务水平。随着全球化疫情的不停蔓延导致志愿服务面临新的挑战,国际交流活动平台由线下转为线上,对志愿者提出新的要求,老旧的服务形式和内容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实现大学生汉语志愿服务育人的路径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为指导、社会服务为抓手,紧密结合高等教育特点,探索大学生汉语志愿服务育人的路径,通过建立完善的育人管理机制、整合精品课程资源库、借助社会各方资源,为大学生汉语志愿者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实现长效育人模式。

1、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合力引领志愿者

在经济飞速发展、民族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大学生呈现出多元价值观,作为道德风尚和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应当时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科学价值观贯穿于志愿服务全过程,影响广大学生团体。

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中提倡“仁爱”、“和谐”、“诚信”、“友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动力。《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充分展现传统文化中仁爱的思想,倡导对亲人、朋友、社会民众有仁爱之心。《论语·学而》中记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千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强调了和谐的重要作用。《论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与人交往做到真诚友善,做事讲究诚信。[4]沉淀上千年的优秀传统思想被赋予鲜明的时代内涵和价值,焕发出新的活力,与主流意识合力引领志愿者。

2、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完善组织管理机制

志愿者以组织为依托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大学生汉语志愿协会、俱乐部、社团等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工作小组,统筹规划志愿组织的相关事宜,推动志愿组织有效运行。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动员广大师生投入到志愿服务中。集合社会各界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发挥政府职能引导志愿服务活动,给予财政支持、法律援助、技术指导,规范和监督活动主体及内容,宣传报道志愿服务,提升社会认可度。借助高校人力资源优势,聘请专家、名师、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覆盖的领域进行专业指导和技艺培训。

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必须从长远考虑,从细节入手,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考评、激励、后勤保障都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完善招募流程和准入标准,选拔合格志愿者,选拔指导老师进行定期技艺培训与实践指导,对培训及实践情况给予综合评定,制定激励机制。稳定的经费支持、活动场地、饮食起居、保险制度等后勤保障是顺利开展服务活动的后备力量。组织的服务宗旨和原则体现“仁爱”、“谦卑”、“诚信”、“友善”的思想。组织的名称、口号、标识、服装、队徽、宣传片均体现传统文艺的特色。

3、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库

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整合归纳,浓缩成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形式呈现,分门别类地整理成册,建立属于汉语志愿服务系列的中华传统文化金课资源库,推进中国文化、中国戏曲、中国武术、中国古典音乐、中华医药、传统书画、传统工艺等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服务于国际交流项目的课程建设。课程设计中包含传统技艺的欣赏习得、家风家训的寻访探究、田间地头的耕种体验、古籍经典的搜集保护等社会文化课堂,“营造让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文化氛围。”[5]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去除老旧的、不合时宜的部分,创新课程形式,结合优秀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本草中华”等,将课程打造得更具视觉艺术效果,更受当代大学生追捧。

4、搭建志愿服务育人的立体平台

借助高校人才优势,发挥民族技艺载体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志愿服务育人的立体平台、社会服务平台、新媒体技术平台提升育人实效。

高校与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协同为大学生汉语志愿者提供实践平台,以湖南省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为例:汉语志愿服务“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期间,协助参赛选手准备书法、诗词朗诵、舞蹈、京剧、武术、口技等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才艺展示,在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中非经贸论坛、国际友好城市合作论坛期间为国外嘉宾提供汉语言服务。平台效力得到充分发挥,志愿者在高水平平台上不仅锻炼了综合能力,而且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扩充社会服务平台,建立文化体验馆、非遗馆、艺术馆、博物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如湖南雨花非遗馆内展示剪纸、棕编、茶艺、香道、泥书、瓷刻、皮影、湘绣这些地方特色的珍稀技艺,浸润参观者心田。

以大学生汉语志愿组织为依托,校园内开展礼敬传统节日活动,选择传统节日开展元宵猜灯谜、端午诵读、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特色活动,发挥重大节日的民族技艺载体作用,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融合新媒体技术平台,与学生建立更有黏性的教学关系,增强文化传播的趣味性与时效性,焕发传统文化新活力。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以新颖、个性的方式在微信、抖音、TikTalk、Facebook等媒体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对大学生汉语志愿服务的思想引导、机制建设、课程优化、立体平台搭建的各个环节,开拓创新育人模式,用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技艺指导汉语志愿服务意义深远。今后,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大学生汉语志愿服务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型发展,进一步完善育人模式,取得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张红霞.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M].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1),152-15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量.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感召力建构研究[J].张明,陈波.湖北社会科学.2021(08).

[4]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J].汤媛,傅琼.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05).

[5]张秀梅.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需有实践支撑[J].中国教育学刊,2021(2):106.

基金项目: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精品项目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