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美术中的艺术天性与技能及其对美术教育的启示

2022-05-30程钰茵

美与时代·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启示

摘  要:艺术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绘画是人类创造精神的表现。儿童最早便是用图像来识别和表现世界的。他们的绘画作品中蕴含着特有的艺术天性与技能,不仅体现出其美术发展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身体、心灵、情感和思想。通过对少儿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少儿美术的发展特征及少儿的身心特点,并据此在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引导他们学习,以助其身心完美成长。

关键词:艺术天性;绘画技能;美术教育;启示

一、儿童美术中的艺术天性和绘画技能

(一)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艺术天性与生俱来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艺术天性与生俱来。绘画是他们感知世界和表达情感的符号系统,代表的是他们对自然、生命和一切事物的看法。在绘画中,儿童对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无法用语言传达的内在潜意识思维都得以物化,他们通过绘画表达所见、所知、所感、所想。绘画这种能力并不依靠教授,而是他们通过在感受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儿童的发展一方面有赖于广泛接触自然和生活,积累丰富的知觉表象和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儿童自主地活动,从中发现、体验、创造和成长。他们把形象当作语言符号,把画画当作言语表达,用画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爱。”[1]

在儿童时期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自由的笔划、随性的色彩、夸张的物象甚至毫无章法的构图,作品整体呈现的是一种自由、天真、朴实、狂野的绘画风格。它兼具原始艺术的“野性”和现代艺术的“潇洒”,体现的正是少儿凭借画笔对外界感知的自由表达。“儿童艺术是儿童心理世界的真实流露,儿童画一棵小树、一只小鸟, 画太阳、月亮……他们不受功利目的的支配, 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识、想象、愿望或情感。儿童画稚拙、天真, 然而在这种稚拙、天真中, 却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清新、真实、活泼和自由。”[2]而这种艺术风格也是儿童时期所特有的,是成人即使精心学习之后也难以企及的。如西方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所言:“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3]由此可见,儿童绘画的能力并非他们后天所学,而是与生俱来。

(二)儿童美术中的绘画技能及其发展

由于儿童的艺术天性与生俱来,有人便认为,其绘画仅属于一种自由表达,不能被称之为技能。而从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来看,画面的确简单、稚拙、粗放、自由,似乎并无技法可言,“甚至轻而易举便可完成”。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儿童的绘画能力伴随着他们的年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少儿的生理、心理、认知、个性等多方面发展都息息相关,可以说,儿童绘画中是有“技”可寻的。如黄翼先生所言:“儿童无意所要画的东西的美观,也不大着意其准确,只是自由地发表他的意念而已。画出来的东西似乎无理可笑,却有其原则道理,可供寻味。而且儿童绘画的特点,大都靠着画者当时智力、兴趣发展的情形而定,极少受成人的习俗和艺术的法则所束缚,所以特别足以表现儿童的‘心理。”[4]9而西方自19世纪儿童研究运动的兴起以来,不少学者都曾对儿童美术作品进行研究,并试图从中发现儿童美术的发展规律及其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早期的儿童美术研究者们就已经认识到:“儿童的绘画能力是受一种发展规律的制约,这与语言和书写能力的形成过程不无相似之处。”[5]我们所熟知的西方美术教育工具论代表人物罗恩菲德就认为儿童美术经历了涂鸦阶段、样式化前阶段、样式化阶段、拟似写实阶段、青春期阶段等不同时期。而我国上海师范大学王大根教授则认为,儿童美术的发展是由涂鸦期到符号期,再到写实期,最后到理性期的转变。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在对儿童美术分期的表达上各有见解,但有一点公认的现象那就是儿童美术不仅有其绘画技能且技能伴随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分期”。

在儿童绘画技能发展的过程中,涂鸦是儿童最早使用的手法,可以视作其绘画技能的先驱。几乎所有1—3岁的孩子都喜欢涂画,会控制手臂进行随意的涂画一些无规则、无秩序的线条。涂鸦期后便是象征期,即儿童所画的物品在成人看来或许感到迷惑不解,但儿童自己对于所画之物却有明确的定义,并清楚地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因为在儿童意中,这几笔线形代表他所想象的某种东西,是有意义的,有了象征的作用了。这种代表或象征的作用,是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的要素,是人类所以超越其他动物的关键。”[4]20此阶段儿童绘画最大的特色便是他们不是客观地描摹现实,而只是用一些简单的符号如圆、椭圆、直线等来表示所画之物的大致形状。此时期的儿童画也往往会出现很多荒诞的现象,如无构图意识、比例不符合实际、空间关系混淆、作画时不顾观念等问题,但此时期也是儿童绘画最具想象力的时期,画面往往充满了天真的幻想和大胆的表现力,生动而又富有活力。而从儿童绘画技能来看,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尚不能做模仿画或写生,即使把实物或样本放到他的面前,画的时候他们仍旧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画。在此阶段之后便是儿童绘画的写实期——即造型从符号阶段转向写实性,也就是儿童的绘画技能开始从想象画、符号画进入客观描绘现实世界的阶段,甚至到了写实性后期他们还会用美术表露气质、情绪,用美术作品寄托深层情思。

二、儿童美术中的艺术天性与绘画技能对美术教育的启示

既然儿童美术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尊重儿童的艺术天性和技能以助其身心完美成长呢?

(一)在美术教学中要尊重儿童的艺术天性,激发其想象与原创精神

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尊重儿童的艺术天性。儿童绘画早期处于“书画同源”阶段,由于语言和独白能力尚不发达,其绘画可视作对他们的语言和独白能力的形象支持。当儿童绘画发展至中后期,绘画则与语言具有了同等功效,是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所感所知所想的方式和手段。因此,儿童绘画不应该是成人的模式或范式的模仿,而应当是个性的体验和表达,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的想象力与原创精神,了解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故事。因为“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绘画作为一种图语,具有与口语相似的性质和功能,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进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同时,绘画又与语言不同,是一个有着自己内在逻辑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领域。”[6]所以在教學中教师应当尊重孩子的个性表达。放眼当下,处于视觉文化时代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环境中,在美术教育中,除了尊重孩子的艺术天性之外,我们还应懂得利用多样的资源为孩子营造一个“丰富的物象世界”,以刺激他们的神经,激发他们的感官,鼓励他们用眼睛和身心去观察、感受和表达。当儿童的世界充满了图像和符号,当他们对物象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随之被启发。因为儿童的创造性很大程度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物象刺激,当面对世界时,他们与成人并不相同,成人拥有成熟的心智能力,往往会概念性地处理事物,而儿童是以想象、联想等方式创造性地认识事物,并以此表现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于是便成了我们所常见的充满天真幻想的儿童画。

(二)技能教學要因时而异,尊重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

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需要遵循少儿美术的发展规律,所教授的内容必须适应当前阶段少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儿童的绘画能力与身心发展相适应,处于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儿童绘画倾向和技能往往也大不相同,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一昧单纯注重技法的教授而忽略了个体背后的规律性和差异性,这样的教学也未必有益于儿童的成长。比如,针对处于涂鸦期的儿童,教师应给与其充足的自由空间,让其感受到美术带来的乐趣,带给幼儿仿佛置身于游戏之中的体验快感。而当面对处于象征期的儿童时,教师则需要注意耐心倾听儿童的“画外之音”,了解儿童作品背后的情感、故事以及象征意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儿童通过画笔表达自我,宣泄情感,积极、乐观、愉悦地成长。此外,此阶段的儿童,其美术技能虽具有程式化特点,但并不缺乏形式美感,因此,教师要更多鼓励他们,尊重他们对其作品的形象描绘,不应一昧地用写实的造型要求他们。即使在面对写实期的少儿时,也需要注意。写实可以分为视觉型写实和触觉型写实两种,教师绝对不能以写实性作为评判绘画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当允许学生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装饰性、表现性等不同风格。正如尹少淳老师所言:“成人美术是建立在人的身心成熟和协调运作,以及情感的深沉、稳定和智力的成熟之上的,其基本内容反映出成熟的人对社会及自然的成熟的认识,以及技巧的精湛和对媒材处理的熟练程度。而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感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产物。其中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自然发展,二是教育促进,自然发展是前提,自然没有发展到那一步,教育的促进终归是有限的,甚至是揠苗助长。身心成熟与否是二者之间重要的界限,只有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教育才能帮助儿童在美术行为和作品创作方面发展得更好。”[7]

(三)儿童绘画不在于“教”,重在引导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过多或仅仅关注技法的教授,更应当注重对孩子的引导。放眼当下,我国当前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性、功利性太强,家长、学校和社会很多时候往往把美术当作一门“技术”去教授,注重培养孩子“画得像”的能力,甚至片面地认为画得像才是“画得好”,却忽略了美术教育背后的育人价值,如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养,健全人格等。因此,在少儿美术教学中,技法的教授绝不应该放至首位,启发和引导远远比技法的教授更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在儿童绘画中先行的并不是技法,而应是少儿从情感出发的认识基础,先有了这种包含个人情感的认识,后才有为满足这种情感认识需要的技术的需要,即技能。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去激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给予他们自我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可以通过绘画宣泄情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儿童最终成长为具备美好心灵、身心和谐健康的人。因为“儿童美术是一种深层次的隐形文化教育,与临摹教学、技法教学等外显性美术教育不同,其效应主要是通过暗示、认同等心理过程而形成的。在外显性美术教育过程中,我们通常是告诉被教育者‘你应当画什么,你应当怎么画。而在儿童美术这种内隐性教学中,属于暗示的美术教育,即受教育者接受施教者的暗示,自己回答‘我应当画什么,我应当怎么画。而这种由第二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化过程中,会启动儿童的自主力,可以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并逐渐形成一种开放、积极向上的生活取向。”[8]除此之外,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个体都具有一定的潜能,能在发展中得以施展或实现。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就提出过“发现学习”,“在他看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主动地进入对感觉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而且是主动学习、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9]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也同样强调知识不应该是教师主动教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一定的资料和他人的帮助,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结果。所以,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儿童的潜力,相信他们是有能力凭借自己的理解来处理事物的,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儿童积极地去思考、去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许会发出“我不会”的声音,那只是因为他缺乏信心,“不敢大胆表现”的体现,而美术教师应该做的正是要鼓励和帮助他们打破常规的概念性儿童绘画模式,解放其精神世界和想象世界,恢复他们敢于自由表现的儿童绘画本性。

三、结语

儿童美术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技能是我们了解少儿美术发展特征和少儿身心特点的重要途经,对美术教育的启示意义毋庸置疑。少儿美术教育并不是完全要培养画家或艺术人才,更多地或许是在儿童的心中埋下一颗艺术的种子,当这颗种子历经了时间的浇灌后能够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其果实正是艺术对儿童后来人生发展产生的各种良性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少儿身心健全发展,促进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在少儿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了解所教授的儿童,尊重他们的艺术天性和绘画技能的发展,并因材施教,采取合适的、相应的指导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大根,主编.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5.

[2]马春梅.浅谈立体主义对现代少儿美术教育的启迪——毕加索的“天性”与儿童的绘画天性[J].戏剧之家,2014(17):226.

[3]唐峰,查宇新.浅析少儿美育视角下的艺术天性与绘画技能[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134-135.

[4]黄翼.儿童绘画之心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5]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M].邢莉,常宁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12.

[6]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M].李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

[7]尹少淳.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J].中国书画,2007(7):181-184.

[8]吴尚学.从儿童绘画谈起[J].书屋,1998(5):73-75.

[9]杨景芝.美术教育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0(8):3-9.

作者简介:程钰茵,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启示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教孩子画画——放手,让孩子获得精彩
浅析实用性和艺术性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结合
浅论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实施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