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2-05-30莫海燕李翔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本土文化文化自信乡村振兴

莫海燕 李翔

【摘要】本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论述乡村振兴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策略,即明确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理论、确定“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文化涵育路径、构建“一县一策,文技并重,学创同体,生农互助”动态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文化培育全程化、技术技能模块化、创业项目精准化”课程体系、培育亦师亦商亦农结构化创新型教师团队、改变乡村振兴社会服务方式等。

【关键词】乡村振兴 本土文化 文化自信 电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3-0122-05

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村空心化、青壮年逃离乡村等问题愈发突出,如何让人才回归,解决乡村振兴人才“招不来、留不住、上不去”的问题迫在眉睫。电子商务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等方面有明显成效,在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电商人才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但职业学校培养的传统电商人才主要是面向城市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通才,在课程中较少植入扎根农村的理念,由此导致返乡创业者极少。如何培养爱乡、返乡、兴乡的专业技术人才,是职业学校面临的新的挑战。

一、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定位不清晰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职业学校需要承担起持续输出人才的责任,然而职业学校对培养什么样的农村电商人才、如何培养农村电商人才等问题依旧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和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

(二)职校电商专业师资不足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教师不僅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具备热爱优秀乡土文化的爱乡情怀,但当前具备这方面意识的教师不多。面对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很多职业学校仍然存在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许多教师乡村振兴文化素养偏低等问题,这显然无法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对师资的需求。

(三)电商人才返乡、扎根乡村率不高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国已实现全面脱贫,但乡村的发展与城市相比,仍然普遍存在发展落后、优秀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等问题,从而造成农村人才短缺,人才返乡、扎根乡村率不高。如何让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电商人才主动、自愿返乡创业、扎根乡村,成为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本土文化自信驱动下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培养策略

在此背景下,广西物资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以下简称我校电商专业)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积极探索了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自信驱动”的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理念和路径

真实、根本的本土文化是文化不断延伸和发展的源头。把对文化所蕴涵的价值取向诉诸认知,形成文化认同,使人们在寻找“根”“源”文化过程中,增强文化认同,唤醒并建立文化自觉,进而发挥文化主观能动性,坚定本土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信实践,由此形成“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文化涵育路径。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亦可通过上述文化自信的强大内驱力促进本土文化价值回归,弥补文化教育工作缺位、院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塑造的匮乏,为乡村振兴人才回流提供了一条基于文化自信驱动的新思路。

我校电商专业基于上述理念提出“文化涵育、三维多元”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理念,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并融入课程体系建立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知识谱系,通过教育实践潜移默化地推动学生文化认同、内化和践行,重塑学生精神面貌、道德、理想与价值观,形成文化自信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涵育路径。这个文化涵育路径强调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相结合,发挥文化涵育功能,通过文化引领、技能培养、创新创业“三维多元”培养爱家乡、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振兴电商专业人才。

(二)构建“一县一策,文技并重,学创同体,生农互助”动态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电商专业以乡村振兴电商人才需求为导向,深耕乡村文化,构建“一县一策,文技并重,学创同体,生农互助”动态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我校围绕乡村振兴重新定义人才培养的要素:爱家乡、精技术、能创业。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效实现了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并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推动学校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近十年来,我校共培育电商专业学生5 112人,毕业生对口就业率95%以上,返乡就业创业率提升至21%。

1.重塑培养目标。如前文所述,我校电商专业明确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乡村振兴社会发展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新时代坚守乡村文明的新乡贤文化精神特质、掌握较强电子商务技术技能、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

2.重塑培养过程。我校创造性地以广西区内县域为单位划分教学班级,并制订对应的县域人才培养策略;立足区域特色,开发“我为家乡做代言”的文化课程;以家乡农特产品为项目,实施农村电商创业;与15个村委会合作,到当地开展“党旗引领、电商扶贫、直播助农、乡村振兴”的直播活动。以我校2020级电商专业为例,我校于第四学期进行动态分班,其中一个班命名为“百色班”,班级学生再划分为德保县小组、田东县小组等,各小组围绕对应的县域开展项目实战训练,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深入研究该县的经济发展情况、风俗文化、人文景观、地理标志特产等,形成“我为家乡做代言——美食”“我为家乡做代言——美景”“我为家乡做代言——美城”“争做‘新乡贤”等系列县域文化课程,并通过下乡助农、项目实战等方式,在提升学生技能发展自我的同时,将乡土情怀及本土文化自信渗透于培育的全过程中,激发学生懂家乡、爱家乡的情怀,把“扎根”的精神理念深植学生心中。

3.重塑教学场景。我校形成融入乡土优秀文化的电子商务人才孕育“试验田”,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或项目基地中,营造一种良好的乡土情境和创业氛围。建成农商特色校内实训基地,围绕农产品开展实践操作,包括开发农产品网店群、打造农产品社群、运营新媒体账号等农商特色实训项目;利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乡土文化活动;建立“党旗引领,电商助农,乡村振兴”县域电商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进广阔的农村开展直播助农活动,并指导学生参加县域电商大赛等。

4.重塑评价制度。我校破除唯分数、唯文凭的评价观,系统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包含文化素质、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等一级指标,再进行二级分解,明确观测点和绩点,采用“结构性、过程性、结果性”三维评价,协同校、政、行、企四方,引入教师评价、企业评价、政府评价、学生自评等多层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种多维立体评价可有效帮助学生自我成长、自我见证,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重构“文化培育全程化、技术技能模块化、创业项目精准化”课程体系

结合基于乡村振兴电商人才人物画像,及“一县一策,文技并重,学创同体,生农互助”动态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电商专业重构了“文化培育全程化、技术技能模块化、创业项目精准化”电商课程体系(如下页图2所示),开发县域文化系列课程,实现“文化课程,课程文化”。

1.该课程体系对应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以培养“留得住,能服务”的乡土人才、吸引“下得去,有作为”的技术人才为目标,构建完善的“以文化素养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主体,以创新创业课程为桥梁”的课程体系。

2.整个课程体系之“三化”模块均紧紧围绕乡土文化、农村电商、农产品等元素展开。其中,“文化培育全程化”除了开展传统的素质文化课程,还增加了乡土文化相关课程;“技术技能模块化”中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相关课程均以农村电商、农产品运营为载体;“创业项目精准化”作为第三阶段,主要开展创业项目活动,包括创业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新品牌孵化等活动,在实战中大幅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服务乡村意识及本土建设者的主人翁精神。

3.整个课程体系挖掘本土资源,共开发了4门“我为家乡做代言”的系列文化课程,15门电商实践课程,5门特色创新创业课程;出版了《职业教育扶贫》《电商专业群建设》专著;编写了以农商特色产品为主体的系列教材14本(含5本国家规划教材)及资源库,其中《店铺运营(第2版)》获得国家教材成果二等奖,配套资源库获评为广西在线精品课程。通过打造融入优秀乡土文化的电商人才孕育“实验田”,我们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或项目基地,营造返乡情景和创业氛围,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四)培育亦师亦商亦农结构化创新型教师团队

我校电商专业联合电商行业协会、涉农企业,构建教师个人成长与专业建设融通、学校与企业培养融通、教育教学与创业指导融通、乡村振兴服务实践与人才培育融通的“四融通”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如下页图3所示),引进企业专家、乡村“新乡贤”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育一支“亦师亦商亦农”创新型教师团队,形成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以党旗引领,厚植新乡贤文化地域印记,激发教师爱国、爱乡情怀,形成奉献乡梓精神原动力。借助企业、学校、农村三个平台,通过深入企业锻炼、师资互聘、参与企业运营等方式培养教师“商”能,通过学历提升、著作发表、技能考证、培训科研、职称评定等方式提升教师“师”术,通过农村电商培训、农商技术技能指导、农产品品牌孵化等方式促进教师“农”技。

1.建立个人发展与专业发展融通的成长激励机制,形成“专业建设促教师发展”“教师业绩促专业发展”的可持续良性循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个人意愿,我校制订“一人一案”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团队建设档案袋和专业发展档案袋,将教师的个人成长、团队建设和专业发展规划纳入统一管理,不断优化和迭代,实现教师与团队共成长。

2.建立学校与企业培养融通的双向培养机制,专業教师进企业、企业导师进课堂,搭建知识和技术沟通的桥梁,形成行业技能与课堂知识双向互通与转化。一方面企业将新信息、新方法、新技术转化为课堂教学知识进行传授,使职教课程内容得到更新;另一方面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进与推广,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企业关键技术改进与创新,每3年6个月的阶段性“企业锻炼”为提升教师技能水平提供持续能量。

3.推动教育教学与创业指导融通,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教师在课堂上挖掘创新创业元素,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成立若干项目小组,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带领至少1个项目小组开展创业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双创能力。

4.实施乡村振兴服务实践与人才培育相融通,要求全体专业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乡村振兴服务,带领学生回归乡村,在农村开展农产品直播、农产品孵化、电商技能培训等多种实践活动。师生通过田间地头的亲身实践体验,感受乡村发展的欣欣向荣,激发爱乡情怀。

团队成员自2016年以来持续深入农村一线开展电商相关服务工作,累计开展培训超过200场次。目前本团队有1人荣获全国十强电商讲师,2人被聘为全国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被聘为广西电商协会副理事长及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13人被聘为各县域政府电商讲师与创业导师,同时担任“1+X”农产品电商运营、直播电商等职业技能培训教师。

(五)改变乡村振兴社会服务方式

我校电商专业打造“三阶递进,精准服务”乡村振兴社会服务方式,建成智慧农商品牌服务中心,从服务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实现广西电商示范县全覆盖,完成县域电商新手普及培训34 461人次,电商技术能手培训6 373人次,培养了陈远兴等32名农商创业带头人,直接帮扶3 213人脱贫,孵化了“芒小二”“阿柑鲜生”“果二妹”等27个农产品电商品牌。与防城港东兴市政府共建的“东兴电商模式”成为全国农村电商示范县标杆。

“三阶递进,精准服务”乡村振兴社会服务方式将培训对象分为农商运营新手、农商运营熟手、农商致富带头人三个阶梯类型,以智慧農商为平台、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及企业运营导师形成服务团队、并协同各地政府,针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内容,自下而上逐层深入,形成循环上升的服务模式。其中,“农商运营新手”是指没有电商基础或者没有参加过农村电商实践的学员,以及各示范县开设的农村电商培训班学员,这类学员主要开展农村电商、乡村文化普及型培训;“农商运营熟手”是指有一定农产品运营经验的学员,他们既有货源又参加过运营实践,但是运营效果有待改进,需要运营指导服务,这类学员主要开展农产品电商品牌孵化型实践;“农商致富带头人”是指拥有一定体量的运营规模或拥有农商企业的客户,在企业扩大规模或实施标准化过程中遭遇瓶颈,需要供应链管理标准化、产品运营标准化、企业管理标准化等标准化服务,这类学员主要开展农商企业标准化运作服务。

“三阶递进,精准服务”乡村振兴社会服务方式,打破传统政企合作壁垒,整合职业院校、县域政府、行业协会、涉农企业资源,发挥集群效应。“三阶递进,精准服务”乡村振兴服务方式,把职业院校的师资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扶技、扶智、扶志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填注人才供给“蓄水池”。根据乡村产业规划设置培育方案,使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能近距离接受系统的电商技能培训,推动当地农民按照“新手→能手→致富带头人”的路径成长,为乡村振兴提供新鲜血液,并成功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另外,我校电商专业对县域职校实施“一校一品”县域职校帮扶策略,调剂师资驻点县域职校,扶持容县职校等10所县域中职学校开展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培养,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为目标,手把手指导县域中职学校电商专业建设。

本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获得了多方的认可。政府方面,项目团队成员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提交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相关的政府决策咨询报告,三次被收录于《每日要情》;项目团队成员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项目团队成员受邀在中华职教社主办的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颁奖礼上进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经验发言;我校已成为西部地区农村电商培训教师重要输出单位。行业方面,项目团队成员多人参与教育部最新的电商类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参与全国电商行指委的专业建设工作;我校被聘为广西电商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副理事单位、全国农村电商副理事单位,深度参与职教集团工作。同行方面,区内外多所学校到我校电商专业交流取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团队培养模式、实训室建设等成为区内中职学校电商专业借鉴的标杆;开发的14册农商特色系列教材及资源库,有5册纳入国家规划教材,《店铺运营(第2版)》获评国家教材成果二等奖、使用量10万余册,省级在线精品课程3个,使用人数过万。社会方面,完成县域电商新手普及培训三万多人次,培养电商技术能手近万人次,培养了一批农商创业带头人,等等。专业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共开发31个农产品网店群、127个农产品社群、53个新媒体运营账号等农商特色实训项目,年均开展12场次直播助农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县域电商大赛获奖达54人次,为本土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新文,张龙.乡土文化认同、共同体行动与乡村文化振兴:基于鄂西北武村修复宗族文化事件的个案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2]纪德奎,张永健.乡土文化教育认同的条件与路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3]郑玉邦.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农家参谋,2021(24).

[4]丁菊,柳西波.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助力乡村振兴的“四课联动,三维实践”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21(5).

[5]王思涵.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3).

[6]张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0(11).

[7]马迪.乡村振兴背景下“双创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8).

注: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广西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莫海燕(1969— ),工程硕士,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莫丽梅(1979— ),工程硕士,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李翔(1986— ),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本土文化文化自信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综合课的教学效果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活用教材,让学生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