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的实践

2022-05-30梁俊

关键词:分解课后习题改编

梁俊

摘要:课后习题是教材编者根据单元特点、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编排的助学系统,是落实和细化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教学时,在读懂习题系统的基础上,可运用统整、分解、改编等策略,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学习支架,从而高效运用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

关键词:课后习题;语文要素;统整;分解;改编

课后习题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者根据单元特点、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编排的助学系统,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和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重要资源,是教师备课及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充分挖掘课后习题的价值,揣摩课后习题的设置意图,研究习题与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习题呈现的先后顺序和呈现方式,有针对性地选取和使用课后习题,真正发挥课后习题的助学功能,助力学生阅读实践的系统化和结构化;需要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进行研读与实践,提出运用统整、分解、改编等策略,高效运用课后习题,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一、统整:理清习题之间的内在逻辑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以课文内容为载体,以语文要素为核心,或层层递进达成语文要素,或多维度叠加聚焦语文要素,形成了相互关联、整体推进的“练习群”。教师需要统整课后习题,理清习题之间的内在逻辑,灵活设置教学板块。

(一)顺应习题编排梯度

有些单元的课后习题聚焦和细化了单元语文要素,按照一定的梯度为单元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路径或支架。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顺应课后习题的编排梯度,设置相应的学习板块。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和“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体现了从读到写的编写思路。围绕这样的语文要素,编者在单元首篇课文《夏天里的成长》后设置了“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第2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读一读,说说写到了哪些动植物,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两道习题。这两道习题的设置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从选材到表达的内在逻辑顺序。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均指向“围绕中心意思来写”,并在任务的设计中设置了“找出中心句”和“读一读,说说……是怎样体现的”的学习支架。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依照题目的先后顺序,设计相应的学习板块:板块一,默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整体感知课文;板块二,梳理每一段的中心句或主要内容,想一想这些内容与文章的中心句之间有什么关系;板块三,朗读课文,勾画出能表现快速成长的关键词,并在展示交流中加深理解;板块四,联系生活,在模仿中迁移运用。四个板块的学习均基于课后习题,且按照习题的顺序呈现,能够助力学生从感知选材到体会表达,一步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二)实现习题交织融合

有些课后习题虽从不同角度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但它们之间并不构成线性的推进关系,而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前一个问题的回答有时需要建立在对后续问题的思考之上,而后续问题的答案往往渗透在对前面问题的思考之中。此时,教师就需要搭建习题之间的内在关联,使之有机交织融合。

以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围绕这一语文要素,编者在《手指》这篇课文后设置了这样的练习题:(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2)课文的语言很风趣,如,“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找出类似的语句体会一下,再抄写下来。(3)作者笔下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别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和同学交流。(4)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虽然这4道题目共同指向单元语文要素,且从内容的理解、表达的体会,到方法的迁移,层次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时就要按照这样的顺序依次实施。细细揣摩题目,我们会发现,梳理五根手指的作用无法与感受它们的外形特点完全割裂开来。将这些题目的内容交织融合起来思考,才能更深入地感受作者语言的风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才会联系生活,想象到和不同手指相像的人。对此,教师需要运用交织融合的思维设计教学板块:板块一,出示“揿电铃”“搔痒”“扳枪机”“拧螺丝”“扣纽扣”等生词,通过做动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手指的作用;板块二,在补充手指的其他作用时,相机揭示手指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还与其姿态有关,默读课文,勾画不同手指的姿态,想一想会由此想到谁,为什么会想到这个人;板块三,选取五官中的一個,想想它的外形、作用能否让你想到某些人,用写人的方式对其进行描写。板块一、板块二将课后习题融为一体,启发学生在找姿态、读姿态、品姿态、联想人的过程中,感受作家看似是在写手指的姿态,实际上是在写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人的写法,同时认识到,这篇文章文字的风趣幽默,恰恰就体现在作者表面上是在写手指,实际上是借手指描绘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

通过统整,深入把握课后习题的内在关联,或依次实施,或交织融合,高效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二、分解:分层搭建训练路径

“每一项语文要素的落地,不是一蹴而就,但有针对性地专项训练,可以巩固、拓展和提升学生这项语文学习能力。”课后习题虽然提供了具体的学习任务(问题),明确了“做什么”,但是对于“怎么做?”“解决问题需要怎样的活动设计?”“需要哪些支架支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等问题,并没有明示或要求太笼统。这时,教师需要细化分解课后习题,分层搭建训练路径,预设学生可能会遭遇怎样的困境。在遭遇此困境时,可以为学生搭建怎样的学习支架,从而让学生知道每一步需要做什么,并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中落实语文要素。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单元课文《田忌赛马》课后习题“连一连,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说一说: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就直接指向了这一语文要素。虽然编者在设计这一习题时已经通过“连一连”“说一说”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人物思维过程的支架,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直接让学生做这道题,他们很容易就课文讲课文,缺少对课文入乎其内的体验与共鸣,很难深入理解孙膑的思维过程。基于此,可以对这道习题做细化分解。

我们可以从“把齐威王和田忌第二次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和“思考‘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两个层面,把课后习题分解为四步:

第一步,默读课文,连一连,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

第二步,孙膑在制订策略前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样的現状意味着什么?

第三步,如果是自己布阵,怎样画对阵图能保证一定赢。

第四步,说一说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

不难发现,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是对原来问题的细化分解。第二步补充“看到了……发现了……”等要求,让学生关注双方马匹的现状,理清“一定能赢”遭遇的现实问题,从而理解孙膑这样布局的内在原因。第三步增加了自己设计对阵方式的要求,让学生亲身实践,换位思考,从而感受到孙膑的思维过程。对习题的分解,让学生一步步了解、尝试、体会,经历了和孙膑同样的困境与思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很好地落实了语文要素。

三、改编:灵活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

有些课后习题如果不经铺垫和指导,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会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困境对习题进行改编,并通过创设丰盈的活动情境,灵活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别样的语文实践中轻松落实语文要素。

《自相矛盾》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后习题“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指向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道题的理解常常只停留在表层,缺少再往下探究、理解寓意的路径。如何借助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楚人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这则寓言故事寓意的理解呢?

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改编,设计三个环节:

环节一,利用图像化策略,用思维导图一步步展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结果,发现其言语的矛盾。

环节二,借助思维导图,根据句型“楚人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心想:说盾破了吧,________________。说矛断了吧,________________。说都坏了吧,________________。 都怪我,________________以后我可要”________________,想象说话。

环节三,追问并思考“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改编后的习题的环节一,实际上是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推理楚人的思维过程。通过思维导图的一步步推演,学生明白“其人弗能应也”的表层原因是楚人发现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当学生理解了“其人弗能应也”的表层原因后,进入环节二,借助导图想象说话。这样的说话练习,倒逼学生进一步揣摩楚人的思维过程——不管说哪一个被损坏,都和“我”前面说的话相矛盾,“我”在吆喝的时候怎么就没再想一想这样的结果呢?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发现故事想揭示的道理。环节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现象。学生深入思考后,就能透过现象发现深层的影射——如果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结果而不做进一步的缜密思考,就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改编后习题的三个环节形成了活动链,后一个环节基于前一个环节的基础展开。在层层推进的思考与探究中,语文要素得以落实。

对本单元《跳水》课后习题的改编,还可以换一种思路。本课的课后习题之一是“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从中不难看出,这道题表面上是要求学生说一说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实则是让学生走入文本语境,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境揣摩船长的思维过程,并通过水手的表现和与其他方法比较,感受其中的“好”。基于此,亦可对这道题做改编尝试。改编后的习题由四个环节构成:

环节一,了解孩子所处的困境。

环节二,思考水手当时的做法和结局。

环节三,如果你恰好站在船上,你打算怎样救孩子?同桌交流这样的救法是否可行。

环节四,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在那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

要让学生了解船长的思维过程,真正体会到船长所用方法的好处,就得引导学生了解孩子当时所处的困境,感受水手的惊慌失措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此外,还要让他们换位思考,联系自己的亲身实践,体会自己想法的“不现实”“不周到”,进而凸显船长思维的合理之处。改编后的习题,变成了联系学生实际的情境体验,将答案的获取过程变成了深入内核的探究活动。船长的思维过程就这样在学生头脑中一步步清晰,语文要素也得到了落实。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揣摩编者意图,解码课后习题中所涉及的语文要素,运用统整、分解、改编等策略,“借题发挥”,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

猜你喜欢

分解课后习题改编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分解
中国低碳旅游发展效率、减排潜力及减排路径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大宗商品期货风险的分解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