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单”的设计与使用

2022-05-30凌建青,陈希文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凌建青,陈希文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选取教材中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以“合作学习单”的形式呈现合作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程序,反馈学习结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发现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发展数学素养。作为其关键,设计和使用“合作学习单”要在把握目标价值、观照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时机,比如动手操作的材料丰富可选时、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多样时、思考探究的难度容量较大时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单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通过选取教材中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素材),布置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发展数学素养。

如何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展开?“合作学习单”的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合作学习单”,是指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时,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程序、反馈学习结果的功能性菜单。它的设计与使用,要综合教师对教材的解读,顾及学生的认知特点,遵行一定的原则,讲究一定的策略。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单”的设计和使用,谈一些笔者的思考与实践。

一、“合作学习单”的目标价值

无论在何种合作学习的情境下使用“合作学习单”,目的都是保证小组合作的效率大于个人的“单打独斗”。首先,“合作学习单”的设计要让小组的所有成员有自己的任务——任务让学生能参与。其次,“合作学习单”的设计要让小组的所有成员有共同的目标——目标让学生有动力。虽然小组成员因为合作的需要,所需完成的任务不尽相同,但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合力解决小组共同的任务。再次,为了保证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互动,“合作学习单”中的学习任务除了要责任到人,更要实现积极“互赖”。所谓“互赖”,一是要求所有组员学会完成布置给自己的任务,二是确保所有组员掌握布置给其他组员的材料。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合力突破学习重难点、解决问题,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获得提升。但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只是“合作学习单”的使用价值之一。“合作学习单”不仅是一张学习任务单,更能在组织学生有效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合作品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倾听与表达、认可和信任、接纳和支持等。比如,提出“帮助小组内有困难的同学共同完成”“让‘弱者先说”“给予赞美和鼓励”等要求,来改变传统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学生之间竞争关系的局面。

二、“合作学习单”的构成要素

“合作学习单”一般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明确的学习内容,二是规范的学习程序,三是小组成员的学习反馈。明确的学习内容就是告知学生做什么。合作学习不同于独自学习,不仅要让小组成员知道自己做什么,更要让小组成员知道共同的目标是什么。规范的学习程序就是告诉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保证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地进行。比如,先个体独立思考,再小组成员之间合作交流。学习反馈是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面对面地互动交流——既可以是问题的提出,也可以是成果的汇报;既可以是见解的辨析,也可以是结论的发现,等等。当然,有时为了更好地保证合作学习的开展,也可依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设定合作时间,作为“合作学习单”的第四个要素。

例如,教學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课时,设计的“合作学习单”内容如下:

1.小组分工,每人选择一种材料(钉子板、小棒、扇形纸片、方格纸等),通过围一围、摆一摆、剪一剪或画一画等方式做一个三角形。

2.在小组里讨论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3.推荐组员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这一“合作学习单”,明确了每个小组成员要“选择一种材料做一个三角形”,整个小组要“探究三角形的特征”;规范了学生先通过围一围、摆一摆、剪一剪或画一画独立探究,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形成一致的观点,然后全班汇报。同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学习反馈:一是组内交流自己做三角形的体会,如围三角形的学生可指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摆三角形的学生可指出三条边要首尾相接,剪三角形的学生可指出三条边是直的;二是全班交流三角形的特征,目的是形成共识,即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形。

三、“合作学习单”的设计与使用要把握时机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择机而定的。因此,“合作学习单”的设计和使用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一)动手操作的材料丰富可选时

尽管有些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但是更多的动作操作,特别是材料丰富可选的动手操作,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从而保证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深刻理解学习结果。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在学生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后,增设一个动手操作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发现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设计的“合作学习单”内容如下:

1.以4人小组为单位,组长分工,每人选择一种材料(钉子板、两块相同的三角板、小棒、方格纸等),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搭一搭或画一画等方式做一个平行四边形。

2.帮助小组内做平行四边形有困难的同学完成。

3.小组内轮流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本次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存在良好的互动。比如,一位学生选择的是用两块相同的三角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但是没有拼成,经过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帮助,最终顺利完成了“做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任务。从小组成员对“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的交流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有自己做平行四边形和观察其他成员做平行四边形的两次经历,对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有了不同层次的感受。用小棒搭成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依次指着左右和上下两条边说:“这两条边一样长,这两条边也一样长。”用两块相同的三角板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学生指出:“上面和下面的两条边相等,左面和右面的两条边相等。”在方格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补充:“平行四边形的上下两边互相平行。”

纵观本次动手操作,学生按照“合作学习单”设计的学习程序,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以及同伴的互相帮助,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平行四边形,并围绕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交流,小组合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多样时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灵活多样。对此,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拓宽思路,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问题,提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出示改编自教材例1的题目:已知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则美术组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一道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而且解题方法比较多样。这里引入合作学习方式,便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交流与理解。设计的“合作学习单”内容如下:

1.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每位组员选择1—2种方法解答。

2.每个人在小组内轮流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尽可能让所有组员都理解。

3.比一比:不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的学生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这个条件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将原来的问题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有的学生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将原问题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有的学生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想到“女生人数是3份,男生人数是2份”,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出2份、3份各是多少人。还有的学生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然后利用“美术组一共有35人”,列方程解题。

本次合作学习中,每位小组成员在独立思考后,都能基于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至少想出一种解决方法,并将思考的过程头头是道地说给组员听,不仅促成了有效的互动,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发散和方法互补。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的讨论,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虽然方法不同,但是殊途同归,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

(三)思考探究的难度容量较大时

学习理论表明,合作学习小组面对的问题越具有挑战性,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动机越强烈。小学数学中,有一些知识(问题)的发现(解决),对于学生来说有较大的挑战性,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有困难。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促进思维碰撞,不断深入,共同攻坚克难。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特征》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发现(理解)“若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则这个数是3的倍数”这一结论(难点),设计如下“合作学习单”内容,引领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组长分工,每人选择不同的珠子数,在计数器上拨数,判断拨出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可用计算器),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如表1)中。

2.轮流说一说:用怎样的珠子数拨出的数是3的倍数?

3.小组讨论: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为了探索3的倍数特征,小组成员按照“合作学习单”规定的学习程序,不断地“试验”不同数量的珠子,判断拨出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组内成员人人参与,又都有各自的“小发现”:用3、6、9等3的倍数颗珠子时,拨出的数是3的倍數;否则,拨出的数不是3的倍数。将“小发现”汇总在表格中,便有了3的倍数特征的“大发现”:若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则这个数是3的倍数。

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在“合作学习单”的引领下顺畅且严谨,小组成员都贡献了自己的成果,不仅研究了正例,而且研究了反例,得到的结论站得住脚。整个探究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将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与拨的珠子数建立联系,借助直观形象走向抽象与归纳。

猜你喜欢

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