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新闻节目后期编辑制作优化策略初探

2022-05-30杨曜

新闻潮 2022年8期
关键词:后期编辑媒体融合

【摘 要】本文基于融媒体背景下,如何满足不同平台受众需求、创新融媒体新闻节目的后期编辑制作进行分析,通过后期编辑人员对新闻节目进行二次加工、重新认识的实践过程,探究融媒体新闻节目“视频+”的后期编辑制作新思路。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矩阵;后期编辑;扩容推送

在融媒体时代,分层传播的媒介更丰富,新闻节目的编辑制作也需要更加细化、更加专业:需要从增强传播力提高竞争力出发,处理好传播矩阵对图像、文字、同期声等元素的二次加工,依据不同圈层受众需求进行后期编辑制作并分类推送。融媒体新闻节目中的系列报道一般都是重大主题报道,对后期编辑人员的政治敏感度、剪辑技术、新闻洞察力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因此,编辑人员根据不同平台的受众需求,对新闻的后期编辑制作进行创新,在保持新闻性的同时,增进报道的鲜活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传播效率和宣传效果。

一、“全媒+扩容”新视觉、巧传播

玉林市融媒体中心拥有新闻综合频道和公共频道两个电视频道,FM978和FM992两个电台频率,以及“玉林视听”APP,玉林广播电视网,玉林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抖音号,“i玉林”微信视频号等融媒体传播平台。在融媒体平台“1+N”系列推送的剪辑编创中,编辑人员主动适应新变化,从不同平台受众的观看习惯和接受方式入手,让融媒体新闻系列报道的后期编辑制作走向多元和细化。

(一)鲜明的叙事逻辑:保证矩阵系列报道的连贯性

融媒体新闻节目的后期编辑与制作,主要是对现场拍摄和录制好的视频与现场的文字进行综合剪辑,最后以优质的新闻素材,通过不同的媒介手段向观众呈现完整的新闻现场。因此,鲜明的叙事逻辑是保持融媒体新闻系列报道连贯性的关键。而不同文稿与画面的编排主要分为对文字逻辑的编创和对镜头语言的编创。[1]

1.对文字逻辑的编创

融媒体新闻节目中的系列报道篇幅长、内容广、主题大,后期剪辑人员需适时根据采访、拍摄的具体对象适当地调整叙事结构逻辑,避免“无脑”地跟着记者文稿照搬。例如,玉林融媒体平台推出的乡村振兴系列报道,采用的叙事逻辑为“总—分—总”,全面报道玉林市实施乡村振兴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对未来的展望,充分展示玉林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村干部无私奉献的精神。

2.对镜头语言的编创

融媒体新闻节目要求镜头保持完整,避免两个镜头之间出现不协调现象。因此,后期剪辑人员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剪辑,既要保证成品的镜头衔接协调、连贯、自然,也要保持视觉与听觉元素的搭配均衡、和谐,并根据脚本、镜头、同期声等素材融合,让系列报道的主题具有良好的连贯性,做到动静结合、动静有方,从而进一步提升节目的荧幕效果。例如,对外宣传新闻节目《容州镇乡村民众积极主动打造美丽新农村》,编辑人员在后期剪辑中根据不同平台受众关注度,对常用的剪辑技巧加以叠画、画中画、动画制作:叠画能够使镜头的衔接更自然流畅;画中画可以将不同时空的镜头剪辑在同一平面上,让不同时空的新闻故事巧妙地串联在一起,保持不同平台每段新闻间的紧凑、连贯;动画与新闻画面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对抒发内在情感、感化人的心理以及增强视觉冲击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客观立场:保证不同平台推送报道的真实性

1.主观上校正新闻真实

记者拍摄的素材众多,而后期编辑制作是要有选择的,这不仅要求后期编辑人员具备新闻价值判断力,更要求其保持客观立场,力争剪辑后的新闻作品能还原新闻现实。一方面,后期编辑人员应与总编、记者、摄像等其他职能人员及时召开编前会,多角度进行新闻的客观校正,以带给观众更准确、客观、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另一方面,后期编辑可以通过非编软件制作动画、图表等,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例如,在《文化为魂留住乡愁,破败村庄变身“网红”村》的报道中,后期编辑使用三维动画模拟福绵区十丈村,突出本地特色元素和传统建筑风格、重新装修设计的场面,生动阐释了当地通过建设改造增强人文魅力,留住乡俗、乡味、乡愁的有益尝试。

2.客观上剪辑还原现场

后期编辑人员需要重视对节目镜头的处理,以此实现对视频节奏的控制,让电视节目的镜头“真实”地还原现场。例如,《改革先行唤醒土地价值,空心村重现蓬勃生机》在北流河村拍摄采访时,对环境不熟悉,出现几处虚焦镜头,但该段视频采集到的同期声感染力强,每个镜头在新闻里又都是不可或缺的,央视新闻、广西新闻以及广西主流媒体的微信视频号推送都计划采用这些镜头。为此,编辑将同期声与人物活动的其他镜头剪辑到一起,顺利过渡画面,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同时,又生动传达玉林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当地村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图文融合编辑技巧:增加不同平台系列报道的可视性

融媒体背景下,在新闻节目系列报道的后期编创中,编辑可以根据不同平台的新闻节目内容、观众思维逻辑,佐以字幕、配乐、动画等元素,让新闻事件和图文视频成为内容精练、声画优美的精品之作,提升传播效果。

1.通过调色提升画面质感

常用的后期剪辑软件有PR、AE、绘声绘影、达·芬奇等,编辑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调色来提升画面质感。例如,在《玉林中小学启动“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主题阅读活动》报道中,编辑根据不同平台的画面要求进行细化,通过视频色彩校正的一般规律,对色彩衰减或增加补色、光线不足的镜头调整曝光度、对比度,对白平衡设置不当的镜头改变色调和色温,采用可选颜色调色局部色彩,尽可能还原现场画面感。

2.通过特效和滤镜增加节目艺术感

在处理跳跃、速度感、技巧性动作的镜头时,后期编辑可利用闪烁、色差、变速的特效放大镜头效果,吸引观众注意力;在处理活泼的画面镜头时,可适当辅以流行热门音乐、字幕增添趣味感,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2]例如,在《玉林提升乡村风貌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力量启示录》报道中,为體现“河村旧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后期编辑用感染力极强的现场文字对话进行渲染比较,巧妙地将乡村过去和现在的样貌进行还原,图与文、画中画的效果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乡村振兴的成效。

二、“小屏幕+慢直播”让新闻更生动

(一)新闻节目后期剪辑凸显“小屏幕”的引导价值

电视新闻节目系列报道来源于基层,内容翔实、主题深刻,实事求是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正能量。互联网时代,移动客户端收看量不断增加,大小屏互动已成为融合传播的主流。后期编辑运用新媒体观念、技术和手段,搭建“小屏+互动+体验”的内容平台,畅通并掌控多向多域的传播渠道,是提升主题报道影响力,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的有效途径。

1.创新编辑链条,将新闻制作得更加生动

以《博白:首家村级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揭牌》的推送模式为例:第一步,小屏幕渲染主流话题,新闻矩阵账号率先发布一组动态图片,从图片看历史发展及人文脉搏,吸引眼球,结合图片再插入新闻消息“现在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乡村面貌”;第二步,发挥视频媒体平台公信力,解读小农金融帮扶政策,扩大影响力;第三步,平台矩阵同时剪辑分送下场,多人解读广泛传播,提高金融助农的新闻效应。

2.善于“包装”新闻,让舆论引导功能放大

政策性系列报道比较严肃刻板,加上篇幅较长、时间跨度大,容易使观众失去新鲜感。后期编创可以用手机短视频“包装”新闻,重组新闻信息、声画元素,将最新政策以观众能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舆论引导功能。例如,在进行《改革先行唤醒土地价值,空心村重现蓬勃生机》节目的后期剪辑时,当提及生态环境的政策文件,插入北流市新圩镇河村微菜园的优美风光,主播口播人文生活的内容,辅以村民日常晨练太极、跳广场舞等文体活动镜头,不仅对新闻内容进行了补充,也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很好地烘托时代背景下的政治氛围,充分体现电视新闻节目的时代性和党性特征。

(二)“慢直播”提高新闻品牌传播的专业价值

针对媒体融合向直播转变这一潮流,后期编辑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打造“线性直播”,助力电视新闻系列报道精准传播。比如,乡村振兴系列报道,可以用美食吸引关注,再用慢镜头讲好故事。后期编辑既要有乡村现场新闻线性镜头、文字、同期声的“慢展示”讲述发展过程的艰辛,也要通过快手、抖音、视频号等碎片的剪辑讲好不同乡村美食制作细节。这是视频画面呈现独有的新闻报道方式,从融合矩阵新闻节目编排上看,也是打造新闻品牌、提升传播价值的有效手段。

三、编辑方式“前置化”保障大主题报道鲜活性

(一)后期编辑要聚焦不同平台的传播需求

融媒体时代,主流信息的传播互动多样化,受众意见的反馈速度加快,因此,新闻后期编辑要实时进行前置化创新,聚集不同平台的传播要求,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可将系列报道再切分剪辑成短视频版,使用快慢节奏剪辑的方式增强可视性,提高节目在不同渠道的传播效果。

例如,在《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专题片中,玉林市融媒体中心配合《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玉林新闻共同制作乡村振兴内容,根据主题策划,专题片要突出广西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和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两大重点,充分展示广西各族人民对领航人的拥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伟大新时代的礼赞。专题片后期编辑中,重新定位玉林乡村新闻现场的角色,重建自己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小角度展开,将后期内容“前置化”,把乡村现场的故事搬到摄像机前展现给观众。编辑从村民的角度开始剪辑,再切入全局图文,配上权威声音——视听语言对于现场视觉的“第一人称”记录,在语态上以轻松和个体化表达,有助于及时、快速、直接地回应重大问题。[3]

(二)后期编辑要注重社交属性的主体变化

新闻矩阵传播事实上是系列报道手段对自身专业编辑常规的一次再构。打通“网、端、微、屏”无规律可循,平台逻辑和媒体逻辑体现了后期编辑从“观众”到“用户”的观念转变,信息的制作更偏向于“互动式传播”和“沉浸式体验”的融入综合体,通过故事化演绎、生活化表达、本土化呈現,展现新闻矩阵社交属性一体化的定位。[4]

例如,《做农民看得懂的规划》系列报道从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形式,思考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微媒介社交属性的剪辑编排构成,对不同主体精确定位进而影响社会不同圈层收看主流新闻。后期编创需要同时和前期策划、采访、拍摄融合一体,加强沟通交流,协调报道制作过程中的节奏,达到节目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后期编辑要协调传播正能量与受众个性需求和谐统一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的后期编辑创新意味着打破传统,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更好地处理受众与新闻事件的关系,激发节目后期制作的新活力。因此,一个优秀的后期编辑要具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对新闻升值潜力有正确预判与开掘。

例如,在《做农民看得懂的规划》系列报道中,后期编辑通过现场记者掌镜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从玉林人的角度用“两个结合”新闻手段展现给观众,重点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以及玉林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底色。在后期制作中,针对不同推送平台重点编辑,叠加特技+画面、无人机航拍、特技截图、特效音效。同时,用矛盾细化焦点抓住眼球,突出新闻现场,结合农民的诉求,从不同角度以超过1分钟画面+声音+分镜头方式,展现乡村改造现场所见所闻。这种后期编辑合成的新闻画面,给观众带来的是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即时性的震撼感受与规范认知,也实现了乡村主题系列报道新闻性和政治性合二为一的效果。

四、结语

融媒体新闻节目后期编辑人员必须了解不同平台的传播需求,重在对正能量报道过程记录注入本地媒体服务场景,演化成为短视频、移动网络、王牌栏目共通融合差异化扩容编辑路径,建构全景场视域,分镜头展示,图文结合,吸引粉丝参与新闻融合传播过程沉浸式新体验。潮

参考文献

[1]韩璐.电视台节目后期编辑的要求及方法研讨[J].魅力中国,2017,(15).

[2]马小喆.后期编辑在电视和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分析[J].电子制作,2015,14(11):224-226.

[3]姚晴.数字化时代下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的非线性编辑制作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18(3):211-211.

[4]杨宇.后期制作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重要性[J].新闻传播,2014(12):146.

(编辑:覃世默)

作者简介   杨曜,玉林广播电视台编辑

猜你喜欢

后期编辑媒体融合
电视节目后期编辑制作的创新探析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后期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电视新闻画面后期编辑的重要性和实时策略
新时期电视节目制作的新要求及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