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主持人的“三重补偿”分析

2022-05-30章翔周高尖周高翔

新闻潮 2022年8期

章翔 周高尖 周高翔

【摘 要】虚拟主持人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是虚拟与现实互动下的技术产物。虚拟主持人是通过计算机、图形渲染、语音合成等多种媒介技术进行合成,构建成一个真实的数字虚拟人物。本文分析虚拟主持人对传统的主持行业带来的三种补偿表现,即技术创新补偿,情感赋能补偿,个性类型补偿。未来,虚拟主持人的创作依然要以人为准则,在遵循媒介伦理的基础上,为电视节目、新闻生产等领域带来更精彩的文化奇观。

【关键词】补偿性媒介;虚拟主持人;主持传播;审美范式

保罗·莱文森在《人类历程回顾:媒介进化理论》提出了补偿性媒介概念,该理论认为在媒介进化的过程中,任何一种新产生的媒介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媒介的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1]学者程明认为,补偿性媒介是对不自由、不开放的传统媒介补救与补偿,实现了信息的多途径传播。[2]当下,随着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媒介技术不断创新发展,虚拟主持人作为主持传播应用的一种新形态,打破了传统主持人的主持传播格局。

虚拟主持人是指数字虚拟技术依照人体的三维指标,经过数字技术的处理制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其依据传统主持人的行业标准设计其行为、动作、语音等方面,在网络或者电视上承担起“主持人”这一角色。2001年,传媒业迎来了世界上第一个虚拟主持人阿娜诺娃(Ananova)的诞生,当时的“她”只是一个有头部、表情也略显僵硬的2D虚拟动画人物。随着媒介技術的更迭,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成熟,在技术的加持下,催生出万物互联的智能媒体,新媒介的每次出现都是对之前的不足进行补偿,在主持这个领域亦是如此。虚拟主持人的出现也是对主持传播的某些功能性不足进行补偿,技术的变革是虚拟主持人不断发展和进化的重要支撑。

一、技术创新补偿:多元立体的科技景观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着虚拟主持人的变革与创新。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人工智能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相较于传统的主持人,虚拟主持人拥有强大的储存和计算能力,在模式化、过程化的传统主持环节中,能够补偿后者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开拓新思路、新方法、新样式。

随着人工智能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传媒行业也迎来“智能+”的变革。智能媒体是社会化媒体的智能化补偿,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从机器人记者到人工智能计算机处理编程,智能媒体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的效率,也正是社会的实际需求,媒体技术才得以创新,为虚拟主持人提供不断发展的空间。现阶段,虚拟主持人技术大多通过三维动画,制作出虚拟的人物影像,再通过互动软件以及大屏显示技术来实现。虚拟主持人在互联网时代下,在不同场景中完成了人机交互。比如,新华社打造面向航天主题和数字场景的虚拟航天员记者“小诤”,承担起现场报道、现场直播的任务。在空间站中,“她”以第一视角向受众清晰展现了3位航天员在我国空间站内的饮食起居,其穿梭于数字化的各大空间站,甚至是神秘的外太空,给受众带来了科技美学景观。这种数字化虚拟世界,突破了物理层面的空间,从原初地质性到虚拟性,带给受众极强的视觉体验。再如,央视网的虚拟主持人“小小撒”,既在电视《今日说法》栏目进行主持展示,又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现身做讲解指导,利用强大的科技进一步补偿了传统主持在复合型传播空间上的不足,形成跨媒体、跨领域、多平台、多形态的复合型传播空间。

虚拟主持人在空间传播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其利用科技虚拟功能,穿梭于不同空间,将信息连接与复合,在最大限度上还原了人际传播的真实情境,体现时空的审美交融。[3]虚拟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打破了相对固化的传受关系,以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打通多重空间,从而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因此,技术发展是媒介补偿的重要模式,虚拟主持人在沉浸式、真实化的环境下,由人与智能技术编织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技术加持下,增强节目传播真实观赏性,使场景突破现实,树立起新技术体系和技术范式,更好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和收视体验。

二、情感赋能补偿:虚拟身体的在场关怀

美国学者唐·伊德提出了“三个身体”理论,他将身体划分为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以及技术身体。[4]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身体是技术的身体,虚拟主持人以技术身体成为一种虚拟的、幻想的主体结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起到了动态的联觉效果。喻国明认为,虚拟偶像是一种自带关系的新型传播媒介。从媒介化的角度而言,其自身属性和特质的差异已经成为圈层中的核心用户,寄托着圈层内部个体的情感归属。[5]虚拟主持人作为互动技术的产物,以虚拟身体的方式在场,消除了真实身体的自然存在,在世界本体上,身体被概念化成一种经验,以虚拟技术的样态呈现身体的感知。虚拟主持人是一种客体性的“身体形象”,通过数据生态系统进行建构,在媒介技术迅猛发展下,其所建构的意识并不只是一个智能的工具,而是具有精神意识、情感控制的“人”类本体。虚拟主持人所蕴含的情感成为自然的情感,是真实人类情感的模拟与扩展。

如今,科技已经能研制出具有拟人化情感的智能主持人。这类主持人在各种类型节目中担任主持工作,伴随着节目内容调整自身的情绪变化,并与观众进行情感互动。2014年,英国研发出一款名叫“欧文”的智能情感机器人,它在人工情感方面深度学习并进行算法设计,打造自身个性、情感赋能的立体人设。它能够与人类进行交流,并且在交流中表达出五种基本情绪。虚拟主持人打破了安装和运行程序的本身载体,从而建构自己创造的物质载体的“身体”。这种“身体”是一种超越技术的“身体”,是一种“在场”的“身体”。2022年,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出虚拟主持人“李未可”,主创团队表示,要把“李未可”打造成中国第一个拟人化、情感化与沉浸化的AI虚拟数字人。“李未可”在抖音APP、小红书APP等平台都具有个人账号,“她”以视频的方式输出内容,金句频出。作为超写实的虚拟数字人,“李未可”借助内容的手段,构建出自己的立体人设,与用户进行交互。

虚拟主持人在主持传播过程中,不仅能承担主持工作,还能利用情感的介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并通过精确的算法,体现“她”的人文关怀。比如,湖南卫视《我是未来》节目出现的全息虚拟主持人——微软小冰,在节目中,主持人张绍刚与小冰妙趣横生的“跨物种CP互怼”场面,为节目增添了科技动感、身体动感的风趣。此外,小冰在节目中献出新形象综艺首秀,显示了“她”在歌曲与舞蹈方面的“艺术功底”,同时还与人类插画师比拼“绘画功力”,以虚拟身体的在场,形成一道科技景观。2022年1月,湖南卫视《你好!星期六》节目虚拟主持人“小漾”亮相,成为国内首个常驻且人格化培养的虚拟主持人。她以“唱歌跑调”“追星”等人格化的样态出现在节目中,打破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作为主体的虚拟主持人,以真实情感的感知和认知等人体意向性活动,丰富节目的内容,这是技术带来的“具身”美学。虚拟主持人以“身体”的在场和受众进行互动,受众在观看虚拟主持人时更容易产生“身心”体验。“身体”强化了虚拟主持人的在场,虚拟主持人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中重构了社会文化与社会关系。因此,在传统主持人“现实身体”和虚拟主持人“虚拟身体”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媒介化场域,这是二元身体带来了情感补偿。

三、个性类型补偿:人格传播的审美范式

人工智能主持人主要存在文本、语音、图像三个技术搭建维度。[6]虚拟主持人在三个维度中实现类型化与个性化。在文本创作中,实现写作的自动化、智能化,运用大数据算法对新闻文本进行识别;在语音创作中,系统地学习人的发音方法、发音位置,使音色、音调接近于人类语音的自然程度;在图像创作中,虚拟主持人的形象塑造更贴近于人;在数据建构中,通过技术模仿人类肌肉运动、情感抒发、语言表达等,从而真正体现虚拟与现实的技术交织。虚拟形象通过多模态融合生成技术,使虚拟主持人高度拟人化,为节目传播的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持。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首个超仿真虚拟主播“王冠”亮相全国两会报道,“他”拥有超自然语音、超自然表情、超自然肢体,为两会新媒体报道带来了独特的个性解读。同时,“他”在专业上也拥有超能力: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可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学习,还能将财经数据收集、分析、播报等一系列流程高效融合,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在财经视角下进行解读,让专业化知识化繁为简。央视频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冠”察两会》节目,由真人王冠与虚拟主持人“王冠”同台主持,同屏播报,在内容上实现不同财经视角的报道,配合得十分默契,进行优势互补。该节目利用智能语音与虚拟图像等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两会的报道形式,充分体现了AI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使兩会报道充满科技感与人文感。《“冠”察两会》通过科技力量,在人们生理、心理上进行媒介化补偿,赋予节目更强的可看性,满足受众的“多感”共鸣。[7]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虚拟AI手语主持人成为大众焦点。“她”不仅具备高度的手语表达能力,而且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她”将真实主持人的话语迅速精练和调整,同时配合敏捷的动作,帮助听障者更好地了解冬奥会的资讯。因此,虚拟AI手语主持人的出现,让技术回归人性、回归情感、回归服务,强调以人为主体和技术的能动性,呈现个性化与类型化、人性化。虚拟主持人在节目样态、新闻生产、内容设计中,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传播优势,强化技术引领,确立新型的人机交往规范,对受众的身心性、体验性进行补偿与满足。在虚拟主持人和真人主播的结合下,主持工作将变得高效且人格化。在“5G+4K/8K+AI”的战略布局中,个性化、类型化的虚拟主持人,成为广播电视事业的人格审美范式。

四、结语

2021年,“元宇宙”一词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焦点,虚拟数字人、虚拟主持人也再次引起热议,“他们”作为元宇宙的场景入口和连接纽带而备受关注。在数字虚拟时代,其为元宇宙空间带来了无限开放的媒介想象,模糊了物质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让人类进入一个自由的宇宙空间。数字媒介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虚拟主持人给传统的主持行业带来了技术创新补偿、情感赋能补偿、个性类型补偿,同时结合人们的现实需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不断地开拓创新。未来,在元宇宙空间中,元宇宙系统将给虚拟主持人带来全新的传播格局与路径,虚拟主持人在主持传播、主持美学、主持叙事等领域,或将带来更具有技术力度、情感厚度、内容深度的优质作品。潮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91.

[2]程明,程阳.论智能媒体的演进逻辑及未来发展: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视角[J].现代传播,2020,42(09):1-5.

[3]周敏,周高尖.中国共产党文艺指导思想的历史演进:基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2):97-100.

[4]唐·伊德.技术中的身体[M].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2002:138.

[5]喻国明,杨名宜.虚拟偶像:一种自带关系属性的新型传播媒介[J].新闻与写作,2020,(10):68-73.

[6]周勇,郝君怡.建构与驯化:人工智能主播的技术路径与演化逻辑[J].国际新闻界,2022,44(02):115-132.

[7]周高尖.从《朋友请听好》去发现融媒节目的创新及发展策略[J].北方传媒研究,2021(05):46-50+55.

(编辑:覃世默)

作者简介   章翔,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周高尖,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周高翔,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建筑与艺术传媒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2021GJ027);2021—2022年度广州青年与共青团工作重点项目(2021TSW05);2022年度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攀登计划)“文化自信背景下三农短视频的创作策略研究——以西瓜视频App为例”(pdjh2022b0208);广东财经大学2021年研究生创新计划重点项目“建党百年视域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研究”(YJS21017);广东财经大学2021—2022年双百工程重点项目(2021XSZD18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