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重压力”下经济报道助力稳增长的路径探析

2022-05-30范立强

新闻潮 2022年8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报道应如何稳定经济发展预期、提振民众发展信心?本文提出经济报道要把握好舆论导向,准确解读重大经济政策,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实事求是地剖析经济热点,唱响经济发展光明论,为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关键词】三重压力;经济报道;稳增长;问题导向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环境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1]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在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的背景下,在舆论引导方面,经济报道必须准确解读重大经济政策,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实事求是地剖析经济热点,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为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加油鼓劲,为稳增长塑造良好预期

预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2]。经济报道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振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给市场一个良好预期。要注重把握舆论导向,及时、准确解读国家经济政策、措施,多挖掘经济发展亮点,对减税降费政策落地、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消费持续恢复等经济利好予以浓墨重彩的报道,积极加油鼓劲,为改革发展大局营造良好环境。

(一)做好引导,在经济政策解读中提供专业研判

经济报道对稳定发展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意义重大。新闻工作者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加强学习、拓宽视野,及时、准确、深入地解读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的重大判断、对经济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做出的重大调整,让社会大众了解其背景和目的,以及将会给企业和民众带来怎样的影响。在对中央经济政策进行解读时,要及早介入、及时报道,运用评论、言论、通讯强化传导,提升舆论引导质效。但解读政策时不能凭空猜测,也不能断章取义,而要请各方专家学者结合实际进行细致分析,做专业理性、客观公正的研判,确保政策导向正确,以更好地为民众生活和企业生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挖掘亮点,在捕捉积极信号中提振信心

经济报道要善于挖掘经济发展亮点并讲清讲透,让人民群众持续接收到经济稳增长的积极信号,才能有效提振民众发展信心,更积极地参与创业、投资,更放心地进行消费。当前背景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环境影响,我国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冲击,但我国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政策有空间、制度有保障,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270178亿元,同比增长4.8%,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寻找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挖掘多重风险挑战下的经济亮点,把“解读数据”与“讲好故事”结合起来,通过鲜活生动的案例,反映“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等新变化,坚定中小企业发展信心,为中国经济发展凝聚更多正能量。在挖掘经济亮点时,新闻报道还应持续关注就业、教育等民生问题,发掘其背后的经济因素,释放积极的经济信号。

(三)解答关切,在主动“喂料”中塑造良好预期

当前,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社会大众对经济持续稳增长存在一定的担忧,因此,经济报道坚定发展信心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应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报道,让群众既看到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也看到经济发展中蕴含着的积极因素;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韧性强、潜力足、空间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报道中要巧设议题,用深入透彻的分析讲清经济未来发展趋势,消解群众担忧,提振群众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报道议题设置应紧跟经济发展形势和热点话题,明确“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及时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及时为群众释疑解惑。设置议题时,不仅要善于捕捉时机,还应持续关注、引导舆论走向,对国家经济政策转变、资本市场调整、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公众关注度高的议题,应建立完善的议题跟进制度,有的放矢地进行持续报道,从而塑造经济稳定发展的良好预期。

二、强化问题导向,为稳增长“把脉”开良方

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压力,诸多问题、矛盾伴随而来,如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技术创新能力低,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遭遇“卡脖子”,等等。公众对经济发展前景的判断难免会有疑虑。面对复杂形势,经济报道应站在全局高度,关注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及时查清实情、深入分析研判、准确“把脉”开方,做到释疑解惑、澄清谬误。

(一)敢于直面问题,报喜也报忧

对一个国家、地区、企业而言,在经济发展中难免会碰到各种问题。在开展经济报道时,不能刻意回避、闭口不谈。事实上,经济发展的成绩都是通过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取得的。过去,很多经济报道只报喜不报忧,只谈成绩不写问题,一味追求经济指标的好看,回避问题,呈现的往往是局部真实,缺乏深度,对解决问题、破解矛盾毫无益处。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明显下降,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循环受到冲击,出口增速下滑回落,市场供应的岗位縮减,对这些显现的问题,新闻记者只有积极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客观还原,才能正确引导舆论,促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善于回应问题,理性发声释疑解惑

“三重压力”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纷纷显露、盘根交错。针对各种经济敏感问题,公众难免忧心忡忡,莫衷一是:经济增速会不会大幅下滑?产业链供应链能否畅通稳定?房企资金链会不会大面积断裂?企业会不会大面积裁员降薪?在众声喧哗、认识多元的经济舆论场中,经济报道必须打好主动仗,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关注舆论热点,以专业化的视角和扎实的报道解析当前经济现象,及时、理性、有效地发声。因此,经济报道必须对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做出全面、科学分析和引导,综合、多元化、深层次地剖析原因,不断解疑释惑、厘清认识,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勇于解决问题,深入分析寻“良方”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新闻记者在采访调研过程中,常常会在改革开放最前沿、服务基层群众第一线遇到各种经济发展问题,只有深入分析问题、寻找破解良方,为经济社会发展变中求存、化危为机提供智慧,新闻报道才能彰显其价值。

当前,在“三重压力”下,消费需求减弱,产业发展承压,经济增长受限,但同时也对我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形成倒逼。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和企业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线上消费、健康消费、非接触式消费等实现快速增长,“云办公”“智慧办公”“远程办公”成为潮流,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成为中小企业的重要发展机遇。经济报道应通过对经济学家和专业人士的采访,阐明中国经济遇到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并尝试为经济决策者提供中肯的建议,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为经济发展提供更有效、更可靠的指导,产生更大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此外,唱响经济发展光明论并不是靠空喊口号,而是要通过平衡理性的分析,帮助民众理解当前经济形势、经济走向及国家经济政策,看清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危机,积极给出合理的建议,为企业和民众进行经济决策提供参考。

三、创新宣传方式,为稳增长加油鼓劲

经济工作关系着老百姓的钱匣子、菜篮子、米袋子,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国家的经济新政、货币政策的调整、楼市的调控、税收政策的变化、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涨跌等都牵动着老百姓的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经济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经济报道对普通人来说也越来越重要。但很多经济报道内容上过于呆板,形式上过于陈旧,通篇充斥着枯燥数据、晦涩难懂的名词,造成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的窘境。因此,经济报道要更好服务公众,提振经济发展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必须更接地气,多做一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选题,摒弃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用通俗化语言、故事化形式讲清复杂的经济问题,把专业性和可读性统一起来,使民众乐意看、看得懂,从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经济信息。

(一)以故事诠释概念

经济报道的素材多来源于政府的政策发布、企业的公告和行业的总结,这些由专业人士撰写的文字,数据、概念及术语多,记者如果不进行消化,必然使经济报道变成“深奥报道”。受众很可能看不懂、不愿看。因此,经济报道要做好“翻译”工作,用故事化、生活化的报道方式阐明各种经济数据变化对百姓生活的影响。诠释数据和概念要着力让“权威”更接“地气”,让“专业”变得通俗。新闻记者在吃透政策的同时,要积极深入基层抓活鱼,关注微观个体,把经济发展形势、宏观政策与企业、个人的命运结合起来,观察经济时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用小故事分析宏观大趋势、“热细节”激活“冷数据”,提升经济报道的亲和力,让受众喜欢看、看得懂经济报道。

(二)以一线视角消除“假大空”

家庭与企业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细胞,是社会运行的神经末梢,经济的冷与热、繁荣与萧条,他们的感受与反应最为直接。新闻记者必须深入基层一线,离群众和企业更近一些,通过详细采访、扎实调研,真正把准经济发展节奏,摒弃假大空的虚假宣传,发现和把握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风险与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发展的新机遇。当前,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各级政府积极稳增长、保通畅,加强生产、生活物资调配和市场供应,积极推动减税降费,激发经济活力。新闻记者除公开报道政府采取的这些举措以稳定人心、稳定预期外,还要真正到一线去深入调查。此外,经济报道还要及时捕捉信号、解析信号,要当好“经济智库”,既要发现危险信号以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又要发现积极信号助推经济社会加快恢复。例如,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后,记者要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真正弄清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是否顺畅,企业生产碰到了哪些难题,撰写真实的经济报道,帮助企业解决缺员工、缺设备、缺原材料和资金紧张等问题。

(三)以人为圆点破解硬“灌输”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变,经济的内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的定义和界限已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领域都融入了经济因素。但是,仍有部分经济报道把经济和其他领域割裂开来,这样的新闻报道虽然处处围绕宏观经济做文章,却不能真实、具体地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例如,经济报道多以成就性报道为主,通过一家企业、一款产品以小见大、以点概面来展现行业、经济发展全貌。这种报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但也容易犯以偏概全的毛病,而且“说教”“灌输”味道浓厚,不能让受众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地形成自己的判断。此外,经济报道如果只是局限于经济领域,未能深入社会生活中,往往难以反映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因此,经济报道要突出经济活动中的“人”,真实展现个体的生活,让新闻成为“我们的故事”。应以不同职业的人为原点,通过描述他们工作、生活发生的变化,窥视经济政策落实、重点产业发展、发展方式转换等情况,把原本僵硬、呆板的成就性宣传,变成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经济报道的视角越低、越关注个体,受众就越爱看。

四、结语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特殊节点,外部需求收缩,内部多种矛盾聚合,经济增长压力不断加大,这无疑会引发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在此形势下,社会预期对经济稳定发展就显得愈加重要,舆论引导的作用也愈发重要。因此,经济报道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如实报道“三重压力”下经济发展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做好解疑释惑工作。要深入分析国内经济热点,深刻剖析经济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引导公众以理性看待经济增速调整,从容应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指明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EB/OL]. [2022-04-30].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04/30/nw.D110000renmrb_20220430_1-01.htm.

[2]邓九平.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报道初探[J].新闻世界,2017,(12):20-23.

(责任编辑:黄康温)

作者简介    范立强,当代广西杂志社编辑部编辑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
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数学学习活动设计
问题导向的食品安全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用“数学”理解古诗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初探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