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中的孤独感表达

2022-05-30张冠巾刘海龙

编辑之友 2022年9期
关键词:孤独感社会支持社交媒体

张冠巾 刘海龙

【摘要】孤独是因社交联系未达到自身期待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表露孤独感有助于人们缓解负面情绪、获取社会支持。然而表露孤独感,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具有潜在风险。文章聚焦社交媒体与负面情绪表露,系统分析了线上及线下表露孤独感的利弊,阐释了利弊因素对于获取社会支持的影响,讨论了对于社会支持寻求者及提供者的社会启示意义。

【关键词】社交媒体 孤独感 自我表露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2)9-077-05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9.010

前言

孤独是一种因感知到社会孤立和陪伴缺乏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孤独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疾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两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持续的防疫措施加剧了人们的孤独感及其对人们身心健康的潜在威胁。大量研究表明,孤独感会直接导致焦虑、抑郁等状况,也会侵害人们的身体健康。[1]因此,孤独及其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让研究孤独感及相关议题变得尤为重要。

当人们经历孤独这样令人不安的情绪时,通常需要通过倾诉和社会支持来减轻心理压力。[2]尽管表露孤独感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人们寻求解决办法并获得社会帮助,但是这种行为是有潜在风险的。孤独本身自带社会污名,[3]即孤独在人们看来意味着性格封闭、不善交际或者缺乏社交资源等。因此公开分享这种情绪可能会损害个人的社交形象,也可能会招致负面的评价、反应,从而强化孤独者对自己、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负面认知。[4]上述孤独感表露的潜在风险会妨碍人们建立、维护社交关系。

面对线下情绪表露的困境,孤独者将希望寄于社交网络媒体。因为向用户提供了互动、获取信息及自我分享的平台,社交媒体在全球吸引了数十亿的用户。[5]社交媒体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人们相互交流的模式和体验,社交媒体的功能和特点也为人们疏解孤独感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渠道,但是这种线上的自我表露往往伴随更多的风险。

一、孤独感与个人自我表露

與悲伤或抑郁一样,孤独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可以是短暂的或是持续的。孤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人际交往、社会关系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界将孤独定义为:“人感到社会关系网络在某些方面(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时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6]该定义阐释了孤独感的三个重要方面。首先,孤独感源于人们所感知到的社会关系的缺乏。当人们现有的社交关系与互动难以满足其社会及情感需求时,便会感到孤独。其次,孤独是一种主观体验。孤独不仅仅源于客观的社会孤立,人们也会因主观上不满意现有的人际关系而感到孤独。再次,孤独的感觉是痛苦的、不愉快的,它与悲伤、绝望和无价值等负面情绪有关,因此与不孤独的人相比,孤独者往往被认为不受欢迎、缺乏吸引力与社交能力。

作为人际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表露是与他人分享个人信息的行为。因此,人们需要利用管理策略来平衡自我表露中的隐私性与开放性。[7]自我表露可以实现诸如情感表达、社会认同、关系发展和寻求支持等社会目标。自我表露的适当性取决于其价值、工具有效性和社会接受度。[8](152)换句话说,要想进行适当的自我表露,内容必须具有交流或社交关系的价值,并以有效且对社会有利的方式进行。

人们倾向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何时以及如何体验和分享这些情绪。[9]当人们感到孤独时,他们会试图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选择表达他们的感受来改变自己的情感状态。表露孤独感可能有助于抒发情绪和寻求社会支持,但也可能引发人们对表露者自我分享和人际关系的担忧。

1. 表露孤独感的益处

人们在有情感需求时需要自我表达和寻求支持。[10]倾诉情绪可以缓解不良情绪。同样,表露孤独感可能有助于人们减轻因社会孤立引起的压力、应对并解决情绪问题。此外,分享个人信息可以促进社交关系的发展并缓冲孤独感带来的消极。

表露孤独感也有助于寻求社会支持。人们需要来自朋友圈的社会支持用以应对孤独感,无论是建议还是安慰。通过自我表露,人们可以得到观众的陪伴和社会认同。表露可能会引起正面的反应,从而验证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孤独感表露也会是从接受者那里收集信息和建议的有效工具,接收有关应对策略和相关资源的信息可能有助于减轻精神痛苦和减少生活的不确定性。[11]

2. 表达孤独感的风险

尽管表露孤独感有好处,但它也包含违反社会准则的风险。人们的自我表露可能会因社会和文化准则而被评判。[8](160)当自我表露符合社会对适当的分享行为的期望时,便会被人们所接受。社会准则帮助人们调整自我表露的方式和内容,并使人们能够预测未来的互动和结果。通常认为在亲密关系中表露私人和敏感信息是正常的,甚至包括令人尴尬或痛苦的信息。而向疏离的社交关系透露消极和亲密的问题(如孤独)就不合时宜,其中包含的过度的亲密感超过了弱关系的承载量,也会超出人们对关系的预期并导致尴尬。

即使受众是家人或者亲朋好友,表露孤独感也会令人不适。如前所述,不同类型的关系有相应的社交方式,[12]亲近的社交关系会提供安全感、陪伴和安慰。当人们跟亲近的人分享孤独感时,听众可能会认为自己未能及时提供情绪支持而被指责。因此向亲近关系表露孤独感可能会使对方作为称职的朋友或者家人的形象受损,因而反过来危及表露者与听众之间的关系。

孤独感具有社会污名。表露被污名化的情绪会被视为不恰当或违反共识。[13]首先,人们有动力以有利的方式呈现自我,而表露孤独感可能会威胁到一个人的公众自我形象。表达孤独感会让人们看起来脆弱而缺乏吸引力。消极的自我表露也与公认的积极自我表露的准则相违背,因而可能会抵消掉自我展示中付出的努力。

此外,孤独的人倾向于认为他们的社会关系是肤浅的,且不被他人所理解。这些认知可能会使孤独者的自我表达无效。比如说孤独的人可能会在分享时含蓄地暗示孤独感,而不足以引起支持性反应。缺乏支持性的反应会反过来强化孤独者对于社会关系的负面看法和期望。孤独的人在面对面互动中遇到的困难会促使他们去寻找更安全、威胁性更小的替代方案。

二、社交媒体中孤独感的自我表露

对于孤独的人来说,在离线互动中表露孤独感可能是有风险和困难的。社交网络媒体的技术特征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平台,因为有线下社交困难的人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联系、互动。社交网络媒体被定义为基于网络的一种服务,该服务使得用户能够创建公共档案、与其他用户建立联系以及查看其他用户在系統内的联系。[14]目前技术上,社交媒体已经可以实现用户所需的不同用途和功能。

1. 社交媒体的技术特征

学者已经系统总结了会影响人们如何使用在线网络服务的技术特征。[15]社交媒体支持多种模态,即所传播的消息可以采用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社交媒体中的通信可以是非同步的。非同步性是指信息交换的滞后,消息的发送和接收不在同一时间发生,进而极大地减少了用户之间的社交存在感。非同步性也与可编辑性相关联,人们可以花费时间精力来创建并精心修改要共享的消息。

可见性使得用户的活动、信息、网络关系以及关系网中的其他用户信息统统可以被看到。社交媒体使人们能够轻松地访问他人的信息和互动交流的记录。同时,人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轻松识别到其他用户。匿名性表示用户的姓名和身份信息多大程度上可以隐藏在通信渠道中。在许多平台上,用户通常使用真实姓名而不是匿名。在社交媒体上公共和私人信息也可能是持久的。数字化信息内容可能很难被永久删除,因为人们可以轻松访问、保存、重新发布这些内容。社交媒体的网络关联性可以使世界各地的用户识别其他用户并与之关联。社交媒体还鼓励人们留言与反馈,人们可以直接以评论、回复、转发等常见方式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

2. 社交媒体中表露孤独感的益处

社交媒体的独特属性引发了用户不同的用途方式和网络行为,这些用途和行为可能揭示出表露孤独感的益处与风险。在社交媒体上表露孤独感有利于有倾诉需要的人。非同步的社交媒体允许用户精心编辑他们要共享的信息,这项功能或许对缺乏沟通技巧的孤独者有所帮助。社交媒体让人们有了选择性展示自我的机会,人们可以通过自己喜欢且有利的方式来发布有关自我的信息和内容。[16]即使孤独感不是一个可取的主题,孤独的人也可以利用信息的非同步性来包装自己,以保护自我的公众形象。用户也可以利用非同步性撰写更高质量的信息以更好地服务其寻求支持的目的。[17]受众也有更多时间来消化、回应他们所接受到的消息。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使得接受者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发送者的心理状态和求助需求上,从而提高回复的质量。

社交媒体用户的关系网中通常会有较大比例非亲近关系的朋友。与线下的世界相比,社交媒体的可见性和关联性使孤独的人更容易获得来自非亲近关系朋友的支持。[18]首先,与非亲近关系的朋友分享消极情绪、负面信息可能会更容易更自在。尤其是亲近关系与疏离关系不相识时,人们对于分享孤独的后果的担忧就会更少。其次,来自非亲近关系的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新鲜、客观且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和信息。有亲近关系的家人朋友通常在人生经历和态度上与表露者相似,因此他们很难在提供有效的安慰和支持时完全抛开个人的感受和偏见。此外与亲近关系相比,疏离关系没有很多社会角色义务与期望,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变得容易,也无需过多担心关系发展的结果。

3. 社交媒体中表露孤独感的风险

尽管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孤独感有一定的好处,但这种表达也会导致负面后果。如之前所述,表露孤独感是与公认的社会准则相违背的。在社交媒体上向庞大的受众公开表露负面和污名化的情绪(孤独感)也同样不符合社会准则。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普及,网络用户也逐渐建立起一套非正式的网络礼仪来指导人们的在线行为和互动。[19]基于网络礼仪所形成的社会准则便成为区分社交网络行为是否恰当的标准,这些准则虽然没有被正式撰写出来,但却是隐含在大众共识中的。

首先,社交媒体用户达成共识认为线上发布的内容应该是积极且礼貌的,[20]因此分享孤独感与这种积极性相矛盾。人们之所以希望公众表达是正面的,是因为互动者需要一起努力以维持彼此的正面形象。鉴于人们在互联网中会被广泛的社交群体公开观察,在线上维持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变得更加重要。发布积极正面的内容可以帮助人们有效避免自己或他人丢失面子。负面信息的发布不适合社交媒体这样的大众人际平台,因为负面信息内容会比正面信息显得更加私密,也更不适合向庞大的受众公开分享。

用户同时还认为社交媒体不适合发布带有强烈情绪的内容或消息,[21]具有强烈情绪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通常不受欢迎,并且用户认为公共平台不是传播私人或敏感问题的合适渠道。鉴于孤独感的消极、私人属性,表露孤独感与社交媒体的大众使用准则相悖。因此,强烈、消极的情绪应该在私下与亲近的朋友家人分享,而不是在公共平台上与受众分享。

三、社交媒体中的孤独感表露与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的交换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形式,并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22]提供帮助者一般通过口头信息或非语言性行为向接受者提供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提供受人际关系和情境因素的影响。根据寻求支持者和帮助者之间的关系,所提供的支持类型和质量各不相同。

1. 线上社会支持

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渠道使人们能够与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和线上的陌生人进行交流并互相提供支持。[23]线上支持的提供发生在各种平台上,从以支持为中心的渠道到更通用的渠道如社交媒体。社交媒体不同于传统的交流社会支持的在线平台,其技术特征使得在线的支持性互动变得复杂化。

社交媒体涉及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为人们在网络中寻求潜在的社会支持打开了大门,尤其是对于那些难以寻求线下支持的个人更是一种鼓励。社交媒体用户还可以同时获得来自亲密关系和陌生关系的社会支持。其非同步性允许用户有策略地编辑消息以达成寻求支持的目的。支持提供者便可根据求助信息的框架及内容更好地了解寻求者的动机和目标,并投入精力提出更有帮助的反馈,最后使得支持性互动的质量大幅提高。

社交媒體用户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线上可识别的信息轻松锚定。用户可以查看他们认识的人撰写的帖子和评论,评论的可见度会影响人们提供社会支持。他人的评论形成的舆论氛围会影响一个人对该问题的反应,具体来说,他人正面积极的评论和回复会促使人们作出更礼貌和正面的反馈。鉴于用户通常避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损面子的评论,礼貌或积极的评论为提供社会支持创造了友好的环境。

2. 线上孤独感表露与社会支持获取

社会支持的相关文献记录了责任认定对于人们提供支持的意愿的负面影响。一般来说,支持提供者会在决定提供帮助之前评估求助者所面临的压力状况及责任归属。[24]潜在的社会支持者会同情那些因外在不可控因素而有痛苦经历的人,从而更愿意提供帮助;当求助者因个人原因导致困难时,支持提供者会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愤怒),进而选择不提供帮助。

孤独是一个不同的议题,对于影响人们向经历和表露孤独的人提供社会支持的意愿及模式的因素尚未有充分研究。目前已知当人们不该因自己的处境而被指责时,提供者会愿意给有健康问题的人提供情感支持、同理心、认可和鼓励;[25]在相反情况下,帮助者则不太愿意提供帮助或同情,即使帮助者提供了支持,其支持性信息往往不以人为中心且视求助者的感受为不合理。孤独是一个心理健康问题;责任认定对情感支持的影响可能遵循相同的机制。

四、有关孤独感表露与社会支持的建议

目前,仍有大量研究结果认为在社交媒体上表露孤独感是不恰当的。因此,孤独的人可能需要考虑在社交媒体上表露自我与寻求社会支持的效率及可能性,在社交媒体上表露孤独感可能无法使人们获得所期待的回应。公开表露自己的孤独感还会损害一个人的公众形象,让表达者显得更加可怜、失败,进而阻碍其获得有效的帮助,阻碍其建立有意义的人际交流。 分享这些消极负面的情绪可能使人们避而远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即孤独者因得不到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和帮助而变得更加孤独。

所以当人们感到孤独并需要社会支持时,他们应该从家人和好友等重要的社会关系中寻求有意义的沟通、安慰和情感支持,这样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会更有效。如果孤独者在线下无法找到有意义的关系或者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在社交媒体平台中寻求社会支持可以作为替代解决方案。但是根据本篇论述,孤独的人使用社交媒体表露自我时需格外谨慎,要酌情考虑表露情绪的方式和受众,并尽量在不损害个人公众形象的前提下进行互动交流。

作为可能的支持提供者,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孤独者的情感痛苦和获得支持的艰辛。当我们看到有人透露孤独感时,即使不知道如何提供真正的社会支持,我们至少可以给出一些正面的回复。如果家人或亲友分享孤独感,我们应该知道他们需要更有意义的交流,并且反思自己作为关系的一方是否要做出调整。

另外,支持提供者也可以适时考虑社交媒体信息中的线索提示。如果已知求助信息仅可被少数群体查看,信息发布者很大程度上存在实际问题并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帮助与安慰;反之如果该消息可被所有受众查看,则发布者很可能只是通过表露情绪来抒发痛苦的感受。

结语

当今社会,孤独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议题,且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孤独的人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感受来获得他人的安慰或建议。尽管表露孤独感或许有助于解决问题,但这种分享也存在潜在风险。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与更广泛的网络受众分享孤独感的机会。然而,孤独感的表露代价高昂,因为它相当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失败、人格魅力缺失等,对孤独者的隐私与公众形象都造成了威胁,而社交媒体的特性又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情绪表露的风险。因此,孤独者在自我表露时需正确认识社交媒体的负面效应,谨慎考虑渠道及受众的选择,做好利弊的权衡与分析,积极建立现实良好的人际交往,保护自己免受社交媒体负面效应的二次伤害。

参考文献

[1] Luchetti M, Lee J H, Aschwanden D, et al. The trajectory of loneliness in response to COVID-19[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20(75): 897-908.

[2] 秦艳华,王元欣. 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探析——从微信朋友圈的“观众隔离”现象谈起[J]. 中国编辑,2019(4):21-26.

[3] Rotenberg K J, MacKie J. Stigmatization of social and intimacy loneliness[J].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9(84):147-148.

[4] Berg J H, Peplau L A. Loneliness: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disclosure and androgyny[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82(8): 624-630.

[5] Papacharissi Z. A networked self: Identity, community, and culture on social network sites[M]. New York: Routledge, 2011: 39.

[6] Peplau L A, Perlman D. 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M]. New York, NY: Wiley, 1982: 1.

[7] Petronio SS. Boundaries of privacy: Dialectics of disclosure[M].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2.

[8] Chelune G J. Self-disclosure: Origins, patterns, and implications of openness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M].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979.

[9] Zaki J, Williams WC. Interpersonal emotion regulation[J]. Emotion, 2013(13): 803-810.

[10] Bazarova NN, Choi YH. Self-disclosure in social media: Extending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to disclosure motiv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n social network sites[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4(64):635-657.

[11] Brashers DE, Neidig JL, Goldsmith DJ. Social support and the management of uncertainty for people living with HIV or AIDS[J]. Health Communication, 2004(16): 305-331.

[12] Friedman HS. Encyclopedia of mental health[M].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1982: 571.

[13] Chang PF, Bazarova NN. Managing stigma: Disclosure-response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pro-anorexic websites[J]. Health Communication, 2016(31): 217-229.

[14] Boyd DM, Ellison NB.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7(13): 210-230.

[15] Fox J, McEwan B. Distinguishing technologie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The perceived social affordances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scale[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2017(84): 298-318.

[16] Walther JB. Selective self-presenta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Hyperpersonal dimensions of technology,language, and cognition[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7(23): 2538-2557.

[17] Oh HJ, LaRose R. Impression management concerns and support-seeking behavior on social network sit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6(57): 38-47.

[18] Wright KB, Miller CH. A measure of weak-tie/strong-tie support network preference[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2010(77): 500-517.

[19] McLaughlin C, Vitak J. Norm evolution and violation on Facebook[J]. New Media & Society, 2011(14): 299-315.

[20] Utz S.The function of self-disclosure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Not only intimate, but also positive and entertaining self-disclosures increase the feeling of connection[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45): 1-10.

[21] Choi M, Toma CL. Social sharing through interpersonal media: Patterns and effects on emotional well-being[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4(36): 530-541.

[22] Knapp ML, Daly JA. 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11: 317.

[23] Rains SA, Keating DM.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blogging about health: Health blogging,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2011(78): 511-534.

[24] MacGeorge E. Support providers' interaction goals: The influence of attributions and emotions[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2001(68): 72-97.

[25] Rains SA, Peterson EB, Wright KB. Communicating social support in computer-mediated context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content analyses examining support messages shared online among individuals coping with illness[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2015(82): 403-430.

Loneliness Disclosure on Social Media: Benefits and Risks of Negative Disclosure and Social Support

ZHANG Guan-jin, LIU Hai-long(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Loneliness is a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that occurs due to perceived deficiency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Self-disclosure of lonely feelings can facilitate emotion expression and support seeking. However, disclosing loneliness contains potential risks,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s of social media. This paper analyzed benefits and risks of loneliness disclosure online and offline, as well as their influences on social support. Social implications for potential support seekers and helper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social media; loneliness; self-disclosure; social support

猜你喜欢

孤独感社会支持社交媒体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