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
2022-05-30李铭慧
摘 要:电影融合了声音、文本、图像等资源,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本文以张德禄教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为基础,以公路电影《绿皮书》为例,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维度综合考察其字幕翻译的信度和效度,探究此影片的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是否做到完美契合,帮助中国观众理解影片的故事情节与主旨内涵。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字幕翻译;《绿皮书》
作者簡介:李铭慧(1998.10-),女,山东东平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外影视作品被引入,作为影视翻译中的分支,字幕翻译也随之应运而生。同时,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进入学者的视野,将其应用到深度学习、教学、医学等各个领域。电影作为典型的多模态语篇,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型分析字幕翻译,翻译逐渐出现“多模态转向”。《绿皮书》是一部以反对种族主义为主题的公路电影,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笔者发现少有论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对《绿皮书》字幕译文展开研究。因此本文将利用张德禄教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从四维角度对《绿皮书》的中文字幕进行解析。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
“模态”(modality)一词起初源于生物学,与人的感知有关。根据人类产生感知的渠道,生物学家划分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种模态。而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话语就叫做多模态话语 (multimodal discourse)。电影整合了图像、声音等资源,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传达故事情节,融合了视觉和听觉模态,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因此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研究电影字幕也就有了合理性。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学,国内学者朱永生、胡壮麟、张德禄对多模态话语分析进行了相关研究。张德禄总结出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
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交际的传统、交际的形式和技术都是由这个层面来决定的。在语境层面中,交际要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所决定的语境因素。在内容层面,话语意义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每一种模态都有自己的形式系统,如视觉语法、听觉语法、触觉语法等,不同模态之间相互配合以获得最佳交际效果。表达层面即媒体层面,包括语言媒体,如书写符号和声音符号,又包括非语言媒体,如肢体语言、工具手段和环境因素等。
三、多模态话语分析下的《绿皮书》字幕翻译
《绿皮书》是一部 “以旅途反映哲理”的公路电影。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非裔钢琴家谢利博士准备开展由纽约向南到伯明翰的巡回演出,但由于当时美国南部种族主义盛行,黑人在南方的各项活动均受限。为了自身安全以及演出的顺利完成,谢利博士雇佣意裔托尼为司机兼保镖。在旅途中,谢利博士帮助托尼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从根本上改变了托尼对黑人的偏见,而托尼帮助谢利博士走出孤独,完成了对黑人身份的认同。谢利和托尼是好莱坞电影中“神奇黑人”和“白人救世主”常见的形象范式。《绿皮书》展现的是“身份错置”之旅,是“文化重构”之旅,是“黑白消解”之旅。
下面结合电影《绿皮书》字幕翻译中的典型案例,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的四个层面,即分别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层面探讨字幕译文。
(一)文化层面
《绿皮书》中的多模态交际背景为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因此,文化细节的处理应该满足中国观众的“期待视野”。翻译不是简单的字词间的对应,而是文化间的对应。文化层面是关键,因此字幕翻译要以功能对等为指导,实现归化,加深观众对影片的体悟,让其产生文化共鸣,这样才算“文化进出口”的成功。
例1:The baby elephant just hit nineteen.
译文:那个死胖子才吃了第19个。
例2:Watch out for them Krauts. They are all snakes.
译文:小心那些德国佬,他们狡猾得很。
“elephant”和“snake”均为意象词,动物隐喻义在中英文中有不同的对应,例如“龙”在西方象征着邪恶,在中国则象征着尊荣。例1原版字幕用“baby elephant”形容和托尼比赛吃汉堡的胖保利,在英文中“elephant”是华而不实的象征,而字幕将其翻译成了“死胖子”,结合说话者的音调、语气和急促的背景音乐翻译出了吃汉堡比赛的“盛况”和对胖保利的讥讽。通过意译和归化,展现人物性格的同时,体现了中国的俗语文化,便于中国观众理解。例2的“snake”在英文中是邪恶、奸诈的象征,从《圣经》中撒旦化身蛇诱引亚当、夏娃就可得知。托尼讨厌“谢利三重奏”中的另外两位德国人,不止一次的用“蛇”来描述他们。译文没有处理成“他们都是蛇”,而是译出蛇的隐喻义—狡猾,实现了文化维度的对等。因此,在文化层面通过模态间的强化,让观众了解文化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例3:Ten- and-two on the wheel, please.
译文:麻烦好好开车。
整段旅途中,谢利博士经常用这句话警示托尼好好开车。“Ten- and-two on the wheel”是一句很形象的描述。这句话源自以前美国的驾驶标准与习惯,以前美国人开车,一只手放到10点钟方向,另一只手放在2点钟方向,所以逐渐形成了这句口语。此处没有采取直译的方法,而是将这句话的文化含义译出,译成“好好开车”,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接受性。电影画面中谢利博士将自己移动到司机的后面,手扶着前座,简单的几秒将字幕、电影画面、人物动作、神态、等语言、视觉、听觉各模态整合在一起,体现了谢利博士的紧张。
例4:And he was sitting on top of a friggin' throne all, dressed up like the king of the jungle bunnies.
译文:他还坐在一个什么鬼王座上,穿得像个黑兔之王似的。
结合《绿皮书》的交际背景可知当时种族隔离盛行,因此字幕中不乏一些体现时代背景的文化负载词,例如对黑人的不雅称谓。“jungle bunny”是美国文化中的一句俚语,原义指“丛林中的兔子王”。有些人认为“丛林”代表了黑人的起源,而他们身形又像长腿兔一样,所以久而久之 “jungle bunny”便成了黑人的代名词,极具侮辱性。电影中托尼从谢利博士的音乐厅回到家后向妻子德洛丽丝描述谢利的言行举止,用这一词汇形容他的高傲姿态,这里将“jungle bunny”译成“黑兔之王”,和托尼不屑的神态和厌恶的话语相呼应,并和德洛丽丝发问“他是黑人?”相连接,达到了文化和理解层面的对等。
(二)语境层面
多模态话语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交际意义,交际为对话者设置了语境以及情景。因此在翻译多模态的语篇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语境。电影具有极强的连贯性,在字幕翻译中,译者更要联系情景语境,使译文流畅,避免翻译腔和观众理解上的断层。
例5:That is Tony!
译文:胡搅蛮缠!
妻子的哥哥指责托尼不应该因打领队而丢掉环卫局司机这份体面工作,托尼却怪领队不该打扰自己睡觉,随即,托尼的岳父说了 “That is Tony”这句台词。结合情景语境,这句话并没有直译成“那是托尼。”而是根据托尼和哥哥的對话情景,译成“胡搅蛮缠”,体现了岳父对托尼的评价。译文和电影画面中托尼岳父厌恶的神情、无奈的语气以及全家人哄笑的场面相呼应,使字幕翻译和画面、声音完美融合在一起。
例6:Good luck. Doc.
译文:另请高明。
托尼到谢利博士的音乐厅面试,谢利博士向他介绍了一系列的“工作任务”,托尼不仅要担任司机的工作,同时还要兼任管家、男仆,还要熨衣服、擦皮鞋等。托尼听后从座位上起身想要离开,说了这句话。“Good luck”如果直译成“好运”,观众难以将故事情节连贯起来,译文显得突兀。译文根据话语意义以及上下情景语境,译成了“另请高明”,和托尼起身离开不愿接受这份工作的动作和心理相呼应,从而实现了视觉和语言模态的对应。
(三)内容层面
根据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内容层面包括话语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电影作为多模态语篇,是由字幕和图画共同构成的。字幕的翻译在“达意”的同时不能受制于源语言形式,字幕要尽可能简短。语言是壳,译者要根据话语意义对话语形式进行有效的调整,或删或增或改,在银幕画幅和对话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意义对等,以达到观众理解的程度。
例7:That is absurd.
译文:无稽之谈。
例8: It is a long story.
译文:说来话长。
在音韵节奏方面,汉语常用四字结构,这种结构稳重,节奏感强。在字幕翻译中,中英文之间不必字字拘泥于形式,从例7、例8中可以看出,句子译成四字结构更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表达会更传神,字幕也更简洁明了。在多模态的理论支持下,以期达到字幕的实时对应,译者要注重发挥“舍得艺术”,删、增、变都是允许的。例7和例8均出自谢利博士之口,译者综合考虑了谢利博士不愿理睬托尼不着边际的话语的神态以及其少言寡语的形象,对源语进行了巧妙处理。
例9:Whatever you do, do it a hundred percent. When you work, work. When you laugh, laugh. When you eat, eat like it is your last meal.
译文:不管做什么,都要拼尽全力。工作就工作,笑就大笑。吃东西时就当作是吃最后一顿。
影片的中间部分,谢利和托尼在车上吃炸鸡,托尼对谢利博士说了这句话。字幕译文并没有译出时间状语“when”和主语“you”。汉语擅长用小句,不擅长用代词,而英语则相反。如果译成“当你工作时”“当你大笑时”,句子难免冗余繁复,带有厚重的翻译腔,并且难以和源语字幕同进同出。这种小短句的译法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例10:I thought, I thought I was going to an office.
译文:我以为是要来一个办公室面试。
电影中有很多无关紧要的小句,可能是某个感叹词,可能是主人公一时语塞重复的话语,也可能是某个称谓,这些词汇对于观众和电影而言并不是关键信息,在字幕翻译中,可以根据画面安排,省略重复的无意义话语,使字幕简洁清晰,从而使观众能迅速抓住关键信息。例10中两个“I thought”只译出一个,减轻了观众阅读字幕的负担。
(四)表达层面
从语言学研究出发,能够实现意义传播的媒体形式有两种:声音符号和书写符号。字幕作为书写符号要注意和声音符号的协调,要和电影构图、交际场景、音乐媒介呼应起来。此外,译制字幕和原版字幕要实时对应,不能有错译、漏译的现象,更不可“张冠李戴”。整体字幕要在电影画面的下部,以不遮挡画面为宜。译制字幕要在原版字幕之上,且字体略大于原版字幕,以便于目标语受众观看。据笔者调查,《绿皮书》的翻译字幕基本上做到了以上几点,实现了语言媒介和非语言媒介的有效配合,是一部审美性较好的多模态语篇。
四、结语
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分别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简略探析了电影《绿皮书》的字幕翻译。《绿皮书》作为多模态语篇,其字幕翻译符合目标语受众的“期待视野”,在多维度上实现了功能对等,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其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完美呼应,能充分帮助中国观众理解影片的故事情节与反种族主义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陈曦,潘韩婷,潘莉.翻译研究的多模态转向:现状与展望[J].外语学刊,2020(2):80-87.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3]鞠薇.“神奇黑人”和“白人救世主”:电影《绿皮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种族关系呈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4):69-73.
[4]吕健,吴文智.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2(4):36-38.
[5]钱绍昌.影视翻译: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1(1):61-65
[6]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7]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