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2-05-30陈庆黄茗王曦丰湘冰张玮
陈庆 黄茗 王曦 丰湘冰 张玮
【摘要】本文论述柳州市先行先试深化体教融合,教育和体育等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通过创新体育赛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培养体育师资队伍等路径,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教融合 终身体育 体育竞赛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3-0004-04
体教融合是体育强国思想的本质要求,是体育与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求。在过去一段时期,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体育系统建立了专业训练体制,“唯金牌论”造成了过分重视竞技成绩而忽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全面发展;而在教育领域,“唯分数论”“唯文凭论”导致学生学业负担加重,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如何强化体育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体育和教育部门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和工作任務。为此,柳州市教育局以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健康促进为主线,创新思路,多措并举,针对体教融合的难点、痛点,在丰富青少年体育赛事供给、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建强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创新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为实现体教融合筑基
青少年体育竞赛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激发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也是体教融合的关键。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备受关注,然而,体育竞赛体系不畅通,赛事内容及形式单一,参与率低,未充分调动、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等问题制约了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为打通校园体育竞赛体系和体育后备人才上升通道,柳州市从深化体育竞赛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实现竞赛项目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改革创新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加快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步伐,努力开创学校体育竞赛和体育教学训练新局面。
(一)打破赛事壁垒,形成体教一体机制
长期以来,教育部门是按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组织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体育部门则按U系列[U系列竞赛是指为备战省(区、市)运会、全运会、世界锦标赛、奥运会而举办的按年龄划分的选拔赛、锦标赛、分站赛等]组织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两部门都在组织青少年体育赛事,但又各不相同,体育部门举办赛事目的是为选拔参加高一级别竞赛的选手,为国家储备和挑选优秀运动员,涉及项目基本为奥运会项目(如举重、体操、射击、摔跤、艺术体操等),举办赛事次数多、项目全、竞技水平高;教育部门举办的赛事为较为常见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等,赛事以普及推广提高校园体育活动为目的,项目较少但面向全体学生,参与面广。为打破体育与教育部门“两张皮”的壁垒,让体育部门的专业化与教育部门的全民化合二为一,以赛事融合推进体教融合,柳州市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整合学校比赛、拟定赛事计划,竞赛组别按学段结合年龄改为多组别并覆盖全学段(如乒乓球将原来的初中组、高中组细分为U12-13、U14-15、U16-17组;网球将初中组、高中组改为短式网球U10组、U11-12、U13-14、U15-17组)统一注册资格,逐步开展赛事积分制,公平、公正、公开选才。同时,出台柳州市中小学生系列比赛竞赛规程,制订了台球类、民族类、体操类、重竞技类、新兴体育类等20多个体育项目的竞赛规程,规范各类体育项目活动。
自2021年起,柳州市争取在三年内建立市、县(区)、校三级分学段(即小学、初中、高中)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实现学校参与率90%以上,通过相对固定的比赛活动逐步提升全市中小学体育比赛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二)打造立体赛事体系,形成人才选拔机制
当前,柳州市体育教学和竞赛活动存在内容及形式单一、普及面小、参与率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县(区)级的联赛和选拔赛未形成制度,举办的竞赛项目少、水平低,体育系统优秀的教练员未能发挥专业技能帮助提高校园体育训练和竞技水平。因此,柳州市全面加强推进校、县(区)、市三级选拔赛制建设,鼓励所辖县(区)组织本级校园体育竞赛,督促辖区学校积极开展校内年级、班级体育竞赛,由校内班级、年级选拔校代表队参加县(区)组织的选拔赛,县(区)比赛成绩优异的队伍可获得参加市级比赛资格。计划至2023年,形成县(区)、校级两级竞赛体系和选拔制度,逐步形成校、县(区)级、市级三级联赛体系,全面推进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一体化。此外,柳州市还从三个方面构建一体化青少年竞赛体系:一是将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啦啦操等优势项目形成校、县(区)、市级三级联赛体系;二是组建全市青少年俱乐部联盟,形成跨学校、跨县区、跨学段、跨年度联赛体系;三是培养专业足球、篮球等后备人才的重点品牌冠军联赛,力争实现校内周周赛、校际月月赛、人人参与体育竞赛的新局面。目前,篮球、足球项目基本落实三级选拔赛事制度,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及后备人才选拔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引入社会力量,形成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社会青少年俱乐部、运动协会是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自2014年以来,柳州市全面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柳州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积极对接社会、市场,推动更多社会组织成为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新阵地,使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产生“1+1>2”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以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啦啦操等运动项目为引领,扶持、加快推动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运动协会建设,打造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以校园足球为例,普通学校近年来入选市级代表队的人数已经超过市体育运动学校培养的运动员;以退役世界冠军黄楠燕组建的业余羽毛球学校已全面接管市级代表队训练参赛工作,2022年黄楠燕被聘为广西羽毛球队主教练。由此可见,引入社会力量、深化体教融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切入点。二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单项比赛,制订项目赛事评估体系,由市教育局、体育局对非政府行政部门组织的竞赛予以1—5星级认定(主要从竞赛组织能力、规范程度、社会影响力、师生满意度和举办赛届数等方面予以认定),提高各类比赛的参与度,并适当予以资金支持。例如,2021、2022年由市教育局、体育局和单项协会、俱乐部共同制订印发《柳州市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计划》,由社会力量组织的多个项目如击剑、攀岩、体育舞蹈、航模、围棋、象棋以及无线电电子侧向等列入官方办赛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行政部门从报名、资格审核、过程监督、成绩管理给予社会组织帮助和指导,有效提高了社会力量办赛水平,为今后实现星级评定和政策帮扶打下坚实基础。
二、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为实现体教融合铺路
柳州市通过调查发现,全市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课开足率不到30%,体育课被挤占率平均高达约60%,有近70%以上的学生鲜少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活动有近50%是围绕中考的体育项目进行,从而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出现近视率高、肥胖等问题。柳州市在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中,把引导学生“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作为目标,逐步建立体育课程、大课间和课外活动一体推进、多学科融合,营造体育文化新生态、品牌引领特色发展的体教融合制度。
(一)让体育核心素养回归课堂
过去一段时期,以选拔制为升学渠道的应试教育在不同程度剥夺了青少年学生的体育运动权利,挤占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阵地。柳州市经过实践证明,以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体教融合,需要回归体育课堂,将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体教融合的核心内容,以提高带动普及体育运动,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程和校园体育活动,在保障课程的同时,积极推动体育课程、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协调发展,鼓励将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游泳、轮滑、跆拳道、体操、武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课余训练、竞赛活动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如柳州铁一中学推行的高中体育课选修走班教学模式,通过近20年的摸索实施,有效帮助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了2—3项运动项目的巩固和提高,以完成体育课程的形式帮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积极锻炼身体,该模式获得了2021年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探索多学科融合的体育教学
柳州市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多学科融合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度、参与度,通过有趣生动的理论与形式多样的实践相融合,在传授体育运动技能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如柳州市柳南区开展主题为“美的教育·阳光体育”的大课间,以“美的课程”精品课为主线,将“舞蹈与体育”“国学与体育”“戏曲与体育”进行课程融合,形成创新化、多样化的校本课程。把体育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作为体育课的延续,贯彻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制度,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柳州市鱼峰区秉承“人和”办学理念,制订“1+1>2”学科融合模式,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立足“传统文化引领”“学科融合发展”“美育课堂延展”三大块,将体育、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融合,加强家校、校校联动,通过丰富课堂内容、团队课例展示以及社团活动,层层递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丰富学校文化内涵,让每一名学生享受优质均衡教育,在体艺这片乐土上自由、幸福地成长。柳州高中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开设体育舞蹈、华尔兹专项课程,“让学生成为美的使者”,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参与度很高。
(三)创建体育特色学校
体教融合工作遵循体育特点和学生健康发展规律,将体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兴趣和技能特长。柳州市因地制宜,依托本地教学资源,突出专项体育教学,大力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即每校在體育课中单独设立专项体育教学内容,如足球、篮球、武术等,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该项运动技能,并将其延伸到大课间活动,组织校内联赛等)体育传统特色校建设工程,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力争每个县(区)布局3个以上运动项目,每个运动项目至少在1所高中、2所初中、6所小学中进行重点布局,到2025年底前,按中小学校总数的30%完成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目前,柳州市首届“百所体育特色学校”已创建42所,其中柳州市壶西小学、柳州市文华中学、柳州市钢一中学于2021年获批为首批广西体育特色示范学校。“一校一品”建设使学校走出了“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办学局面,推动学校实现高水平、高层次、多元化发展,以此发挥区域内不同层次体育教育特色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形成本区域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新局面以及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体育教育体系。
三、促进教师队伍内涵式发展,为实现体教融合护航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普遍建立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高水平师资力量是推进体教融合的有力保障,新时代的体教融合需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柳州市教育局通过调查发现,体育课程教学长期存在繁(项目繁多)、浅(蜻蜓点水)、偏(缺乏系统)、断(学段脱节)的现象,体育教师在专业项目上缺乏系统规范的技能培训,教学过程随意,缺乏系统性,普遍重“武”轻“文”,重视传授运动技术,忽视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品行教化。对此,柳州市通过多举措探索体育教师队伍一体化内涵发展的路径,以专业培训、实际操作、理论研究等系列活动,整体提升体育教师的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能力。
(一)以系统培训促进内涵发展
为了促进体育教师队伍内涵发展,柳州市举办了2021年柳州市中小学青少年校园足球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班,来自全市中小学的50名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系统学习了开展校园足球课程的设计与组织、校园足球队的建设与管理、足球竞赛规则更新及裁判法等方面的知识。在2021年广西第七届“千里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中学组)中,柳州市取得历史最好成绩:高中男子代表队、初中男子代表队、高职高专代表队获得冠军,高中女子代表队获得季军,初中女子代表队获得亚军。
(二)以教学比试提高专业技能
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柳州市开展了“柳州市首届体育教学大赛体育教师教学比武活动”,各县(区)层层选拔,共有31支(小学组10支、初中组9支、高中职校组12支)参赛队伍进入市级决赛。根据规定项目(队列队形、评课、体操、跳绳)+自选项目(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啦啦操)进行教学大比武。最终,粟磊等40人获个人单项奖、柳南区教育局等14个参赛单位获团体奖。通过比试,柳州市教育局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柳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三)以论文评比提升科研水平
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柳州市还开展了“柳州市首届体育教学大赛学校论文评比活动”,参与对象包括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及特殊学校的在职在岗体育教师、学校管理人员,针对体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并针对当前柳州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及时总结教学活动的成果及经验。各县(区)共推荐超过100篇优秀论文进入市级评选。通过比试,提升了体育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内涵发展,推动柳州市体育教育质量向更高层次迈进。
通过一系列培训和教学评比活动,柳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得到重视与发展,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展示规范动作,把品行教化融入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坚毅品质、拼搏精神、规则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良好的品质;同时,教师的科研能力、活动组织与管理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对体教融合理念理解更加深刻,实现了从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回归教育是体教融合的现实选择与必然归宿。体育和教育部门要在学校体育教学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服务社会机制,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社会参与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和一体化实施,让体教融合发挥最佳效力。柳州市在先试先行推进体教融合工作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体育在青少年成长中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作用以及从强健体格到塑造人格的多元价值,在加快推进体教融合工作中,需保持定力、持续用力、精準发力,不断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构建青少年健康教育体系,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剑,刘芳枝,沈友青.新时代体教融合协同发展的价值意蕴、地方实践与推进路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6).
[2]黄茗.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2019(6).
[3]黄茗.广西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践与发展策略[J].校园足球,2018(5).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基于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规范广西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研究”(2022ZJY2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庆(1974— ),广西玉林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质量监测、教育管理;黄茗(1976— ),广西上林人,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管理、校园足球发展;王曦(1977— ),广西柳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质量监测、教育管理;丰湘冰(1972— ),湖南湘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素质教育评价、学校管理、教育督导及评估体系建设等;张玮(1972— ),湖南沅陵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管理、校园足球发展、校园竞赛活动组织等。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