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时期高职院校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思考

2022-05-30谢欣妍赵福奎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历教育百万扩招职业农民

谢欣妍 赵福奎

[摘要]新时期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深度推进、撬动高职院校“办适合的教育”。针对农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培养体系欠缺、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乡村产业发展衔接度不高、职业农民评价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高职院校除通过“学院+平台”“线下+线上”“公共+个性”“学习+生产”“评价+追踪”等方式,联动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主体、拓展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空间、开放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课程、创新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教学、导向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评价外,还需要规范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招收录取机制、搭建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学分认证机制、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弹性学制、完善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以确保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持续推进。

[关键词]新时期;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百万扩招;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谢欣妍(1984- ),女,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赵福奎(1965- ),男,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重庆  4041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重庆市教委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乡村学院助振兴:‘全科农民游教模式改革实践”(项目编号:Z211015)和2019年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峡库区职业教育‘SCHG联动模式助推乡村振兴教学改革行动研究”(项目编号:191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8-0094-05

自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此后连续7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此进行了安排部署。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高职扩招100万”的战略要求,并将农民工等列为招生对象。2020年中央1号文件把“三农”放在首位,提出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2021年中央1号文件重点针对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作出了重要决策。由此,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承擔者——高职院校,也被赋予了培养职业农民的重任。所以,高职院校不得不思考:为什么新时期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农民的学历教育,其应然功能是什么?若要充分发挥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应然功能需要如何实施、需要哪些保障机制?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力图在理清新时期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理想愿景的基础上,努力探寻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以求为新时期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落实落地提供参考意见。

一、新时期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理想愿景

1.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深度推进。从农村整体情况来看,现有主要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绝大多数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未接受过高等教育正规学习,从长久看来这势必对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技术创新产生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当前农村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来自大量的高龄男人和高龄妇女,这类劳动力人群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很难跟上当前农业新技术更新的速度,自然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阻碍。要想更好地推进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前提是必须培养一大批懂科技、会技术、擅经营的职业农民,各高职院校将农民纳入学历教育的招生范围,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强能力的职业农民,同时也可发挥职业农民在农村的示范带头作用,让越来越多的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看齐,并积极参与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实现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转型,推进农村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农民和普通农民的差距在于主动选择的“职业”和被动印上的“身份”,职业农民是以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为主,长期从事农业的稳定职业。这不仅使农民从身份到职业有了巨大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还能在农村人口持续萎缩的情况下保证劳动力的长期稳定。所以说,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推进。

2.撬动高职院校“办适合的教育”。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水平落后,农民年收入普遍较低,农民收入的单一来源是依靠农业生产,以致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向城市转移,而继续留在农村的大部分剩余劳动力主要是年龄较大、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高职百万扩招政策倒逼高职院校建立职业教育新体系,以让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以期提高农民农业生产力、农业经营能力和农业管理能力,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

《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指出,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地方落实生均拨款制度、奖助学金、学费减免等资助政策。百万扩招优惠政策可在吸引更多农民主动参加学历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学历得到提升的同时,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普及水平,提升当前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行列中的地位,提升高职教育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由此,高职院校更应该清晰地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学校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任务,根据农民的需求因地制宜地招收学生,将国家政策有效惠及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学历提升的问题,让农民认识到学历教育对于再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重要性。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现实困境

1.农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农村,传统农民自身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学习意识,身处的环境封闭不发达,对于外界信息获取能力差,更缺少学习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能力。虽然高职院校一直依托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贯彻落实百万扩招政策,但缺少基层的面对面的深入宣传,导致传统农民不能及时获取政策信息,不能认识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价值,因此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培养体系欠缺。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是按照学校规定和教学方案组织学生开展以理论教学为主、实习实训为辅的全天学习。而职业农民中绝大多数是成年人,他们的工作时间与家庭情况,客观上导致学习时间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应结合农民工作与生活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与教学方案。

3.培养目标不明确。职业农民由于本身具有特殊性和职业性,其培养如沿用传统的培养目标将无法满足农民培育的整体需求。但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开发与授课的主体为本校教师,他们绝大多数是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理论功底强实践经验弱,课程目标设置相对固定,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导致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在农民培育中更多地停留在对农民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技能知识传递缺乏。

4.教学内容与乡村产业发展衔接度不高。高职院校培养职业农民的目标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而各地主导产业发展并不平衡。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针对当地产业动态发展和不同对象制定出个性化、专业化的培养方案。但现实是,多数高职院校职业农民培养的实际教学内容与区域产业类型、产业优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结合不够紧密,开设的专业缺少区域特色,未与区域生产实际结合。

5.职业农民评价体系不健全。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在农业农村部、人社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多部门协调合作下开展的一项系统工作。培育主体多元且分散,造成在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引导,多数实施部门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重视培育对象的数量而缺少对培育的考核和评价。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实践路径

1.“学院+平台”: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主体联动。高职院校在地方农业行业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自身“农业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与优势,满足职业农民学习与农业生产需求,根据本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实际,以“产教融合”“校村合作”的方式进行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搭建“农村+学院”平台,把培育高素质农民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在校内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在校外成立“乡村振兴分院”“田间学院”,统一管理,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和“移动教室”的形式积极开展职业农民的培育。

2.“线下+线上”: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空间拓展。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培育对象的特殊性创新培育模式,采取“农忙季节”和“农闲季节”分别组织“集中+分散”“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农民在农闲季节集中完成線下面授课程,在农忙季节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一是线上教学。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相关企业资源,根据各高职院校的网络平台设施和师资结构,构建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方面,授课教师充分做好农业产业调研和课程设计,利用平台开发适合农民生产需要的网上教学资源库,使资源库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适合职业农民生产需求。在平台管理方面,平台可以提供在线资源学习、资源下载、在线师生互动、在线作业提交、在线模拟操作、在线考试等一系列服务,让学习更有选择性和自主性。学校可组织教师开辟“田间微课”等网络精品课程,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者利用手机终端在田间、林园、院坝实现远程学习。在“线上”师生互动时,农民可通过介绍自己的企业或者农场提出自己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和农业管理的新收获、新困惑,与其他农民和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二是线下授课。授课教师除在指定的教学现场讲授基本知识和专业理论课程外,还可以组织农民在农业生产期到示范性的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现代家庭农场等参观学习,现场指导其实践操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保证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3.“公共+个性”: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课程开发。职业农民中绝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传统的课程设置并不适合这一学生群体。因此,高职院校应对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量身设计出适合职业农民层次水平的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基于乡村产业、农民需求及农民所从事的本职工作进行“农业+专业”的集群建设,搭建专业群平台。在课程设计方面,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定不同的授课内容,给予农民针对性、专业化的指导。将公共课程与个性课程有效结合,由此开发出更多的能够满足农民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课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公共课程和个性课程的教学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促使农民掌握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培养其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4.“学习+生产”: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教学创新。一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的专业理论线上学习和农忙季节循环组织的生产实践,使教学环节与农业生产环节紧密结合,有效实现“学习+生产”的教学创新。由校内外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等组成教学团队,采用“课堂教学+基地教学+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教学点设在学校,基地教学需结合乡村农业生产期,现场教学可安排在长期合作的企业,充分实现校园基地、家园基地、田园基地三者的有效结合。二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合理分段安排集中培养、线上教学,形成职业农民培养的优质教学资源成果和品牌课程,包括技术技能理论知识、“三农”服务指南等,通过个性设置、送教下乡让职业农民可以学习与生产同步进行。三是在教学方式上,积极推进“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通过采取“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学校授课+基地实习”“田间培训+生产指导”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职业农民学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评价+追踪”: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评价导向。要想真正调动职业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和了解其学习成果,不能单单依靠传统的考试,应该针对其建立相对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是授课教师要加强与职业农民的互动交流,多了解其本职工作的特点,多掌握其实践和创新能力水平,从而对其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做出正确的评价考核;二是考试应综合运用笔试、线上考核、技能考核、任务考核、业绩考核、总结报告等多种方式;三是创新多元教学评价,建立社会、企业、学校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动态评价农民这一学生群体的专业技能成果;四是为职业农民单独建立一套完整的学习档案,明确记录其基本信息、专业信息、师资信息、考试考核信息、学习满意度测评、学习期间视频照片、学习成果等内容;五是进行跟踪服务,了解职业农民学用结合和就业情况,帮助其实现增收致富。

四、新时期高职院校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保障机制

1.规范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招收录取机制。为满足职业农民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招生思路,深化改革招生考试策略,降低入学“门槛”,拓宽入学“门道”。一是针对考生的特点降低知识性考核方面的要求。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考生只需参加技能考试而不需要参加其他文化课考试。二是完善宣传机制。通过多元融合媒体平台、教育主管部门等积极进行招生宣传,扩大高职院校招生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社会考生的注意力,实现高职院校招生宣传信息输出与非传统生源信息摄入的有效对接。三是保证招生过程的规范运行。认真做好网上报名指导工作,避免填错信息;认真进行资格审查,严防考生身份弄虚作假;规范组织自主招生考试,严防违纪作弊现象,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根据高职扩招相关政策,对每位考生做好志愿填报的指导工作,确保志愿填报的正确性。

2.搭建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学分认证机制。《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學分制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快学分制改革,构建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为个性化、多样化学习提供制度基础。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适时打破学年制,试行半日制、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有序推进证书学分互通互认,可免修部分课程,3~5年达到人才培养标准”。因此,职业农民只需修完本专业群所有课程学分即可,同时针对一部分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或者跟职业农民本人密切相关的工作,可以采取学分互换。即可以凭工作单位技术等级评定、企业行业技能大赛、企业行业认定的解决企业生产的技术科研成就等相应的证书,通过提交原件、电子版和复印件,由学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根据资格证书及技能培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核定可转换的课程和认定学分,实现证书学分累计计算。

3.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弹性学制。高职院校学制的建立要立足于学生的基础和特点,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职业农民的特殊性,学校应该尝试打破传统的3年制学习,实行弹性学制,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设置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分阶段完成学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时淡化学期概念,只要求职业农民完成专业所有课程即可正常毕业。一是根据学校优势对其进行因地制宜的专业培养,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开设多样化、专业化和个性化课程;二是让其自由选择学习与自己从事的行业、产业相关,且对自己的经济增收有所帮助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充分考虑生产农忙农闲的季节性,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四是结合际需求,合理采用弹性学时,实现学分互认。

4.完善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在推进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亟待更好地聚焦教学质量体系的建立、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以确保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质量。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整合教学资源,组建由校内授课教师、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的能工巧匠组成的专业教学师资库。同时,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在职教师到校外进修学习和到基层一线锻炼,深入了解一、二、三产业全程产业链发展,以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二是搭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深化多元利益主体合作教育,构建“校企”“校村”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整合社会办学资源,建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基地,为培养高素质农民提供平台,真正与行业企业、乡村结成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三是建立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机制。学院教务处负责全院的日常教学工作协调和公共教学资源调配,二级学院负责人和教学秘书负责日常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分配,各专业教学活动由教研室具体负责开展,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形成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苏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的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9(19):78-81.

[2]姜涛,于红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推动、实践探索、存在问题与未来出路[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35):77-80.

[3]张恩广,王开香,刘晓亮.百万扩招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21(16):79-84.

[4]苏杜彪,徐丽.百万扩招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1(14):53-59.

[5]张杰,曹克亮,王新辰.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使命、困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1):72-76.

[6]高永新.“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1):21-23.

[7]薛峰.论百万扩招与新时代农民工学历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9(24):19-25.

[8]国卉男,秦一鸣,赵 华.扩招100万:重点人群进入高职教育所面临的现实矛盾与变革路径[J].职教论坛,2019(7):79-85.

[9]孔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80-85.

(栏目编辑:刘杰 袁慧)

猜你喜欢

学历教育百万扩招职业农民
“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
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
试分析党校学历教育的新进展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探讨
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军队院校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