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中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2022-05-30赵登祥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导入情境创设策略

赵登祥

[摘  要] 新课导入中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启动学生的思维,促使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从而为之后数学探究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章提出“联系旧知创设情境导入”“結合游戏情境导入”“沟通生活情境导入”“巧设悬念情境导入”这四种情境导入策略,以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 情境创设;导入;策略

在初中数学课堂引入情境的教学方法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界、各级教育工作者经过深入研究、多番分析和反复尝试后得出的有效策略. 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学生的思维,促使思维进入最佳状态,推动数学探究顺利开展,因此新课导入要创设有效情境. 下面,笔者基于自身在各类教研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导入中情境创设的若干策略.

联系旧知创设情境导入

数学知识逻辑系统性强,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亦是旧知的引申. 旧知导入就是在课始通过复习旧知来与新知进行良好过渡,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 如此导入,不仅可以完成旧知的复习,又能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沟通“搭桥铺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助力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1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3).

问题:解方程①5(x-1)=1;②2-(1-x)=-2;③4x-3(20-x)=3.

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并解题,之后小组内互纠错误.

(学生独立解答后,组内进行了火热的交流,在一番找错、纠错后,学生有了认识)

师:下面大家再来看这个方程:-=1. 它与前面求解的三个方程有何不同?

生1:这个方程有分母,之前的没有.

师:真是观察仔细的好孩子,那么你们能解这个方程吗?

(学生顿时有些疑惑)

师:下面请小组合作讨论、探寻解法.

(学生展开了火热的讨论)

生2: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只需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去分母求解了.

师:非常好,那么如何探寻最小公倍数大家可还记得?

(学生此时又有些迟疑)

师:回忆一下,如何求3和4的最小公倍数?又如何求30和24的最小公倍数呢?

(学生又一次经过思考、探究和讨论,得出列举法和分解质因数法这两种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师:现在,方程-=1会去分母了吗?

(学生思考片刻,叽叽喳喳地说开了)

生3:去分母,可得方程3(3-x)-2(x+4)=6.

师:现在方程可解了吗?

生4:只需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即可.

师:下面请大家独立求解该方程.

……

想让学生获得更好的体验,自然流畅地接受知识,需要教师适切地导入情境. 以上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主动选择、加工、处理外部的信息,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获得意义建构.

结合游戏情境导入

最佳刺激学习的方式就是引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伊始以游戏导入,在激起学生兴趣之余还能引导学生动脑想和动手做的欲望,从而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之后的数学探究便水到渠成.

案例2 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生(兴奋异常):好!

师:请大家按照步骤来操作:首先,在心里想一个数,可以是正数、负数、小数等;然后,让a变成你心中所想的这个数;接着将a一一代入5a,-3a,2a,-4a,-a这5个代数式中,并求出数值;最后,将上述5个代数式的数值求和.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求得的和是多少,老师可以很快猜出你心中想的数,要不要试一试?

生5:我求得的和是-5.

师:那你心里的数就是5.

生6:我求出的和是900.

师:那你心里的数就是-900.

生7:我求得的和是-a.

师:那你心里的数一定是a,可以说一说你的求和过程吗?

生7: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所以我心里想到了a,用它来代表任意数,所以5a,-3a,2a,-4a,-a的和就是5a+(-3a)+2a+(-4a)+(-a),根据乘法分配律提取a,可得(5-3+2-4-1)a=-a.

师:真是思维敏捷的好孩子,通过这样的分析,你们现在有没有理解老师为什么能猜出你们心里想的数?

生8:因为不管心里的数是什么,求和后结果都是这个数的相反数.

师:真厉害!事实上,像5a,-3a,2a,-4a,-a这样包含相同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就是同类项. 刚才一系列求和过程就是合并同类项的过程,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以上案例中,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不由自主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紧紧地抓住了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激起了深入探索的热情,从而自然地引出了课题.

沟通生活情境导入

想要探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启发自觉性,激发创造性,用数学熟悉的事物来阐述数学就是一条合理、有效的策略. 倘若教师借助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来阐述教材中抽象的数学知识,并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则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的魅力.

案例3 中点四边形.

师:你们认识他吗?(多媒体呈现姚明的个人资料以及篮球场上的精彩片段)

生9:他是姚明.

师:他的身高是多少?

生10:2.26米.

師:不错,事实上他的父亲和母亲都很高,他正是遗传了父母这一身高特征才能成为“小巨人”. 相信你们的爸爸妈妈也有很多特征,你都遗传到了什么特征呢?下面同桌两人一组交流一下……

球星深得学生喜爱,这里教师以大家熟悉的明星来创设情境,使得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同时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 正是因为教师的匠心独运,使得学生逐步走入了新的知识殿堂,同时为之后顺理成章地抛出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对角线的“遗传”关系做足了准备.

巧设悬念情境导入

“疑”可以引起认识上的冲突,可以点燃思维火花. 因此,在新课学习前,教师应巧设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引入新课的学习,使其欲罢不能,因疑而思,因疑而探,让课堂因疑而精彩.

案例4 探索勾股定理.

问题情境:已知Rt△ABC,∠C=90°,试求出边a,b,c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先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已知Rt△ABC,∠C=90°,且a=b=1,请写出含有边c的等式;(2)已知Rt△ABC,∠C=90°,且a=b=2,请写出含有边c的等式.

生11:利用面积法,可得(1)c2=2;(2)c2=8.

师:(3)已知Rt△ABC,∠C=90°,且a=1,b=2,请写出含有边c的等式. (学生立刻被问住了,不知该如何回答)

师(点拨):那我们来看一看,问题(1)与问题(2)的条件有何共同点?问题(3)的条件与问题(1)和问题(2)的条件有何区别?问题(1)与问题(2)的结论有何共同点?从c2=2,c2=8中可以联想到什么?

生12:我觉得可以联想到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即c2=2可看作边长为c的正方形的面积是2;c2=8可看作边长为c的正方形的面积是8.

师:如图1和图2所示,我们可以利用网格求面积的方法进行探索和验证.

师(拾级而上):那你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3)吗?

生13:如图3所示,c2=5.

师:如何验证呢?请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展开了火热的探讨,分别通过图4所示的“割”和图5所示的“补”这两种方法进行验证)

师:一个特例不能得到一般性结论,我们再来思考:若a=2,b=3,可以求出c2吗?

生14:通过上述方法可得c2=13.

师:我们一起来回忆、归纳和总结,想一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何关系.

(学生又一次进行讨论)

生15:a2+b2=c2.

师:下面请大家在网格中利用“割”或者“补”的方法验证你们探究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就这样,教师尊重教材并审视教材,通过层层设疑引领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自主运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究和验证勾股定理,并从中领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最终在思维的艰辛中孕育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灵气和智慧.

综上所述,情境导入的策略是多样化的,但是需要根据初中生的特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情境导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境导入的作用,让学生成为积极的思考者,成为勇敢的探索者,促进高效学习,实现自主建构.

猜你喜欢

导入情境创设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