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高一创”女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2-05-30龚成清江奇艳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女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龚成清 江奇艳

摘要:女性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如何有效地促進女性素质的全面提升是一个新时代命题。文章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如何以促进女性全面发展为使命,锚定学校的办学定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和女性成长规律,要坚持因材施教和“因性施教”相结合,以思想教育铸魂、以素质教育为筋、以能力培养为骨、以“双创”教育为翼,培养具有高尚品德、高雅气质和高新技能的创新型女性人才,全面提升女性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女性;人才培养;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1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社会生源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SJJZW2021031);2019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的研究成果“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探索”(2019GWTSCX044);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科研项目“面向校园人脸识别的数据投毒攻击防御策略研究”(ZDXM202107)。

作者简介:龚成清,广东女子职业学院副教授;江奇艳,广东女子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广东广州51145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9-0047-04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明确提出,“促进女性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女性人才和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国家高度重视女性的职业教育,将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体现在教育工作全过程,促进女性素质的全面提升。进入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女子高等职业院校在推动女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以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在高等教育中绽放光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女子高等职业院校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女性人才成长培养需求,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高职院校女性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优势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快速化的发展,女性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越来越高。女子学校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女性人才培养“性别同质化”的问题。尽管女子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一些争议,但女子学校是历史的存在,也是现实的存在[1]。

(一)高职院校女性人才培养的现状

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女生的入学比例一直不超过三成,但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从1995年至2004年的十年间,女大学生入学比例升至45.7%,并且仍有上升趋势[2]。教育部的数据统计显示,从2011年开始,高等职业学校中女生的比例(50.4%)已经超过了男生(49.6%),女生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成了名副其实的“半边天”,女性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实现了性别平等。

虽然,女性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层次的女性技术技能人才数量偏低。传统技术的发展与体能的密切关系使得男性在技术领域具有先天优势[3]。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在技术领域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动力不够,容易出现自我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性技术技能学习的提升。加之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的偏见,认为女性不适合技术领域,企业在录用技术领域员工时更偏爱男性,也打击了女性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根据普查数据,在女性科技人力资源调查中,女性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为23万人和7.7万人,分别占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的14.9%和14.2%[4]85。由此可见,女性技术技能人才的比例偏低,而且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数量明显不足。二是女性人才培养“性别同质化”严重。男女混校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男女的性别差异,采用的是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多的是采用以男性的视觉来进行人才的培养,女性的性别特点通常被有意无意地忽视。

(二)女子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

19世纪末期,国内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妇女受教育的程度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如梁启超认为“女学盛国必盛”,兴女学成为当时的一个强国路径,女子学校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涌现出上海中西女校、金陵女子学院等一批知名女子学校。当代女子学校倡导男女平等思想,打破了传统教育千百年来的“女禁”思想,培养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新式女性,促使了中华女性人权的觉醒,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对近代中国女性观的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1949年,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革命前辈亲手创建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后来发展成为中华女子学院,是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女子高校,建成了具有普通本科、高等职业、成人学历教育、妇女干部培训及研究生联合办学资格等多层次的高等学府。女子学校在发展女性教育、关注女性成长、提高女性素质,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推动男女平等,引领先进性别文化,发挥女性潜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妇女国际交流以及国家外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教育要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5]37。但由于个体心理和生理的差异,对同一问题男性和女性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学习就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寻求适合于个体学习的教学途径。女子学校通过建构适合女性成长的环境和教育模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女子学校首先是“源于女性”,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女性争取自我权利保障而设立。其次是“发展女性”,女子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根据新时代对女性的要求,依据女性的自身特点,构建适合女性成长成才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和“因性施教”的有机结合。

二、“三高一创”女性人才培养探索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簡称学校)是华南地区唯一一家公立女子高校,学校确定了“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特质的女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女子学院育人优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技能与素养并重,探索出高尚品德、高雅气质、高新技能的创新性(“三高一创”)女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以思想教育铸魂,塑造具有高尚品德的女性人才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和人的品德是在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际行动把育人和育才相统一,构建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效协同的育人机制。一是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形成女性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在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坚持以强化学生的政治素质为教学主题,切实保障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时代楷模张桂梅等杰出女性讲好女性的故事,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华南地区家庭教育基地”的品牌影响力,整合大湾区红色资源,提炼女性思政特色内容,实施“红荔书院”学生思政教育提升计划,建设学生社团理想信念教育新载体,将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到有形的组织依托和生动的活动载体之中,形成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二是守好一段渠,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把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课堂授课、实习实训等各环节。在实践环节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培养新时代最美劳动者紧密结合,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磨练劳动意志,提升劳动技能。通过项目化教学、情境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等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二)以特色教育为筋,孕育具有高雅气质的女性人才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6]102。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也沉淀出独特的风格。女校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价值的体现。学校的特色内涵就是依据女性的性别特征,充分挖掘女性的潜能和发挥性别优势,培养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特质的女性专门人才。学校坚持以特色兴校,全力打造女性特色教育。一是构建女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包含公共必修课和博雅选修课两部分,包括女性与家庭、女性平等与发展、女性法律保护、女性文学赏析、女性艺术与体育健康五个子模块,开设《女性心理健康与教育》《性别差异与和谐婚恋》《舞蹈形体》等20多门课程,培养学生先进的性别观念,教育学生认识和把握女性成长成才规律、个人发展规律,以身心健康和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对接职业岗位发展要求,开展职业文化、工匠精神教育。通过打造高雅艺术进校园,开展“凤凰文化艺术节”和插花、茶艺、剪纸等实践活动,实施“文化技工”培育计划等,用工匠精神引领学风,培养师生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三是以“凤凰文化”推动校园环境建设,实施环境育人。通过种植凤凰花木,建设凤凰文化广场、凤凰学生活动中心等,将凤凰文化元素和温和文雅的中国古典美学融入到校园的景观设计之中,将凤凰文化元素和姿态柔美景观在校园中呈现,实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效果,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浸润中修身养性,自觉成长为气质高雅、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女性。

(三)以能力培养为骨,锻造具有高新技能的女性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直接与岗位对接,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探索出了既有职业特色又有女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形成了“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建立能力培养的合作机制。以创新校企合作办学形式为重点,通过成立政府、学校、企业联合行动成立广东女性教育集团,与合作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全力打造学校对接产业、专业群对接岗位群、师生对接职业岗位的“三层对接”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推进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二是打造能力培养的育人环境。通过搭建课堂、校园与社会“三环相通”的育人平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育人平台的升级建设,将教、学、做有机结合,实现对学生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培养。三是形成能力培养的路径。通过构建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得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帮助女生克服技术学习的心理障碍,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实现从职业基本能力培养、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逐级递进的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体,落实“1+X”证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涉及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技能操作等要素融入专业课程,实现课证融通。教学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突出专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考核。通过建设“学分银行”,推行学分制改革,制定学分置换的认定和管理办法,促进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按标准进行转换,挖掘学生成才的通道,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以“双创”教育为翼,培育创新型女性人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李克强总理强调,“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创新创业(“双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女性人才。一是推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孵化”逐级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举办主题讲座、特训营和项目班,发掘创业基因和能力;项目孵化课程面向立志创业的学生,组建创业先锋班,孵化微创团队和项目。同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的特点,把课程教学目标和创新创业的教学目标相融合,在专业实习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鼓励创业,从而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打造“她”平台,支撑女性创新创业。“政、校、企、行”共建省内首个专注女性创新创业的“广东女性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女性国创导师工作站”,邀请国赛导师进驻;建设“技术产业与女性创新中心”,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孵化。三是以活动引领女性创新创业。举办“女大学生创新创业邀请赛”,搭建粤港澳台地区优秀青年女性创新创业项目同台竞技平台,促进女性创新创业成果输出,弘扬女性创新创业精神。建设女性众创体系,对接行业头部企业、知名创孵机构和投融资机构,构建专注于扶持青年女性创业的“有形阵地”和“无形网络”。开展创业项目遴选活动,为女性创业项目提供选苗、育苗和移苗的预孵化服务,为初创企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孵化服务。四是资金制度保障。设立“广东女性创新创业基金”,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创新创业教育基金管理办法》等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培养“三高一创”女性人才实践成效

学校以培养“三高一创”女性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样板院校、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先后为社会输送了数万以计的女性人才。近年来,考生第一志愿报考率100%,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超过98%,实现了高质量的就业,有效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根据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斯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母校满意度和雇主对学生的满意度均位于全国高职院校前列。学校按照“社会所需,女性所长”的原则,把职业教育和女性特色教育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屡获殊荣,形成了女院健美操、凤凰花艺术团等品牌冠名。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效受到媒体的重点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吸引了包含美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社会团体来校访问,省内外近百余所高职院校前来交流。学校已经成为女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者和广东乃至全国女性教育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李云鹏.对新时代女性高等教育规律的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1(2).

[2]黄玲莉,黄乘政.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校女性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

[3]郭阳.技术领域性别差异现象对高职女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3).

[4]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5]李方.教育知识与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责任编辑:聂慧丽

猜你喜欢

女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