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2022-05-30侯祥
摘要: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优良作风。从内在逻辑关系来看,伟大建党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在价值追求、理论基础、实践主题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契合性,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可能。基于此,高校要在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遵循爱国主义生成逻辑,从课堂教学主渠道、社会实践大课堂和网络媒体新阵地三个方面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爱国主义教育;高校
作者简介:侯祥,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助教(湖南长沙410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9-0131-04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驱们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精神密码,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源头和根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鲜明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构建课堂内外相互补充、主辅渠道相互促进、理论实践相互印证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根据爱国主义的新内涵和新要求,不断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伟大建党精神为高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指明了实践路径,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新时代新征程,正确把握和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关系,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是现阶段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议题。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提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2]。在新的历史起点,将能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爱国意识、理想信念、优良作风的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独特价值。
(一)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是共产党人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3]7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重要育人资源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让大学生认识到革命先烈在践行历史责任、实现民族复兴时所体现出的坚定的爱国情怀和付出的巨大牺牲,引导大学生明白现在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都是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而来的,让他们在增进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自信中自觉主动地增强爱国意识。同时,反思自己的价值追求是否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保持一致,进而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
(二)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軟骨病。”[4]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把人生追求自觉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中。新形势下,面对西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唯心主义等错误思潮,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国内与国际发展现状,出现一些信仰迷失、精神迷失的状况。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中向革命先辈学习,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显性和隐性作用,帮助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进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奋发有为。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优良作风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5],这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帮助大学生理解对党忠诚、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的要义,同时能够全方位用于实际生活之中;要教育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看待社会的变化发展,自觉抵制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消极影响;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3]7,正确认识“小我”于“大我”的价值关系,努力做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深度融合、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高度契合。
二、伟大建党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契合性分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是当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作为新时代重要的育人资源,伟大建党精神从其价值追求、理论基础、实践主题等都与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度的契合性,是新时代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理论基础。
(一)价值追求的一致性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伟大建党精神体现出的精神实质充分表明,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历史的洪流中通过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探索,自觉地将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国家价值追求保持一致。这凸显了其作为育人资源的一种宣传教育功能,也凸显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导向。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更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大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节点上重新审视个人的价值追求。个人的理想奋斗,只有融入爱国主义的万顷洪流,方能形成排山倒海、无往不前之势[6]。因此,要重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引领作用,培育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革命先烈的身上坚定理想信念,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正确处理好个人追求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的同源性
伟大建党精神的产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来源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奋斗,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同时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古今中外思想参照系中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坐标[7]。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无数共产党人克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永恒的价值观。新时代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动员广大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努力。
(三)实践主题的延续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生必修课,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实践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这一奋斗历史无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围绕巩固新政权,强调爱祖国与爱人民相统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强调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相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进入制度化阶段,国家先后制定颁布《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成为爱国主义的当代主题。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成立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都面临着不同的主要任务,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奋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各个时期的伟大成就。新时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融合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知和行动之中,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大学生明白中国现在取得的成绩不是等来的,而是努力奋斗出来的,进而将深层的爱国主义情怀升华为自觉的爱国主义行动,自觉融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作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主体,具有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和思维模式,以其为教育对象,既要遵循教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工作规律,也要遵循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铸魂育人工程,要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社会实践大课堂和网络媒体新阵地。高校要引领大学生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鲜明特征、时代价值、实践要求,使其内化为精神引领、外化为爱国行动。
(一)挖掘育人内涵,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现阶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已逐渐显现,以往只有思政课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而专业课程注重专业教育忽视思政教育的局面有很大的改观。因此,高校要利用好课程思政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思政课程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教师要立足课程,充分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并将其贯穿教育的全过程,确保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理解和掌握。“伟大建党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不懈探索中,在革命先驱建党的斗争实践中生成的,其理论渊源、历史脉络和实践基础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机理。”[8]思政课教师只有在正确理解这一形成机理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透过史料学习到这一伟大精神的内涵,并将其与课程相结合,突出育人导向,不断提升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一般而言,在高校的常规课程和课堂教育教学中,专业课程和课堂的教育教学的比例远远超出思政课程和课堂所占比例。因此,在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专业课教师应在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课的特点,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课程特色,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开展工作。
(二)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实践教育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義教育要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现实环境的一部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更好地实现引领作用。高校可以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通过主题公园、雕塑等具象化事物将这一伟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具体化、形象化、实物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红色文化本身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培养大学生爱国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该重视红色实践教育对激活学生内心爱国情感的重要性,通过实地参观强化他们的爱国意识,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厚重历史,挖掘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例如,可通过组织走访红色遗址、革命先辈故居等实践教学,用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场景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引导大学生在近距离观察、分析、体验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听党话、跟党走,与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使命意识,深层次地思考现阶段爱国的具体指向,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
(三)创新宣传模式,营造育人氛围
随着融媒体发展,数字化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交互扩展到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9]。在融媒体时代,传播手段更多元,传播方式更多样,传播渠道更广泛,这为高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性表达和多元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因此,高校可以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融媒体传播相结合,运用动图、文字、视频等方式进行宣传话语的创新,增强伟大建党精神传播的氛围感,构建伟大建党精神叙事方式的创新,建立立体化的传播模式,加强生活叙事、历史叙事等叙事方式的融合,用时代化的叙事方式向大学生阐述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实质,引领大学生高举思想引领之“旗”、坚定立党宗旨之“行”、淬炼精神品质之“纯”、锻造政治品格之“忠”[7],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21-07-02(2).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8).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J].求是,2012(23).
[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2021-03-02(1).
[6]刘佳.强化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红旗文稿,2019(23).
[7]周敬青.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维度实践向度价值尺度[N].文汇报,2022-07-04(6).
[8]蔡志强,袁美秀.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形成机理与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1(8).
[9]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19日)[N].人民日报,2016-04-26(2).
责任编辑: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