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2016-11-02冯昊
冯昊
摘 要:《红楼梦》中的女性外貌美描写多用“隐含比较”修辞手法。本文一方面分析具体使用实例,另一方面将这种修辞手法与已有的“对比”、“类比”、“衬托”、“烘托”四种使用形式和效果作用相似的修辞格进行区别分析。揭示出“隐含比较”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方式。其具体表现形式是借写生活阅历丰富、已见过众多非同寻常美女的人见到被描写主体后的行为表现,隐含地将主体与其阅历中的其她美女相比较,突出强调主体同样美得非同寻常或美得更胜一筹。它在语言形式上,平淡而含蓄;在表达功能上,起到突出强调作用;在语言风格上,符合中华民族对神韵、意境、含蓄、婉转、写意审美境界的追求。
关键词:修辞手法;《红楼梦》;女性;外貌美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3
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的语言质朴自然,情致幽远;含蓄隽永,饶有韵味。研究这部文学作品能揭示丰富的汉语语言艺术。语言学视角下对其中女性外貌美描写的研究目前重在所选用的词语上。本文从描绘女性外貌美的言辞入手,着重解析其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1.定义及具体表现形式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善用一种由“侧面描写”衍生出的修辞手法,表现被描绘女性的外貌极美。与汉乐府诗歌《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等普通的侧面描写不同,曹雪芹较少借助寻常人见到美女后的表现反映女子貌美,而多借写生活阅历丰富、已见过众多非同寻常美女的人见到被描写主体后的行为表现,隐含地将主体与其阅历中的其她美女相比较,突出强调主体的美貌更胜一筹或同样美得非同寻常。这即是本文将做详细介绍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这一手法的具体用例有全书第三回借写王熙凤见到林黛玉时所说的话表现林黛玉美若天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1]先用一个“真”字突出林黛玉的美貌出乎王熙凤的意料。冷子兴在第二回对王熙凤外貌的描写说明她本身即貌美异常、气质华贵。有着无比美貌并与即将成为皇贵妃的贾元春等众美女朝夕相处的王熙凤,此时却感慨从没见过像林黛玉这么美的人。非常隐蔽地将林黛玉的美貌与以她为代表的贾府众美女进行了比较,有力地突出林黛玉的外貌极美。言辞形式平淡浅近,语言内容发人揣摩,给人以弦外之音的婉曲感。如果王熙凤此时对林黛玉的美貌进行细致刻画,在不同读者具有不同审美观的作用下,恐怕难以造就林黛玉宛若天仙的形象;同时,对女子进行刻意的细部面貌描绘显得直白而不含蓄,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因此,这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的运用既让读者通过联想感受到林黛玉极美的样子又体现了汉民族追求神韵、含蓄、意境的审美观念。在丰富表现力的同时又使语言显得贴切而自然。
第四回“不想偏遇见那拐子重卖英莲,见他生得不俗,立意买了”[2]这句话中,曹雪芹运用隐含比较修辞手法由薛蟠的态度表现英莲具有脱俗的外貌美。薛蟠是个老大无成、性情奢侈、爱寻花问柳的世宦公子。暂不论他见过的众多著名妓女,只身边就有薛宝钗这个肌骨晶莹、举止娴雅的妹妹。有着丰富“美女阅历”的他却一看到英莲就发出“相貌不俗”的感慨,并决意要买她来陪在自己身边。这隐含地将英莲与他从前见过的各色美女相比较,突出英莲具有超过一般女子的独特美貌。“隐含比较”以强大的表现力使读者切身感到英莲脱俗的外貌美;同时“比较”是借助读者的联想实现的,非常隐蔽,使语言表达具有含蓄美,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
第十九回也有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一面见众人不在房中,乃笑问袭人道:‘今儿那个穿红的是你什么人?袭人道:‘那是我两姨妹子。宝玉听了,赞叹两声。袭人道:‘叹什么?我知道你心里的缘故,想是说他那里配红的。宝玉笑道:‘不是,不是。那样的不配穿红的,谁还敢穿。我因为见他实在好得很,怎么也得他在咱们家就好了”[3]贾宝玉嫌宁国府里唱戏杂乱,趁机和茗烟一起来到袭人家。他在这看到了袭人的两姨妹子,并感觉她“实在好得很”。贾宝玉是世族贵胄,日常围绕在他身边的美女就有袭人、晴雯、贾探春、林黛玉、薛宝钗等。生活在美女圈中的他看到袭人的两姨妹子后,却发自内心为她的美貌而赞叹。由写贾宝玉的赞叹之情,隐含地将袭人的两姨妹子与他所见过的薛宝钗、林黛玉、贾探春、王熙凤等绝世美女相比较,突出表现袭人的两姨妹子也是一位极度貌美的女子。
综合来看,《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是借写生活阅历丰富、已见过众多非同寻常美女的人见到眼前女性后的行为表现,隐含地将眼前人与其阅历中的其她美女相比较,突出强调眼前女子的美貌更胜一筹或相貌极美。在语言形式上,言辞平淡而含蓄;在表达功能上,起到强调突出作用;在语言风格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神韵、意境、含蓄、婉转、写意审美境界的追求。
2.“隐含比较”与其它修辞格的区别
在使用形式和效果作用等方面,“隐含比较”与已有的“对比”、“类比”、“衬托”、“烘托”四种修辞格非常相似,在此做进一步区别分析。
2.1与对比修辞格相比
“隐含比较”无论在使用形式还是功能作用上都和对比修辞格有相似之处:从形式上看,“隐含比较”和“对比”都是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在功能作用上,两种修辞手法又都起到了突出强调作用。但它们绝不等同。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加以对照。借对立事物间鲜明突出的矛盾,揭示本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或提供强大的说服力。而“隐含比较”是将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作为对照物的一方往往已经处在很高的水准上,突出强调被表现主体同样水平很高或更胜一筹。两种修辞手法的对照物和被表现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同。
此外,对比手法具有很强的突出强调作用,常常被作者当作直抒胸臆的方式,同时对照物和被表现主体往往会在文章中直接显示出来。但“隐含比较”表现的内容虽然也有突出强调作用,但它所起到的强调在程度上比“对比”要弱。并且,“隐含比较”更多地被视为丰富描写手法的方式,没有被作者赋予很强的抒情功能。同时,隐含比较手法中的对照物往往不明显出现在文章中,需要读者自己进行联想。
“隐含比较”与“对比”两种修辞手法在对照物和被表现主体的关系、对照物的明显程度以及突出强调的程度上存在差异。
2.2与类比修辞格相比
类比修辞格是把两个及以上相同或具有相似点的事物并列展示在一起,使其互相参照,突出被表现主体具有的它们之间的共性特征。在使用类比修辞格的语句里,用来表现主体特征的比体会在行文里明显出现,而作为突出对象的主体并不一定出现。例如《红楼梦》第13回写道:“婶娘,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家赫赫扬扬,己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4]。秦可卿连用“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四个比体来比附没有直接在文中出现的主体——贾府走向末日的必然性。
隐含比较修辞手法虽然与类比修辞格在作用上有相似之处——借助比体(对照物)和主体的比较关系突出二者具有的共同特点。但“隐含比较”中的对照物(比体)往往是隐含的并不在行文中直接出现,被突出主体却是明显出现的。
因此,“隐含比较”和“类比”在对照物(比体)的明暗程度即使用形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2.3与衬托修辞格相比
在形式上,“隐含比较”和衬托修辞格中的“正衬”手法都是将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对照或比较;在功能上,它们也都能起到突出被表现对象鲜明特点的作用。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异。
衬托是用具有相似或相反特征的对照物作陪衬,突出被表现主体的鲜明特点。陪衬事物与主体都要在文章中明显地出现。但隐含比较修辞手法之所以明确说明“隐含”二字,主要原因是它在运用的过程中,对照物(陪衬事物)是不直接出现在文中的,而是通过读者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借助联想造就的。例如《红楼梦》第十五回中,王熙凤在水月庵见到智能儿时发出感慨:“见智能儿越发长高了,模样儿越发出息了。”[5]王熙凤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世族贵胄之家,仅就她现在常住的贾家来说,日常能见到的绝世美女就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同时联系前文的描述,王熙凤自身也是美得绝世惊艳、摄人心魄。有着这样生活经历和美艳姿容的王熙凤能感慨智能儿的外貌越来越漂亮,隐含地将智能儿的美貌与自己和贾府中的众美女进行了比较,突出表现智能儿具有并不逊于她们的外貌美。在原文的这句话中,作为对照物的王熙凤以及贾府众美女的美貌并没有直接出现。
此外,衬托修辞格中的主体和称体是有明显地位差别的:有主有从,从是为了主,主依赖从的陪衬,主体的同类特征比衬体更突出。但隐含比较修辞手法中的对照物和被表现主体没有明显的主从地位差别。从上面王熙凤对智能儿美貌的夸奖来看,作为“从”的对照物(包括王熙凤在内的贾府众美女的美貌)是为了表现主体(智能儿)具有处于同等或更高水平美貌的;但没有借助描写对照物突出智能儿的美貌更胜一筹的绝对证据;智能儿的貌美即使不借助对照物也可以通过王熙凤夸她“出息了”的言辞直接表现。
“隐含比较”与“衬托”两种修辞手法在对照物(陪衬物)与被表现主体在文中的明显程度和地位关系上存在差异。
2.4与烘托修辞格的区别
“烘托是从侧面着重描写,用所描写的内容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即被陪衬事物更鲜明突出。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之间不存在相类似或相反、相异的关系,陪衬事物是明显的,而所要表现的事物则是隐晦的,必须根据文章的主旨或具体的情节来理解。”[6]
与烘托修辞格不同的是,隐含比较修辞手法中的对照物(陪衬事物)与主体(被陪衬事物)之间一定存在相似关系。另外对照物(陪衬事物)是隐晦的,主体(被陪衬事物)是明显的。
“隐含比较”与“烘托”两种修辞手法虽然都能鲜明突出被表现对象的特征,但在对照物(陪衬物)与被表现主体(被陪衬事物)在文中的相互关系和明显程度上存在差异。
3.结语
曹雪芹在描绘《红楼梦》中女子的美貌时善用“隐含比较”修辞手法——借写生活阅历丰富、已见过众多非同寻常美女的人见到眼前女性后的行为表现,隐含地将眼前人与其生活经历中已经见过的其她美女相比较,突出强调眼前女子同样美得非同寻常或美得更胜一筹。这种修辞手法不同于已有的“对比”、“类比”、“衬托”、“烘托”修辞格;在语言形式上,言辞平淡而含蓄;在表达功能上,起到突出强调作用;在语言风格上,显示出含蓄、婉转、写意的特色。
注释:
[1]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28.
[2]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45.
[3]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197-198.
[4]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131.
[5]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152.
[6]潘秀丽. 怎样区分“ 衬托” 与“ 烘托”[J].新课程, 2010 (12).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唐钺.修辞格[M].商务印书馆, 1923.
[4]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M].商务印书馆,1991.
[5]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王德春.大学修辞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7]刘焕辉.修辞学纲要[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
[8]黎运汉,盛永生.汉语修辞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9]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0]王希杰.修辞学导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
[11]黄建霖,唐松波.汉语修辞格大辞典[J].1990.
[12]陈原.社会语言学[M].学林出版社,1983.
[13]席超.浅论《 日月河》中对比修辞的运用及意义[J].名作欣赏:中旬,2015(4):54-56.
[14]潘秀丽.怎样区分“衬托”与“烘托”[J].新课程,2010(12).
[15]雷淑娟.《孟子》类比[D].黑龙江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