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附属医院课程思政工作研究

2022-05-30解伟郝珉巩存涛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课程思政

解伟 郝珉 巩存涛

摘要: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在师资队伍全面性、诊疗工作直观性、教学环境现实性方面具有差异化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文章以附属三级甲等医院为视角,从医院、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分析,附属医院存在重临床轻带教、教师缺少成就感、缺乏协同育人机制;教与学衔接不匹配、教学方式滞后、过度追求形式创新;学生存在功利思想、外部不良影响抵消教学效果等具体问题,并针对性提出要增强课程思政话语自信、形成全员育人协同机制、提高思政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方法、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等改进措施,希望填补附属医院课程思政工作研究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医学院校;附属医院;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济宁医学院2021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附属医院课程思政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枣庄市立医院为例”(SZ2021020)。

作者简介:解伟,济宁医学院附属枣庄市立医院党委书记、副研究馆员;郝珉,济宁医学院附属枣庄市立医院副主任医师;巩存涛,济宁医学院附属枣庄市立医院中级经济师。(山东枣庄2771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9-0142-0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1]82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近年来,全国高校按照党和国家要求,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但由于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时间较短,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实施效果尚未完全达到预期。

医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决定了附属医院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思政教育应当与医学院校实现一体化。但国内对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不多,以附属医院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就更少。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医学院校”和“课程思政”为主题检索出来的研究文献基本发表于2018年以后,以“附属医院”和“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检索,研究文献几乎为空白。

一、附属医院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

附属医院肩负着培养合格医务人员的使命,且兼具医院、学校的双重属性,既是教学基地,也是医疗平台,与一般医学院校又存在着更紧密的隶属关系,是医学生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医学生在附属医院中完成从课堂到临床、从校园到社会的重大角色转变。附属医院既承担着帮助医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职责,又承担了引导医学生在正式步入社会前,帮助其形成正确“三观”的特殊育人职责,既与医学院校思政教育整体设计一脉相承,又具有“医院”不同于“院校”的差异化优势。

(一)师资队伍更具全面性

医学院校思政教育主要围绕思政课展开,以思政课程和显性教育为主要抓手,而附属医院思政教育主要通过思政内容融入临床专业带教展开,以课程思政和隐性教育为主。带教者多是拥有临床、教学资质和职称的“双师型”人才,兼具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充足的临床案例和实证资源,深厚的医学人文素养[3]。师资队伍素质的全面性,有利于其在教学活动中更新教学手段、运用各类要素,在向医学生传授医学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阐述医者精神,从而实现价值引导。

(二)诊疗工作更具直观性

在附属医院中,“润物无声的”医疗环境有助于医学生完成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的融合。医学生不仅要面对授课老师和“冰冷”的标本,更需要整合并补充理论知识。通过对真实病例观察症状体征、分析病因病理、对症下药施术等,亲身感受离合的悲欢与生命的意义。临床学习带给医学生课堂所不具备的体验和感官、心理冲击,便于带教者将思政教育的价值观、方法论投射到具体诊疗操作和医患沟通中[3]。

(三)教学环境更具现实性

医学生走出了校园“象牙塔”,以“准医生”身份融入医护-患者-家属-社会构成的关系网络,既有可能亲身参与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紧张充实的临床工作,也难避免受到一些行业及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扰,包括可能经历的医患纠纷甚至“医闹”事件。现实环境给予医学生的不全是正向、积极的诱导,也会有不少负面、消极的刺激信号。善于借力的带教者会运用这些真实事件因势利导,激发医学生对待患者、对待人生的坦荡心态,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二、附属医院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研究表示: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赋予思政教育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丰富专业课自身内涵,挖掘其育人价值[4]。张凯等研究成果显示:高校思政教育仍以思政课为主要阵地,与其他专业课程并没有实现紧密结合,如何进行有效改革少有文献涉及。而思政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度理想化、形式化、教条化,以及缺乏趣味性和现实关联性等不足[5]。刘珊珊等调查结果显示:453名本科学生中有近一半学生对思政课态度消极,对教学工作评价不高[6]。李凤在对高校师生访谈、观察研究中发现:思政教师易形成教学套路,授课缺乏感召力。受调查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单调乏味、枯燥难懂的分别有33.09%和27.34%[7]。王玉荣在对1612份简单随机抽样问卷有效样本分析显示:17.24%的学生不想听课或随意性很强,68.86%的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性听课;47.83%的学生课后不与教师交流,只有7.69%的学生经常交流;在学生中认为思政课对现实帮助比较小或非常小、一般或说不清、有帮助的分别占23.69%、46.9%、29.41%[8]。

(一)醫院存在重临床轻人文的现象

1.重临床轻带教。当前各类医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临床轻人文的惯性思维,体现在教学领域就是重临床轻思政,对课程思政教学有原则要求但没有具体标准,有带教师资但未经思政专业培训,有备课制度但没有进行集中组织或内容审定。部分教师觉得不论什么身份、国籍和种族,医生都要履行救死扶伤的职业责任,误认为医学是不涉及政治的专业教育[9],履行以临床课程为载体的立德树人职责,忽视了课程思政并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授课内容和比重取决于教师个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但在医学生的实习阶段,教学医院几乎没有专门的思政课程安排,同时分散于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也缺少归纳整合,呈现出碎片化、浅表化现象,难以真正帮助医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2.带教人获得感、成就感不明显。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员工自己是否感受到组织公平合理的待遇,往往不在于他本人所得报酬的绝对值,而在于他与别人比较的相对值[10]。附属医院对课程思政的资源投入缺少硬性标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效融合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手段较为匮乏[11],加之课程思政较临床专业在课题申请、论文发表等方面产出成果的机会少。教学业绩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薪资报酬亦呈弱相关,教学效果不能像临床专业那样对医学生毕业、就业产生直接影响。付出与收获不对等、成就感不明显,对现行绩效考核医务人员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倦怠感。

3.缺乏专业协同育人机制。据了解,师生在课余时间几乎很少进行思政方面的内容交流。思政育人不能仅局限于带教师资,数量众多的非带教医务人员、行政后勤人员、往届校友包括保洁保安等第三方人员共同为医学生构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第二课堂”。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医院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质量的直接体现,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从不同层面间接影响课程思政效果。附属医院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更应当成为思政生力军,运用丰富的党建资源为课程思政提供支撑,但目前多数医院党建和教学分属不同部门,党建和思政工作主要面向本院职工,较少涉及医学生。

(二)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不强

1.教与学衔接方面的不匹配。在很长时间内,附属医院均以临床带教为主,授课教师由医务人员兼任,部分教师认为道德素质、价值观培养是思政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12]。然而课程思政推行时间较短,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校相比,缺少专业师资,也没有专门的教材、课程设计和思政培训。思政教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严肃性,有的教师担心出现口误怕追责,干脆绕开问题、避开热点,甚至为求保险采取将大学教材内容直接植入的做法。思政课教材编写定稿后具有相对连续性和稳定性,在科技迅速发展和信息爆炸时代,部分教材内容与时代发展不符甚至脱节[13]。课程思政是教学改革产物,有些教师对此研究不多,生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陈旧的教学内容,导致医院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差。有些教师则采取念诵文件、社论的做法,看似与时俱进,但考虑文件、社论“侧重于宏大叙事而忽略日常生活,注重遣词造句而忽视实例,偏向概念阐述而缺乏实践指引”等行文特点[8]。如果教师本人不求甚解或是不能结合实际加以阐释,就会出现讲者与受众者缺乏共鸣的情况。医学生的青春期与应试教育高度重合,长期沉浸于书山题海的高强度学习中,对“填鸭式”灌输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2.教学方式滞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有能力不依靠课堂教学即时获得感兴趣的海量信息,教师的存在感、权威性严重削弱,逆反心理强或表现欲望强的学生会对授课内容包括教师本人发起话语权挑战。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14]。有些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储备不足,对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理想信念等元素发掘不够;有些教师对思政内容安排不合理,把课程割裂为界限分明的专业和思政两个部分,没有找到共性,达不到融合共生效果,或是将思政内容随意填充,看似豐富实则无序,徒具形式而缺少内涵;有些教师虽然使用PPT等手段,但没有考虑医学生兴趣和接受能力,自顾选用的素材缺乏针对性,沦为技术元素包装下的“黑板粉笔”法。医学生擅长理工学科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质疑精神和辩论能力,乐于自主思考得出结论。然而,带教的医务人员日常工作重压力大,除专业资料和少量文娱新闻,少有时间专门研究时政大事,如果不能与学生形成共同语言、填平代沟,师生地位逆转、课堂气氛沉闷、被学生无视的挫败感就会冷却教学热情,教师疲于应付备课讲课,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3.形式创新过犹不及。有的教师过度追求互动,未经充分审视与筛选,大量堆砌相关性不强的素材,感官冲击效果明显但缺少内在联系和分析说理,提供的仍是碎片化、“快餐化”信息;有的只选取正面素材而忽略、回避负面素材。学生听到的理论与日常感知体验存在脱节,反而会失去信任感。有的教师一味迎合学生偏好,热衷“流量”素材,采取“网红”式教学,追求“抬头”“叫好”,体验环节设置过多,流行性、娱乐性元素过滥,虽然能保持较高的课堂情绪,但互动秩序容易失控,且挤占有限的授课时间,违反思政教学规律。

(三)学生存在一定功利思想

1.应试教育对学生的牵引作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会区别对待所学课程,对毕业后就业的“有用”学科力求高分,对看似“无用”的学科则成绩及格即可。毕晓艳等对14所临床医学八年制院校师生问卷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应用型课程比思政课程更重要,很多学生认为医学英语最重要,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别排在重要性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位[15]。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高、学制长、课业繁重、竞争压力大,医学生大多在文理分科后专注理科课程学习,文史类内容渐渐生疏,一般采取临考前死记硬背的做法并以考试及格为目标。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终于脱离了长达十几年的课堂学习,又面临着考研、就业前景不确定等压力,认为课程思政为非必修、非考试科目,学习目标相对抽象,学习效果不易快速显现,常流于形式地应付考试,无法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比如,部分医学生出于考试需要而背诵抗疫精神的文字表述,但不清楚由来和内涵,没有理解抗疫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间深层的关联,甚至有少数医学生出现考试答题与现实言行不一致的情况。

2.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对医学生的人生塑造其实需要学校(包括附属医院)、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16]市场经济在丰富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使一些腐朽落后思想趁机泛起。各种思潮错综复杂,唯利是图的功利思想、一夜暴富的投机心理、追捧权贵的丑恶现象、所谓“公知”的恶意带偏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地出现,对青年人感性化、情绪化、尚不成熟的价值取向形成腐蚀。另外,受当下网络自媒体的冲击,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势必会造成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思政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学校重教书轻育人、家庭重供养轻立德、媒体重利益轻公益,一些哗众取宠的媒体向青年人传导消极思想、夸大社会阴暗面,使其产生迷茫、不满和抵触心理。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拥有数据权力,形成大量微权力行为体,对传统的等级权力体系形成了毁灭性冲击。”[17]76实习学生处于生理成熟、心理叛逆的青春期末段,渴望着独立、平等,但又缺乏真正深刻的人生经验,在互联网文化“去中心化”“解构权威”的诱惑下,安逸于消费主义的快感,认同于虚无主义的消极,玩世不恭的“新犬儒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在大学生群体拥有一定市场[18],容易成为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及非意识形态渗透的对象。以上这些因素增加了思政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也充分彰显着在大学生群体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重大现实意义。

三、附属医院开展“课程思政”问题现状的改进措施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附属医院作为医学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必须把思政教育放在授课带教的首要位置,旗帜鲜明讲政治,合力推进附属医院的思政工作,使红色文化、主流价值观、党的精神谱系融入专业教学,在医学生群体中薪火相传、青蓝相继。

(一)增强课程思政话语自信

1.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临床带教应当根据医学院校要求并结合附属医院实际,制定课程思政授课大纲,明确必讲知识点,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四史”等,合理安排分工授课,避免带教者自行决定授课内容出现知识点遗漏或空缺。必讲内容应当以嵌入方式渗透进入专业教学过程,避免隐性知识显性化、生硬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同步获取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

2.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结合。课程思政是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而非硬性灌输,思政课程则是旗帜鲜明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者各有优势、相辅相成。附属医院应当在每学期设置一定数量的思政课程,结合时政素材,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点内容进行专题强化,弥补学生离开学校后思政学习不系统、不及时的短板。

3.坚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定期对教师完成大纲规定内容授课情况进行调度、考核、提醒,在保质保量完成必讲内容的前提下,赋予带教人充分的自主权和创作权,允许根据医学生需求和期待,融合临床专业、时政素材、热点事件,灵活地开展各项课程思政。

4.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利用医院的党建活动阵地、文化建设阵地等资源,吸收医学生参加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和医院文化等活动,形成“言传+身教+氛围”的综合教学模式。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达到心理共鸣和精神满足,增强获得感和课程黏性。

(二)形成全员育人协同机制

1.基层党建和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基层党建和思政工作是你中有我、相互促进的关系。医院党委要切实履行责任,理直气壮地把思政育人抓在手里、扛在肩上,整体筹划、部署、推進、考核职工与学生的思政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学部门牵头、职能科室配合、全员全程参与办好讲好用好课程思政的格局,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将“大思政”下沉到临床诊疗、科学研究、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社团建设、学生管理等各个领域,让课程思政贯穿于专业技能培养的全过程[19]。

2.教学主管部门积极应对问题。不同学校、年级、专业甚至相同班级的学生,道德、觉悟水平亦存有客观的差异,需要带教科室及各专业带教人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表现情况。教学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带教科室交流、说课、评课,通过思维碰撞完善教学设计,发掘学生群体需求、发现苗头性问题并加以应对。

3.医院党政班子成员要带头走近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医学院校应定期组织各附属医院开展不同层次的课程思政经验交流、精品课竞赛、示范课观摩、教学能手选拔,合理地吸纳来自一线的教学、研究成果并用于课程思政案例、教案及教材的持续优化工作中。

(三)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1.更新教学理念。课程思政要形成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师与生的高效沟通,变单向灌输为把握方向、启发思考、控制节奏,教师不必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翻转课堂、小组辩论、探寻研讨等创新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和工具,帮助学生主动分析理解、讨论思考得出正确结论。教师要勇于面对新模式下师生地位的平等,乐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善于顺应学生对优化知识结构和教学风格的需求和期待,敢于接受学生提问和挑战,通过双向互动赢得认同,激发教学共同提高的内在动力。

2.优化教师队伍。医院有计划地引进一定数量的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等专业优秀毕业生担任专职思政课教师,同时为兼职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提供辅助,带动重要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结合研究,提炼出可推广的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提高思政教学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培训体系,支持课程思政教师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继续教育、进修深造和实践锻炼,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胜任能力。实行临床名家和思政名师“双培养”,把好政治、师德、业务“三关”,鼓励优秀临床骨干主动承担思政带教工作,培养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学术带头人。

3.定期组织教师展开思政学习教育。开展理论、政策、时事学习研讨,提高教师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使师资队伍具备品行高尚、知识渊博、爱岗敬业、求真务实、观察敏锐、表达流畅、待人亲和等基本素质。掌握必要的教学技巧,注意教学资源的积累,能够把中央要求、党委部署、学生需求结合起来,开发并运用近距离素材、对高度关注的事件展开思政教育,通过解决学生关切的问题让学生相信思政理论的现实可行性。

(四)丰富教学方法“工具箱”

1.调研。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对来自不同学校、年级医学生的思政基础、需求进行摸底,分析共性和个性问题。王玉荣等调查发现:低年级学生以学习和人际关系需求为主,高年级学生则更关注专业前景和就业[8]。附属医院应当重视这些客观差异,并在课程思政中加以应对,有意识地增加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内容,为学生步入职场、成为医者仁心的医务工作者打下基础,并让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终身受益。

2.案例。医院教学管理部门要紧扣时代脉搏,围绕现实问题和医学生思想状况,精选出与课程目标一致的素材并制作成教学案例。在制作教学案例过程中,可以对原始素材进行必要加工以增强典型性。案例可以是商业贿赂、暴力伤医等行业热点事件,也可以是医学生所在医院所受理的投诉事件等。这些案例曾真实发生在业内或身边,涉及医德医风、依法执业、医学伦理、沟通技巧等诸多维度,便于组织开展头脑风暴,有利于医患互换角度思考,更生动、直观地将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等理论具体化、实践化,帮助医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医学模式和诊疗环境的复杂性。同时,建议医学院校应当建立相应的案例库,收集并组织典型案例在院校之间交流和共享。

3.事例。事例法不用构建复杂、完整的案例模型,只需根据授课内容灵活选用通俗、可信、新颖的事实来佐证观点。例如,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时,由各界群众自发悼念袁隆平院士的新闻,延伸介绍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只为谋稻粮一生。稻米是人人离不开的主食,容易激发出情感共鸣。事例选取要坚持政治标准和科学标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主流舆论、权威媒体保持一致,不能唯“热度”“流量”,不能出现争议甚至导向性错误。同时,授课内容应兼顾正面素材的导向作用和负面素材的警示作用。

4.体验。附属医院身处临床一线,又是医学生步入职场和社会的前站。要善于整合丰富的临床资源,并运用于课程思政。例如,在讲授职业精神时,让学生代表用整堂课时间现场亲身感受医务人员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在密不透风的工作环境下挥汗如雨、目镜起雾还要坚持工作的艰辛工作状态,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同时,医院还要邀请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党员代表与医学生们面对面地重温那些鲜活而感人的事迹。通过身边的榜样现场互动,让思政教学更加具有可信度和亲和力,更好地帮助医学生将伟大抗疫精神、卫生健康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多媒体导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多媒体包括运用图文、音效、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刺激感官、丰富呈现效果,还包括运用医院微信公众号、抖音、网站、内刊等多种媒体渠道形成立体攻势。例如,枣庄市立医院及时制作、发布贴近医学生的抖音短视频,组织医学生收看医院开设的“党史上的今天”“身边的楷模”等媒体栏目。邀请医学生参加短视频制作等工作,视频剧本取材于身边故事,或独立成篇或形成系列记录片,将主旋律、正能量由植入式宣讲变代入式叙事,动情不煽情,说理不说教,从而更具有可看性和渗透性。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话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在调研时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意识形态”概念抽象、距离遥远、内容“高大上”,因而学习兴趣不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山东人说山东事为点,从国产航空母舰“山东号”抛出话题。通过剖析和对比让学生主动思考小家与大家、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冷静看待西方一些错误思潮的虚伪和险恶,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

(五)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

1.课程思政是思想能力课。鉴于课堂授课时间、容量有限,形式更多样、载体更丰富的“第二课堂”可以对其进行补位。例如,枣庄市立医院组织医学生参加职工社区义诊、入村巡诊、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访谈离休干部、军转干部、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先模人物;独立组队或与实习科室参加唱红歌、情景剧、微视频、运动会、文化节、演讲比赛等文化活动;邀请学生党员或骨干列席医院“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建活动;参观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八路军115师抗日纪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突出地方特色和医院特色,帮助医学生学以致用、心怀敬畏,感悟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2.言传身教道德引领。身教重于言传,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道德水准、价值取向、言行举止会被医学生观察并模仿。医院要教育和引导全体职工坚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保持头脑清醒、立场鲜明、言行坚定,在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方面,要严于律己、守住底线,不做与医务人员职责不符的事情,以自身为表率,引领医学生强化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朱普庆.新时代附属医院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与思考[J].当代医学,2021,27(28).

[4]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

[5]张凯,段妩迪,辛海燕.课程思政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2021,20(4).

[6]刘珊珊.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信息化模式应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7]李凤.给课程树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

[8]王玉荣.以大学生获得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向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9.

[9]吴巧玲,张锦英.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思政的问题、内容与路径探讨[J].衛生职业教育,2021,39(14).

[10]孙伟,黄培伦.公平理论研究评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4,24(4).

[11]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7).

[12]蒋永新,董坚,孙雯,等.“三全育人”背景下医学生实践教学阶段思政教育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5).

[13]孟祥光.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强化时政素材运用的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17.

[1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15]毕晓艳,李亚平,肖水源,等.八年制医学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5).

[1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EB/OL].(2011-10-19)[2021-12-13]. http://news.cntv.cn/china/20111019/106400.shtml.

[17]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张耀天,张辉.大学思政教学的娱乐批判与价值寻觅——智慧课堂技术异化的另一种解读[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35(4).

[19]黄继章,黄慧.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政工作的协同与创新[J].高教学刊,2021(8).

责任编辑:聂慧丽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