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党建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05-30甘蓉军赵劲松杨莎郭金海陈杰军
甘蓉军 赵劲松 杨莎 郭金海 陈杰军
摘要: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学任务的必然要求。文章结合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紧扣高校党建育人模式与乡村振兴发展,以“两强化三融合”为机制,以“一体两翼三田”为构想,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打造“党建+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的“三维党建”新模式,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发挥好高校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指引作用。
关键词:双高建设;三维党建;立德树人;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2020年度立项课题“高职涉农专业学生“一懂两爱”的使命与责任教育——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特色文化育人实践”(2020XGJPF3010);襄阳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党建与思想政治课题重点项目“党建共建校企村共同体的育人实践”(XYZY? DJ202101)。
作者简介:甘蓉军,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赵劲松,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杨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主任,讲师;郭金海,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教师;陈杰军,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副院长。(湖北襄阳441000)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9-0149-04
教育部关于《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教党〔2018〕25号)提出,在全国高校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聚焦于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高校党建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提出,加强党对高校的政治和价值引领,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因此,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党建引领立德树人工作,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新使命。
一、“党建+乡村振兴+产教融合”三维党建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作为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在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发挥好高校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构建了具有三农特色的“党建+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的“三维党建”育人体系。
(一)“两强化三融合”党建工作机制,形成“固本铸魂、三全育人”的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
院系党组织在高校党组织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落实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节点[2],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党总支把党的领导具体落实到了院系治理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中,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质量攻坚为动力,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推动事业发展为落脚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新时代“三农”人才。
1.强化思想统领,提升了基层组织育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施“三同”工程,强化党总支的思想统领。完善党总支会议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规范畜牧职教集团理事会、农学学会、学生“双代会”的决策运行,严格党总支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落实周行政例会、班主任例会、专业研究室例会、月质量分析会、学期“三期”(期初、期中、期末)督导制度,大力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每年同部署、每月同拉练、每周同检查,强化党总支在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规范”工程,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坚持以标杆院部示范建设为引领,对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进行总体规划,党支部100%达到班子队伍建设标准化、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党内组织生活标准化、工作载体建设标准化、活动场所建设标准化。培育特色项目和带头人,以“三名三秀”、产业教授、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为主导,各支部树立党员先锋示范岗,党员示范岗引领“一支部一品牌”活动。
2.坚持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与专业建设融合、与行业企业融合,同频共振丰富党建育人资源。把支部建在专业研究室,将现代农牧业专业群建设纳入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推动支部“两学一做”与专业建设发展紧密结合,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支部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行“党员教师三级认领制”,总支委员认领一级建设项目,支部委员认领二级建设项目,党员教师认领三级建设项目;实行“总支委员项目服务制”,每个项目均设定时间表和路线图,由总支成员分别对所有项目进行统筹协调,跟踪服务;以正大农牧食品学院为依托,通过丰富和完善“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协同发展机制,搭建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技术推广4个平台,实施了优质人才培养工程、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教材教法改革工程、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工程、创新创业培育工程5项工程,打造了独具襄阳特色的“正大襄阳育人模式”,将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农业产业链、农技创新链、农业人才链,传承农業新文化,完善涉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塑造农牧文化特质,党员教师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越来越强。
(二)“一体两翼三田”实践育人模式,形成了“协同育人、服务三农”的党建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襄阳市乡村振兴学院、正大农牧食品学院的作用,构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党总支、正大产业链党委、花园村(湖北省扶贫工作队驻点村)党支部等党建工作联盟,加强“校、村、企”合作,共建设施完善、功能先进、示范带头的党员、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依托“校、村、企”实践育人共同体,开展支部共建、党员交流、志愿服务、技术协同、平台共建、实习就业等活动,打造了立足三农的“体验田、实创田、推广田”,实践创新了以学历培养新生代农人为主体、高素质农民培育及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培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三田”的党建育人模式。
1.以“三农”文化为载体,建设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体验田”。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人才“一懂两爱”要求为主线,构建“党建引领,文化传承”的“党建+实践育人”模式,强化技术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文化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校企村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相结合的“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自强创新的“新农匠”精神,激励师生践行强农兴农使命[3]。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党总支服务农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创新创业实践课堂搬至乡村田园,一个党员(团队)结对一个专业学生团队、联合一批产业农户,探索“专家+农民+大学生”农业项目孵化机制,实施以“导师—项目—团队”为核心的“师导生创、师创生学、师生企协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打造“新农科”试验、创新、创业的示范地,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就业创业本领。
2.以“沃野星创”为着力点,建设师生科研扶贫的“试创田”。依托校村企党建共同体,创新“党建促产业发展,推乡村振兴”模式,以支部建设为载体,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企业党组织—村级党支部的有效联动产业帮扶机制[4]。对接正大产业链党委,利用其养殖资源优势帮扶种养合作社,“校企村”定期开展村集体产业协商发展“1+1+1”对话活动,全方位覆盖“三农”技术与政策咨询;依托国家级“沃野·星创空间”等各级科研平台,围绕村集体产业发展,一个项目团队对接一项村集体产业,实施“1+1”产业科技助力,完善“高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贯彻落实“双千双进工程”,组建科技特派员为核心的科技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农业实用技术,围绕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采用“农户点单、农企派单、党员接单、村支部评单”的服务模式,实施党员教师(团队)“1+1”助力活动,为农户提供科技服务。
3.以“农技小院”为抓手,共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推广田”。农学院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为平台,深化“农科教融合、育训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致富带头人、退伍复转军人、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针对性开展特色产业、经营管理等培训,为学员“科技智力充电”,为农村“精准设计致富模式”,提升当地农民素质,实践形成了“4523”农民教育培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为农业服务,为乡村振兴”的乡土人才,使其成为带领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生力军。
二、高校“党建+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的“三维党建”新模式的实施成效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作为地方涉农高职院校,紧扣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强化院系党组织育人的政治引领作用,明晰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致力于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结合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三农”服务职责和使命,聚力强组织、固根基,聚力兴产业、助发展。
(一)“三农”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根植农牧特色文化,将其融入楼宇、景观等校园文化标识系统和实训楼改造建设中,通过分层分主题设置展示橱窗、文化长廊、活动式园林景观、科技小站等元素,凝练了“修德技、兴农牧、济民生”系训,立项建设了国家级“沃野·星创空间”,设计建成了农耕文化体验中心、智慧农业创客中心、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心、耕读教育示范园(沃野耕读园)、“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园”等校内文化育人示范窗口和实训基地;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校、村、企”共同体——乡村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建立了随时、随地、人人示范的“3E”三农文化育人环境,让师生、处處感悟农耕理念、农村特质和农民精神;着力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特色文化的引领作用,项目化实施大学生素质素养教育,通过“一懂两爱”使命与责任教育、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耕读劳动教育、社团“三下乡”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五条主线,打造“勤耕·尚读·励行”“进农村·访农户·下农田”“情系三农青春筑梦”“逐梦乡土助力三农”“金穗丰收节”“农趣运动会”“两室文化节”“专业文化节”“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实践文化,激发师生爱农事农兴农的内在动力,促成师生的文化价值认同,培养了以全国三八红旗手顾娟、脱贫攻坚优秀典型“小娃子村支书”姜敏、湖北省十佳农民抗疫先锋候选人岳雄、《人民日报》报道的创业毕业生——刘雨薇等为代表等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农村人才。
(二)思政教育模式突出为农
以党建工作指引、思政工作铸魂、学生工作强基为基本遵循,构建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活动、活动思政“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重点打造“我和我的乡村”主题交流、“乡村襄景”摄影展、“襄土乡味”一村多特色农产品展示会等“农字头”和“乡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建成1个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学生管理人员主持市厅级以上思政课题3项,开发了《农牧文化》等四门文化教育通识课程,编写了《茶园劳动》《植物造景》等新时代劳动实践活页式教材四本,涌现了省级课程思政名师团队引领的“骨干教师+科技特派员”“双师教师+农业110专家”“教学名师+创业指导师”等师资典型,建成了《养猪技术》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门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四门,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业类赛项比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农匠精神培育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湖北现代畜牧业职业教育集团入围教育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
(三)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斐然
近年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创新创业专业团队结合优秀毕业生或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员自己的产业或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创新创业实战,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技能和理念应用到农业农村发展中。推动优秀毕业生带动农户种植羊肚菌,扶持一村多名大学生开展辣椒种苗培育与示范种植,指导推进一村多名大学生带领乡邻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实践等,双创项目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省级金奖5项、银奖3项。其中,“襄湘辣:种出红火的日子”项目通过“政产学研用”机制,建立“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培训+合作社基地示范+农户”与“沃野·星创空间(国家星创天地)孵化+企业+合作社基地示范+农户”的推广模式,打造了“三农”文化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品质管理体系、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多元销售体系等辣椒生产的五大保障体系,列入襄阳市科技局重点扶持计划,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一举夺得国家金奖,入选教育部“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
(四)服务区域农业贡献提升
目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已完成国家星火计划1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科技发展专项2项,湖北省平台建设项目1项,市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23项,每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15000人次。涌现出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建成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25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5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3家。培育出产业示范典型,“4523”农民职业培训创新模式入选2020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典型案例。
新时代,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农林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党建+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的“三维党建”新模式,能够让“课程思政”改革在全方位融入、全程融入、全员融入方面着力。对于培育农林院系大学生热爱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情感具有积极作用,鼓励农林高校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成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中坚力量,可以看成农林类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倪涵,陈群,于颖.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思政实践课程研究[J].农家参谋,2020(21).
[3]杨玉富,王冬冬.高等农业教育“一懂两爱”理念的实现[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4]张素杰.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探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2).
责任编辑:聂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