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网红”形成机理及其引导策略探究
2022-05-30董理黄海鹏孙淑彩
董理 黄海鹏 孙淑彩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便捷的网络环境催生出大量大学生“网红”,其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影响力日益加强。在此背景下,探析大学生“网红”的成因与影响、梳理其存在的问题与困境,进而因势利导,加强教育管理,打造正能量的大学生“网红”,让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与推动者,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红”;教育引导;正能量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网红群体形成机理及价值导向研究”(2021S2);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大学生网红群体的发展现状与培养路径研究”(JGJX2021D147)。
作者简介:董理,长春中医药大学讲师;黄海鹏,长春中医药大学讲师;孙淑彩(通讯作者),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吉林长春13011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9-0135-04
“网红”即网络红人的简称,因在网络平台发布了才艺表演或话题热度较高的视频,抑或通过直播等方式受到網民关注、追捧和喜爱,因而走红。“网红”大多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在网络上具有较大影响力。在各类短视频平台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红”模式越来越受到青年一代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跻身于各类短视频平台,试图将自己打造为某一领域的“网红”。“网红”热现象作为一种新形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大学生“网红”的形成原因
(一)信息技术的推动
2022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大学生高度依赖互联网,相关研究显示,“90后”平均上网时间约为每天4小时,互联网深刻改变着大学生,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兴起,使其主动甚至被动地参与互联网生活[1]。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与较低的进入门槛成为大学生“网红”现象形成的推动力量。
(二)社会互构的产物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主力军,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自主意识较强又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和社会的认可,希望通过自我展示获得认同感。来自学校、家庭、朋辈之间的压力无处释放时,自媒体这种网络平台就完美地承担了个体情感的释放与宣泄职能,借助自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舒适圈:一方面,大学生依靠网络分享生活、展示才华,将网络平台作为展示自我的“舞台”;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必须得到受众的反馈与大量的互动才能成为网络“红人”。所以,大学生、互联网、网络受众必须要相互构建才能形成大学生“网红”现象[2]。大学生通过台前角色的塑造获得他人的赞赏与关注,在获得内心极大满足的同时还能获得经济利益[3]。
(三)国家政策的支持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创新创业中展现才华、服务社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应该成为、也必须成为创业创新的主力军。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往往遭遇实战经验缺乏、项目运作模式不熟悉、创业资金不足、创业项目缺乏核心竞争力等众多困难,因此,实体经济并不是最好的创业方式,而成为“网红”则是创业的快速切入点,以非常低的成本就可以产生效益,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方式,所以大学生才会掀起成为“网红”的热潮[4][5]。大学校园内的创新创业比赛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更是催生了大量的大学生“网红”。例如,武汉市82所高校中,有67所出现了大学生“网红”实践创业,甚至还有一些高校以校企共建的形式来促进和推动大学生“网红”创新创业的发展[6]。
(四)流量变现的驱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认识,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寒窗苦读,不如抖音卖土”成为残酷的社会现实。大学生普遍追求独立,喜欢张扬个性,乐于展示自我,希望自己成为焦点,不甘成为他人的配角[7]。“网红”具有成名快、周期短的特征,满足了大学生快速成名的心理欲求。因此,名利诱惑成为青年大学生争做“网红”的驱动力。另外,“网红”还可以作为赚钱手段,成为“网红”后,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带货、代言商品,把网络形象品牌化、商业化,进而直接变现,获得商业利益。
二、大学生“网红”热的双重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弘扬正能量价值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自媒体平台相继出现,自媒体具有门槛低、操作简单的特点,其交互性和碎片化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信息传播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发声。目前网络上的“网红”群体,其中不乏传播正能量的大学生,我们可以看到,不论在B站还是抖音都有很多视频创作者是大学生,他们以自己的专业为切入点,对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发表看法,发出当代青年的声音,也为“粉丝”科普专业常识,有些大学生“网红”还以志愿者的身份为社会提供服务。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的形象和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通过短视频或直播的方式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无形中弘扬了正能量价值观。
2.为校园创业提供“土壤”。大学生“网红”在网络上的活跃表现也让身边的同学受到感染,营造了共同奋斗的氛围,形成了新的校园风尚。以“七颗猩猩”为账号名称的湖北大学新闻专业学生通过努力经营,吸引了百万“粉丝”关注,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此基础上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吸引了一些学长学姐加入。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工作内容与其专业高度吻合,拍摄短视频不但对其学业影响甚微,甚至还可以作为作业上交,响应了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号召。
3.为个人发展奠定基础。在自媒体账号的运营过程中,会面临许多困难,在同样的平台竞争,大家都在苦心孤诣地创作、绞尽脑汁地“吸粉”,要脱颖而出绝非易事。以“知乎”为例,对于同一个问题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回答,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会成为热点,选择问题的方法和回答问题的言论都至关重要,需要对受众进行分析,行文布局、语言文风乃至简单的插图分段都有很多讲究。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网红”通过学习锻炼了处理事务的能力,在未来可以从容面对起步时的困境、发展时的缓慢,忍耐挫折带来的痛苦,养成自我复盘的习惯,磨练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为个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消极影响
1.阻碍正能量价值观的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能够更为便利地依靠网络获取信息。但是,网络世界鱼龙混杂,对正能量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是青年大学生涉世未深,缺少社会经验,价值观尚未成型,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难以区分真假。大学生“网红”在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认识上,仅凭感觉行事,只能对事件产生一些片面的认识,又因为大学生“网红”在同龄人中擁有较强的影响力,其错误的价值观和片面的言论对正能量价值观的传播造成了阻碍。二是传播错误的功利主义价值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成功的定义有了不同的解读。大学生“网红”的快速致富难免向“粉丝”或身边同学传递错误的消费观及金钱至上的观念,误导大学生盲目跟风。不仅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加重了其家庭的经济负担[8]。三是个别大学生“网红”为了获得流量,吸引“粉丝”关注,作品呈现的内容毫无深度,过于娱乐化、低俗化、同质化。甚至不惜突破道德底线,通过另类行为吸引观众,其负面形象和言论在网络平台上随意传播,使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严重受损,也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9]。
2.传播了错误的职业观,扰乱了高校的正常秩序。一是由于青年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身边事物缺乏全面认识,部分大学生把身边的“网红”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对成为“网红”非常向往。他们认为这个职业无门槛要求,简单易学。尤其是尝到了当“网红”的“甜头”之后,一些大学生认为已经有了出路,学习不重要。这反映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不够清晰,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大学生“网红”要花时间去拍摄视频,与“粉丝”直播互动,无暇顾及学习,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大学生对学业乃至成长成才的正确认识。二是大学生“网红”的拍摄活动会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扰乱高校正常秩序。有些“网红”为了“吸粉”,不经他人允许,在直播或拍摄中暴露学校课堂及宿舍环境,泄露他人隐私,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三、大学生“网红”发展的引导策略
2018年艾瑞与微博联合发布的《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显示,“网红”趋于年轻化。其中大学生占63%,成为“网红”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10]。“网红”作为当下新型热门职业,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来说,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大学生的时间更加充足灵活,同时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高校要引导大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拍摄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做高质量、有特色的“网红”。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1]。为降低大学生“网红”因价值观不成熟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要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一是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元网络文化的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把身边的大学生“网红”事件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讨论“网红”现象的成因、影响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网红”现象等,在讨论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三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真读书、完成学业才是首要任务,只有踏实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底色,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8]。
(二)加强对大学生“网红”的监管力度
因为网络平台的门槛低,“网红”发布的作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这与政府部门对“网红”及网络平台的监管不力密切相关。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同年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明确了对于网络直播行业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在此背景下,为了净化高校的网络环境,高校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红”的监管力度。大学生“网红”多是依托校园网络在相关平台上发布视频、文字或图片等内容,高校可以安排专门的网络监管人员,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网红”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核,对错误言论进行整改或删除,以此保证高校网络平台风气的净化[12]。
(三)打造校园正能量“网红”群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13]205时代呼唤正能量的“网红”,大学生“网红”也应该“红”在正能量上。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网红”文化氛围。我们注意到,大学生“网红”中,也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专业基础扎实,关注国家大事,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积极传播正能量,是大学生的榜样。要引导其充分发挥这种榜样作用,号召其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及各类公益活动,塑造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大学生“网红”形象,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红”文化氛围。二是要因势利导,对大学生“网红”进行分类。高校应借助校园网络平台,树立正能量大学生“网红”为宣传形象大使,用“网红”事迹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负能量“网红”要加以惩戒,并坚决抵制其不良举止,使消极影响最小化。
(四)发掘和生产优质内容
大学生“网红”在网络平台上所发布的内容不应由市场决定。高校要坚决抵制一些大学生“网红”为获得经济利益不惜违背社会公德发布低俗化、过度娱乐化内容的行为,教育大学生自觉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引导大学生借助活泼生动的网络语言讲述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传播主流价值观,做正能量“网红”。
总之,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大部分网民喜爱的不仅是“网红”本人,更是其传播的内容。在大学生“网红”数量规模快速扩大的形势下,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享受创作乐趣、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和长久的生命力。同时,网络也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另一阵地,教育工作者要透过“网红”现象看清其本质,及时拓展育人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红”,规范其言行,推动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广学,周培京.关于网絡社会发展与青年教育成长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
[2]高杨帆,黎晓琳.社会互构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红”现象[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0,36(2).
[3]毋张明.大学生“网红热”现象下的青年思想动向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3).
[4]刘晓旭,夏利畅,刘雪韵.如何利用网红经济促进大学生创业[J].法制博览,2019(21).
[5]傅敏燕,乔巍.“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及建议[J].投资与创业,2021,32(2).
[6]唐雯娜,陈文萱,杨旭森,等.大学生网红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营销界,2021(25).
[7]胡德平.大学生“网红”现象分析与教育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4).
[8]詹巧霞.大学生“网红”的生成逻辑及教育引导[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0,30(2).
[9]夏青,郭文蓁,吕夏晴,等.大学生“网红”群体的生存状况与发展模式研究[J].传媒论坛,2020,3(21).
[10]丁浩然,杨菂.网红经济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商论,2019(2).
[11]韩洪伟.大学生网络直播行为分析与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9).
[12]秦小霞.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红”现象浅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4).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