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言实践中实现语言材料的有序积累

2022-05-30张悦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9期
关键词:语言实践

张悦

【关键词】积累与梳理,语言实践,语言材料,有序积累

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1]。个体语言经验的发展需要在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实现。语言实践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材料的丰富性。生活场景语言实践中的语言材料多处于未经加工的自然状态,难以实现语言材料的有序积累,学生语言经验的丰富和语感的强化也会相对缓慢。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从大量无序的语言材料中发现规律,梳理和整合就可能变成教师单向的教学行为和知识输出,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序积累是有效梳理、整合的基础,有助于学生从有序的语言材料中归纳规律,优化个人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也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学习内容类型丰富,讨论第三学段的教学设计,需要整体梳理三个学段目标要求的序列和语言材料可能呈现出的序列,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主线设计学习活动,以有序的积累促进自觉的梳理、整合和探究,实现学习行为的有序进阶。下面以部首学习为例,讨论第三学段的教学思路。

一、顺应认知规律,明确学段要求的序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可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顺次发展,具有不可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对于汉字教学尤为重要,识字内容、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的选择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2]。以学生语言实践为主线的学习活动设计要“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遵循识字与写字的认知规律,课程目标、任务群要求和学业质量评价的学段要求与之逐一对应,注重学段之间的衔接,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1. 课程目标对识字与写字学段要求的序

课程目标对识字与写字量按序递增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语文学习规律。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 个左右,其中800 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 个左右,其中1600 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 个左右,其中2500 个左右会写”。第一学段的识字量占小学识字量的一半,充分体现了识字与写字作为第一学段教学重点的基础作用,符合“先识字带动阅读,再阅读带动识字”的语文学习规律。

课程目标对识字与写字行为表现目标要求的顺序同样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能力进阶的梯度,为学习和评价指明方向: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要求“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三个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前后銜接,明确了行为表现的进阶目标,符合认知发展阶段性和顺序性的基本规律,也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式发展的一般规律。

2. 任务群学段对识字与写字要求的序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和识字与写字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学段要求的进阶顺序对应课程目标的相关要求,明确了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1)识字范围以学生自身为中心有序拓展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各学段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以学生的语言实践范围为主线,随识字与写字能力的提升有序拓展。第一学段要求认识有关“人的身体与行为、天地四方、自然万物”“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以个人为中心,以日常生活轨迹为半径,涵盖个人、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方面,关注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第二学段突出“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独立识字写字”,强调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识字范围由真实生活迁移到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体现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第三学段要求“主动通过多种方式独立识字”,不划定具体的识字范围,强调识字方式的多样性,要求学生将多种识字方式应用于语言实践活动,并尝试发现已有语言材料中的规律,由积累向梳理、整合进阶。

(2)识字方法以汉字结构为层级有序递进

笔画构成部件,部件构成汉字,笔画、部件、汉字是汉字构形的三层结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对识字的要求符合汉字结构逐层递进的顺序。第一学段从笔画入手,“学习书写笔画简单的字,初步体会汉字结构的主要特点”。不同于笔画,部件能够体现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是汉字信息的主要承载者。第二学段要求“初步梳理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将关注点由笔画转向部件。第三学段要求“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等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在积累一定识字量和识字经验的基础上梳理、整合,发现汉字结构规律,感受汉字表意特征。

“在汉字中察觉笔画比看单独呈现的笔画所用时间更长。在少笔画的汉字中察觉笔画比在多笔画的汉字中容易。”[4]识字单位从笔画、部件到汉字依次提升,符合格式塔心理学整体优先原则和汉字构形构义的基本规律。第一学段渗透部件意识,尝试从以笔画作为识字单位逐渐转化为以部件作为识字单位。第二学段通过部件扩大识字量,为第三学段“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等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储备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以汉字结构为层级递进的识字方法符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的任务群设计基本理念。

二、规划学习内容,厘清语言材料的序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5]部首作为兼具构形构义功能的层次结构,是识字与写字的重要部件。对于部首的学习也应符合认知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序积累语言材料,充分发挥部首在增加识字量、发现构字规律、提升识字兴趣、理解汉字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1. 规范部首称谓,建立部首形、音、义之间的正确联系

部首在日常生活和汉字教学中存在称谓不统一的情况。相对于部首的形义关系,部首称谓较容易被忽视。部首称谓的不规范影响学生建立部首形、音、义间的正确联系和对汉字表意性的认知。2009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包括部首在内的汉字部件及称谓进行了规范。规定“俗称通行的非成字部件,用俗称命名”[6],如将“辶”称为“走之”,“宀”称为“宝盖”。“多种俗称的非成字部件,采用一个含义明确、比较通行的俗称命名”[7],如“纟”俗称有“绞丝旁”“绞丝”“乱绞丝”等,《规范》选用“绞丝旁”;“彳”俗称有“双立人”“双人旁”等,《规范》选用“双立人”。

第一学段的汉字教学应重视称谓的规范。忽略部首形、音、义之间的关联会影响学生对部首表意性的正确理解,错误的形、音、义连接会干扰学生对该部首类属汉字的识认。初学部首时,首先要规范称谓,讲清称谓缘起,让汉字学习在部首称谓规范的基础上有序进行。

以“月部”为例,《规范》将“月部”称作“月”或“月肉”,对于两个不同的称谓要讲清缘由。“月”为象形字,“本义为月亮,引申为形状像月亮那样圆的、时间单位等”[8],符合本义的字如朗、朦、胧、朔、期等。简体字中的“月部”是“肉”字变体,与人和动物的肢体、器官有关,如臂、膀、膝、脸、腹、肝、脏等。如果不加区分,统称为“月字旁”或“肉字旁”,会影响学生认知,搞混部首形义间的联系。再如“耳刀旁”和“双立人”,如果不解释清楚部首称谓缘起,学生以音识别部首,自然会误以为“耳刀旁”与人体器官有关,“双立人”和“单立人”类似,与人有关,影响对该部首及类属汉字形义关系的理解。

规范部首称谓和讲清称谓缘起對正确建立部首形、音、义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教师可依照实际教学需求设计“为部首正名”任务,要求学生不仅会写、会用,还要会正确称呼部首。收集须要正名和溯源的部首,写出尽可能多的须正名部首的汉字,查字典补充同部首汉字;查阅《部首演绎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等工具书,了解部首名称的由来。

2. 使用部首构字,提高识字效率和增强类属意识

“一般说来,部首就是意符,意符是相对于声符而言的,部首是就它所统属的字说的。”[9]部首的构字功能建立在表意功能上,相同部首的字在取义上存在与部首标志事物、行为、类属相关的性质,标志汉字类属。类属意识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构建,还可以在生活场景中构建。依照部首构字规律关注生活中的同类属汉字,有序地积累语言材料,可以提高识字效率,发展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独立识字的能力。

以饮食主题识字为例。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结合的重要学习资源,可以丰富文化储备,理解构字规律,实现在生活中识字写字。活动设计关注日常生活场景,以部首为线索有序积累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如超市、菜市场的不同区域,森林公园的植物标签、医院的诊室名称、文具店的商品标签、动物园的动物介绍等,都是生活中借助部首识字的语言材料。收集一定量的主题汉字后按部首抄写归类,尝试发现汉字部首的规律。回到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积累收获,梳理同部首汉字,理解构字规律。

3. 追溯部首本义,理解汉字流变及文化内涵

“汉字的意义,通常系于汉字部首(文字学部首)。”[10]部首反映古人对人类、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思维方式,很好地体现了文化观念的传承性和汉字结构的稳定性。梳理、整合同部首汉字可以增加识字量,有助于发现构形规律,建立形义联系;比较、分析相关部首的异同可以追溯部首本义,有助于理解汉字流变及文化内涵。学生从学习部首检字法,到借部首增加识字量,理解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再到了解汉字文化,追溯部首本义,学习内容逐层递进,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日益丰富,学生对部首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有序提升。

从《说文解字》540部到《新华字典》201部,蕴含着“表意—形义兼顾—表形”归部原则的变化过程,反映了现代楷书、简化字与小篆相比字理有所弱化的现象。在字形演变过程中,部首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导致形体变化。主部首和附形部首保留着部首形体变化的痕迹。如“分”“并”“真”结构部首都是“八”,由于字形变化不容易识别,“八字头”和“八字底”都是“八”的附形部首。“亻”“入”是“人”的附形部首,“忄”“ ”是“心”的附形部首,“纟”是“糸”的附形部首。在学生具备一定识字量和识字经验的基础上,可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帮附形部首归队”的活动,追溯部首本义,引导学生在已有汉字库中发现相关部首间的关联。以2009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汉字部首表》规定的201个主部首和99个附形部首为学习资源,选择若干主部首及对应的附形部首,要求学生凭借已有储备尽可能多地写出含有相关部首的汉字,可查阅字典适当补充并推测部首本义;借助工具书,查找相应部首的小篆字体及本义,推测哪些部首可能是一家;对照《汉字部首表》确定主部首及附形部首的关系,理解部首演变过程和形义关系。

三、培养自觉意识,建构学习行为的序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教学提示要求:“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11]第三学段是实现主动识字兴趣向独立识字能力进阶的关键,这符合第三学段学业质量描述的要求:有自觉识字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发现自己不认识的字,能根据字形推断字音、字义,并借助语境和工具书验证自己的推断。利用好部首检字、构字、表意的功能,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主动识字和探究汉字规律的习惯。

检字功能是部首的实用功能,便于读者查到所需汉字。第一学段学习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引导学生养成自觉翻阅字典和主动识字的习惯。

构字功能体现形义关系,有助于增加识字量,发现汉字构字规律,形成类属识字意识。部首的构字功能很好地承担了第二学段“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的作用。

表意功能是部首的根本功能,反映了汉字因意构形的特点。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依据“六书”体系将9353个汉字(不计重文)小篆字形归入540部,每一类选取一个本类字共有的部分作为部首,即“结构部首”。结构部首的功能是把形与义都与部首有关的字类聚在部首之下。哪个字放在哪个部首之下,是要从形义统一的角度来确定的。学生对于部首的认知开始于“检字部首”,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和检字经验的丰富,会逐渐遇到检字部首和结构部首碰撞等问题。第三学段的学生识字量在2000~2500 个,写字量在1600~2500个,已具备运用部首检字功能主动识字的习惯和运用部首构字功能识记、辨析汉字的自觉性。探究“检字部首”和“结构部首”的关系可以作为第三学段“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等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的语言实践活动,体现生活中知识的真实性。

综合上述分析,具体到第三学段的教学,教师可以围绕部首的表意功能,从学生已有识字经验出发,设计“汉字调档处”任务。任务以检字部首和结构部首的碰撞为语言实践情境,包含体验汉字归部差异、反思字理归部特点、归纳两种部首差异、推测结构部首类属四个学习活动。四个学习活动依次对应体验式学习“体验—反思—抽象—实践”四个步骤:回顾并体验在语言实践中遇到检字部首与结构部首碰撞等问题;反思二者差异,探究部首功能;抽象提炼,理解两种归部方式的优劣;实践印证,建构部首具有表意功能的概念。

“汉字调档处”导入部分通过讲述背景,聚焦文字学和生活中关于部首的相关问题。罗列历代辞书部首数量不同的现象,如《说文解字》540部、《康熙字典》214部、《新华字典》第10 版后201 部,引出学习资源《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部首分类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顾自己检字经验中遇到的归部矛盾问题,如一个汉字可以通过不同部首检索或不知道用哪个部首检索汉字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次开展四个学习活动。

1. 体验汉字归部差异

第一步,具体体验,旨在引导学生从语言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集中呈现检字部首与结构部首的碰撞,体验两种归部方式在检字中的差异。

活动要求:请按照《GB13000.1 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规定的部首,使用部首检字法在《新华字典》中检索以下汉字,确定汉字的音、义;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并记录它们在《说文解字》中的归部。

2. 反思字理归部特点

第二步,反思观察,旨在引导学生以汉字构字规律为依据理解结构部首。以“颖”字为例,从字理角度解释构字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字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汉字部首解说》等图书追溯结构部首的表意及构字功能,理解字理归部的特点。

活动要求:请借助工具书和你对汉字本义的理解,从汉字构字规律角度出发,在“字理归部建议”一栏中填入你对汉字归部的建议,并阐明理由。

3. 归纳两种部首差异

第三步,抽象概括,在语言实践中充分体验在两种部首差异的基础上归纳各自的优缺点。学生完成活动一时会发现使用《新华字典》检字更快,使用《说文解字》检字很困难,只能借助其后附的检字表。完成活动二时会发现《说文解字》的归部更符合字理,更符合汉字表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检字部首”和“结构部首”的概念,明确二者差异,引导学生归纳两种归部方式的优缺点。结构部首存在“寻求一字,往往终卷”[12]的问题,但是能够突出汉字表意特征,同时解释构字规律,符合汉字形体结构特点。检字部首便于现代人快速检索不认识的汉字,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很多时候不能很好地反映字理。

活动要求:请结合以往检字经验和刚刚的检字体验,说说《新华字典》和《说文解字》各自归部的优缺点。

4. 推测结构部首类属

第四步,实践检验,旨在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印证并加深对部首表意功能的理解。《部首演绎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将205个形义部首分为人类、人类奇观、手及其动作、脚及其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气味味道、数量大小、毛发颜色、花纹、声音、房屋覆盖、丝麻皮革、工具武器、器皿、动物、食物、植物、天文、地理等类别。以此推测结构部首类属学习资源,可从中选择若干部首,引导学生了解部首的表意功能和部首之间的关联。如“冫”“水”“巛”与水有关。提高对部首功能认识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合理推测字义的能力。

活动要求:调用自己的汉字储备,尽可能多地写出包含以下部首的汉字,可查阅《新华字典》等工具书适当进行补充;借助工具书了解部首本义,推测该部首属于哪一类,并阐明理由。

活动的最后,回顾两类部首的特点,给出若干生字,引导学生使用结构部首推测字义,使用检字部首印证推测,强化对两种部首功能的理解。

完成“汉字调档处”的任务,学生的体验建立在自己的汉字储备上,体现参与过程的个性化;经历感知学习、反思性學习、理论学习和实践,体现认知过程的整体性;建构全面的部首意识,养成自觉运用部首分析汉字规律的行为习惯,体现了转化过程的持续性。任务设计既能体现学习任务群的学段要求,又能体现出三个学段的连贯性,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主线,在语言材料有序积累的基础上突出第三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语言实践
例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实践教学
如何对待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语言错误
用好“留白”,扎实语言实践
高中英语课中如何指导高中生探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语法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语言积累,和风细雨最润物
妙用情感教学法让阅读课堂增值的研究
莫让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成为“镜中花”
英语语法学习的策略与技巧
英语语言实践与英语知识的提高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