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探析

2022-05-30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9期
关键词:国文作品选大众化

文化传承是文明延续的前提,而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人类的智慧,也蕴含着道德情操、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张福贵教授认为,“新文化和新文学不是传统自然延续的一段线,而是传统质变的一个点,是传统发展的新阶段”。如何通过文学教育实现中国文学的大众化和人民性,如何推动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平稳转型并深入人心,是艰难且重要的历程,也是值得处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的今日之中国反思与借鉴的。赵新华教授将他的研究目光投向了清末民国时期的文学教育,他在2022年出版的《文章·文学·文化:近代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的古代作品选文研究》一书中着重考察了其时国文教科书中的中国古代文学的选文,并聚焦不同时期古代作品选文的变化,而后深刻剖析这些变化背后所呈现的国家及知识分子对未来的国民之技能、品德等素养的建构与实践。

全书共四个章节,以国文教育的不同阶段为线索,针对不同阶段的文学教育特点,作者先后探讨了1904年至1919年间的“知文章流别,读雅正之文”、1920 年至1926年间的“看平易古书,欣赏浅近文学作品”、1927年至1936年间的“了解固有文化,谨记国学常识”,以及1937年至1949年间的“应战时之需,服务思政宣传”,从中可以看到文学、文化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也能看到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对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积极推动作用。本书对今日之文学教育和文化传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应充分认识并有效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书中提到,巧妙运用教科书中的古代作品选文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国化”教育,包括国家意识、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提高语文教科书古代作品选文编排的科学性,如“注重单元主题设计,进行爱国乐群教育”“教学文体分类定型,偏重实用兼及文艺”“强化历史优秀人物,振起民族精神”“展现模范人物,实施道德教育”等。

二是应着力推动文学作品的大众化。作者在书中指出,在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文教科书重点选取了亲近平民、文道并重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学的大众化和人民性,将现代启蒙理念最大程度地传播给民众。尤其是1942 年后的解放区文学,借助政治力量,作品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以更多样化的形式与人民打成一片。

三是在尊重传统经典的同时也应注重多元化。书中提到,五四前后,在国文教育遭遇文白之争的时代背景下,国文教科书没有一味地固守传统,而是侧重选取表现平民社会的浅易的古代作品,展现多元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实际,坚持文学文和实用文共选,欣赏能力与应用能力并重。即便是在以培养未来官绅读写雅正文为目标的清末,中学、西学也是并重的。不同类型的作品可以实现不同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在对比中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所以不可偏废,更不宜因噎废食。

本书通过对一个特殊时期文学教育的探究,不仅强调了文学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也為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学教育和文化传承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猜你喜欢

国文作品选大众化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打麦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张欣欣作品选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卿可均作品选
作品选
非遗作品选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