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式服务平台构建及应用研究

2022-05-30胡进静张梦媛赵晓玲卢晓琳

南方农业·上旬 2022年9期
关键词:平台构建

胡进静 张梦媛 赵晓玲 卢晓琳

摘 要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农业科技发展及经济建设的重要指标,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步晚、转化效率低,亟需完善服务模式。基于此,项目依托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尝试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式服务平台,将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各环节进行整合,使转化环节之间相互联动,疏通转化“堵点”,从而达到对农业科研技术的高效率转化,促进农业发展。该平台的建设机制是:搭建四大子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熟化孵化服务平台、产品质量监管平台、新零售平台),四大子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及时整理和反馈科技成果在转移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需求问题,通过信息的下情上传,以实现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型研发,形成“接地气”的农业科技成果,并完成成果转化的后续支持。目前,平台每个板块均顺利运营,已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新零售平台实现了牛人、牛技术、牛产品的良性循环发展新模式,在全國农业高校尚属首创。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式服务;平台构建;运营效果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7.00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农业科技发展及经济建设的重要指标[1]。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这表明提高成效是未来转移转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点明显,包括地域性、基础性、周期长、不确定性和风险高等,成果转移机构也多以公益服务性的方式进行[2]。此外,当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主要是“点对点”,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持有者、中介服务和成果接受者三大利益主体相互独立[3-4],导致科技成果在转化环节存在脱节的现象。由此,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科技进步,国家于2015年颁布了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从法律层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推进成果转化落地,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5]。涉农高校具有专业人才聚集、成果储备丰富、创新要素齐备等诸多优势[6],能够激活、挖掘已有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进而反哺促进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实现某个或几个领域在全产业链跨度、产学研维度的融合贯通。因此,农业高校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7]。此外,近年来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及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型研发机构也在持续发展,日益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8],也逐渐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从农业高校的成果及新型研发机构入手,通过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式服务平台,旨在整合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知识及相关技术服务,着手解决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供给与需求侧不匹配、“技术成熟度”低等问题,实现科技成果从研发到落地的全产业链服务,用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

1  需求分析及建设目标

1.1  需求分析

目前,国内专注于农业方面的科技转化平台相对较少,平台转化服务大多为“点对点”的模式,存在农业信息落后、转化环节之间协调难、转化周期长等问题[9]。本文将要讨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式服务平台,依托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现代农业产研院),充分发挥四川农业大学自身优势,保证四川农业大学的成熟涉农科研成果、科研人才、优质农产品等资源进入平台,并完成成果转化的后续支持。毋庸置疑,农业信息网站应该以用户的需求为主要参考来建设网站板块[10]。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式服务平台基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个流程,针对用户需求,将建设板块主要集中在成果信息、成果推广、产品安全和产品销售四个方面(见图1)。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期间,可能存在的需求程序主要有:1)成果信息。需要清楚地展示科技成果的信息、研发专家的信息、成果采纳的技术咨询及后续服务等,与终端农业产品或技术需求进行协商洽谈。2)成果推广。这是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重要环节。具体需要对承载成果转化落地进行宣传、推广和助力的企业进行培育孵化,需要相关专家进行扶持,包括专业知识普及、技术指导等。3)产品安全。由于农业的特殊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在转化落地后需要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本阶段需求包括产品检测和质量认证。4)产品销售。主要内容为科技成果转化后期的线上及线下销售,为前端农业科技研发提供信息[11]。

1.2  建设目标

面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施的全阶段,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式服务平台,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信息不对称、供求关系不均衡、技术熟化度低等普遍问题,并根据科技成果的实际情况,组合转化方式,保证在转化周期内各环节的配合,从而缩短转化周期,形成互联、互动、互补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式服务体系[12]。

2  平台搭建

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式服务平台(见图2)通过明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流程,链接上游,集聚农业科技资源及人才资源;做强中游,提供成果熟化、企业孵化服务;激活下游,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及新零售平台,以农产品倒逼技术和人才,将优质农业信息与农产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链条式转化模式。平台将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各环节进行整合,使转化环节之间相互联动,疏通转化“堵点”,从而达到对农业科研技术的高效率转化,促进农业发展。

2.1  全链条式服务平台

成都现代农业产研院瞄准“区块链+农业应用”广阔前景,联合国家信息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高新信息技术研究院等行业优质资源,打造了首个国家级农业公链——CNG农业链。全链条式服务平台(CNG农业链)构建了农业产业互联网新格局,能够以农业公链网络节点部署为基础,集成区块链和物联网,链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经营主体,为“川字号”特色农产品的名品认证、全程溯源、订单生产、品牌定制等方面服务。平台主要利用区块链可信网络和不可篡改特性,对传统农产品的溯源理念进行了升级改造,基于对区块链和分布式储存服务的研究,技术团队定制开发了农产品区块链追溯系统(见图3)。以农业链区域算力节点为链条驱动中心,在溯源系统的上端,政府主管部门可对该区域的产品标准数据进行上链,或由算力中心直接从政府指定网站入口抓取农产品标准;在溯源的生产端,生产商可从链上查询农产品标准,或实时上传经过权威检测部门检测后的产品数据;在溯源的销售端,销售商或消费者可上链(直接扫二维码)查询产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整个链条中的信息不可篡改,并实现了去中心化环境下的农产品防伪功能,具有权威性和安全性。

2.2  信息共享平台

针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分散、农业科技和需求不对称等问题,我们建设了信息共享平台(农科e站),该平台是采用“互联网+”模式,整合农业技术库(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业需求库(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民、双创人员),农业专家库(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民间专家),农业企业库(精选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线上展示推广),农业项目库(“一带一路”农业项目、政府发布的农业项目),农业案例库(产业化经营失败与成功案例)六大资源库的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发布系统(见图4),主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对六库资源进行标签化、动态化管理,并结合林盘分组、林盘聚合、林盘定位等技术,清晰展示农业重点技术发展趋势,更好地满足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企业获取技转服务、发明人权益保障三大需求。

2.3  孵化熟化平台

孵化熟化平台主要功能是搭建双线服务体系,协助高校科研院所等成果完成人、农业领域人群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为其提供四技(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服务及政策咨询服务。在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式服务平台中,孵化熟化平台将根据农业需求库数据信息,通过在农业技术数据库中匹配相关技术,联合成果完成人与需求方进行信息交流,探讨成果转让事宜。对完成实验室研究阶段的技术,让成果完成人和企业共同推动技术中试熟化。相应地,科研人员可以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定向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

在本项目实践过程中,平台通过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现代农业产研院与政府部门的相关合作,从扶贫工作或产业振兴项目中进行臻选,瞄准当地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供相关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并对当地农民进行线上线下专业化的技术培训,形成“点对点”“面对面”的网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同时,充分挖掘四川农业大学资源,构架“1+1+1+N”创新模式(瞄准1个产业方向、遴选1个首席专家、搭建1个研发平台、孵化 N 家企业的模式),通过控股、参股、引入培育等方式对研发平台和科技企业进行孵化。平台配备熟悉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扶持政策的专职工作人员,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工商税务登记代办、开业指导、创业交流等相关服务;协助开展项目推介、项目评价、风险评估、创业培训等工作;邀请创业辅导专家不定期为入驻企业提供针对性的咨询和指导,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利用外部资源积极引进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人力资源公司等,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个性化等多方面的服务。平台还会通过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会、项目路演等交流对接活动,为成果“提供方”和“需求方”实地对接沟通提供相应服务。

2.4  产品质量监管平台

产品质量监管平台采取共建、共享模式,通过市场手段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推动涉农检测产业互联和智能化。线上采取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衍生手段,自行开发 R-LAB 实验室云平台,为社会提供大型共享设备预约、试剂耗材管理、实验室人员协作等实验室管理服务(见图5)。线下采用行业资源分类聚集模式,建设5个类别的共享实验室即“新农村建设工程技术中心”“共享饲料检测实验室”“共享食品检测实验室”“农村水安全工程技术心”“共享环境检测实验室”。

2.5  新零售平台

基于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和社会公信力,构架“川农牛鲜生”新零售平台,集线上“川农牛e购”和线下“川农牛鲜生”体验店为一体(见图6),通过产品溯源、检测认证、专家或校友亲自代言三重关卡,以产品倒逼技术和人才,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尖点农产品供给结合起来,实现牛人、牛技术、牛产品的良性循环发展新模式,该模式在全国农业高校尚属首创。

3  建设机制与实践

3.1  建设机制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式服务平台建设,保障高校科技成果顺利转化落地,并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户收入,以四川农业大学科技成果、科研人才为基础资源,成都现代农业产研院负责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及平台构建的研究,双方共同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式服务平台,实现平台发展的可持续性。1)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农业技术、需求、专家、企业、项目、案例六大资源数据库。2)通过熟化孵化服务平台将信息共享平台六库数据进行资源匹配,并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熟化服务,为入驻科技型企业提供一站式孵化服务。3)通过打造以农产品检验检测为主的共享实验室和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公共技术平台,为产品提供质量监管。4)通过新零售平台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形成尖点扩散。5)以尖点农产品倒逼技术和人才,将优质农业信息与尖点农产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全链条式服务模式。四大子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及时整理和反馈科技成果在转移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需求问题,通过信息的下情上传,以实现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型研发,形成“接地气”的农业科技成果。

3.2  实践应用

目前,农业科技成果成产业链式服务每个板块均顺利运营。其中,“农科e站”信息共享平台共收集整理了550份农业科技成果、495个农业领域专家、527条农业技术指导需求、122家农业相关企业、40条项目信息和50个合作案例;熟化孵化平台共为133家企业或团队提供服务;“蓉e检”检验检测平台已在四川农业大学200余个实验室推广使用,线下联合共建五大实验室,取得CMA和CATL双认证,具备3 000余项检测能力。截至目前,已入驻机构58家、注冊人数7 932,服务客户24 356次;“川农牛e购”新零售平台已累计上架产品品类超过100种,推出专家教授代言产品20余个、农业种植者自己代言产品158个、深度贫困县的高原特色农产品20余个,现有会员5 200余人,2020年累计发生成交额722.68万元,2021年年度销售额85.93万元。

4  小结与完善方向建议

4.1  小结

高校是国家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四川农业大学与成都现代农业产研院共同搭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式服务平台,能够真正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的垂直整合、跨界融合,集政、产、学、研、用等创新要素于一体,通过要素间的协同转化,提供一体化的全链条式转化服务,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实现科技成果的最大效益。

4.2  完善方向

本研究对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转化模式及服务平台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平台服务体系可能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1)平台建设机制。当前已有的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模式大多缺少前端农产品专家或科研院所背书,服务内容缺少专业性和权威性。本平台在建设过程中,与农业领域专家或产品研发人员建立协同机制,能够保障农业技术或产品的准确使用和持续推广。但是在实际合作中,农户或企业的个人咨询频率较高,相关农业专家或研发人员可能无法及时解答疑问,进而导致成果落地进度慢、效果不显著等问题。因此,在后期的平台建设维护中可以设定专家集中解答日程,并与相关院校深度合作,安排研究生或博士生实行轮班制,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的深度结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2)构建农业科技成果服务联盟。为了更好地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可以针对具体的产业体系或类别构建服务联盟,整合全国相关科研人员及行业专家的力量,以便于联合全国相关的技术专家,构建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生态圈。

3)大数据分析研究。新零售平台属于本条链式服务的后端平台,其主要功能是将农业科技成果顺利传送到消费者手中。终端面临消费者数量较多,信息较为繁杂。因此,需要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和行为特征,以便于平台准确地将产品推送给消费者,进而促使农业科技成果更好地被大众接受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志刚,陈青林,谢婷,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J].江西农业,2019(22):38.

[2] 陆建珍,徐雪高,汪翔.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7):238-242.

[3] 郭淑敏.农业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21(4):7-11.

[4] 郎洪彦,尹敏晶,刘培兴,等.新时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析——以吉粳830转化为例[J].辽宁农业科学,2021(6):72-73.

[5] Wang 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J]. Research &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9, 5(5):265-268.

[6] 王红.农业高校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与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4):112-115,123.

[7] 李玲玲.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模式与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2):26-27.

[8] 任志宽.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10):16-23.

[9]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融合发展新模式[J].北京观察,2022(1):56.

[10] 杨小薇,林巧,何微,等.农业领域知识服务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1):40-44.

[11] 孙媛,赵瑞雪,寇远涛,等.面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知识服务平台构建[J].农业展望,2021,

17(9):148-156.

[12] 高逸慧.农业科技成果与服务交易平台的建设与运行[J].河南农业,2018(35):44-45.

(责任编辑:丁志祥)

收稿日期:2022-04-25

基金項目:四川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项目“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式服务平台”(2020ZHCG0019)。

作者简介:胡进静(1995—),女,云南楚雄人,硕士,主要从事农业项目管理。

猜你喜欢

平台构建
创新创业视角下校企合作平台构建
安徽农产品网络流通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校园创业平台构建研究
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策略探析
竞争与协同:广东省开放式校企合作平台构建
长三角经济圈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平台的构建研究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创新思考
转型期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立体”平台构建研究
棉花轻简育苗移栽技术网络平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