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媒体自身舆情危机与处置

2022-05-30李斌侯琳

新闻潮 2022年9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网络舆情

李斌 侯琳

【摘 要】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由新兴媒体日益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场,不仅削弱了传统媒体固有的话语权,还让传统媒体不得不时刻警惕陷入舆论旋涡。对舆情危机若处置不当,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对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引导力造成严重损害。因此,正确认识新闻媒体自身面临的舆论环境,妥善应对突发舆情危机,对于巩固主流舆论阵地,增强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非常必要。本文通过梳理新闻媒体应对舆情危机的表现,分析新闻媒体自身出现舆情的原因,提出应对舆情的方法。

【关键词】主流媒体;舆情危机;网络舆情;低级红;高级黑

当前,新媒体、自媒体在舆论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获得了更大的舆论话语权。在这种媒体格局下,传统主流媒体的报道一旦出现差错,负面影响更容易被放大,进而损害媒体的公信力。近年来,新闻媒体自身出现舆情危机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新闻媒体特别是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报纸、电视、通讯社、门户网站都要适应作为“舆论主导者”到“舆论参与者”的角色转变,防范和化解自身舆情危机。

一、主流媒体出现舆情危机的几种表现

(一)报道差错引发舆情危机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一般的差错往往不易被读者发现,即使发现后往往不予追究,或者拨打媒体的热线服务电话进行反映。基本没有载体去传播媒体的差错,因而一般引发的负面影响范围不大。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在采、编、校环节上的一些纰漏或差错,往往被拍照放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被大量传播,进而扩大为负面舆情。例如,2017年1月10日,四川某市一家晚报刊发题为《箭道街社区——盖新被穿新衣 31户困难居民温暖过冬》的新闻,报道开篇写道:“‘这新被子好暖和,晚上盖着一定很舒服!日前,市中区三八街46号居民赵全贵从社区网格员手中接过被子后满意地说。”文章继续写道:“据了解,今年62岁的赵全贵是一名哑巴,一直未成家,生活比较困难。”差错被拍照在内部微信、微博上流传,相关不合逻辑的部分被网民下划线突出。紧接着,《“哑巴群众”开口说话 稿件有误还是新闻造假?》《“哑巴说话”的报道不妥有二》《“哑巴说话”的新闻何止是笑谈》等许多文章对这家晚报进行批判,甚至被联系到“数据造假”“数字出官”“政绩靠吹”,舆论哗然,有些甚至上纲上线。“哑巴说话”,在舆论场蔓延和扩散开来,一时形成影响面较大的舆情危机,这类情况屡见不鲜,时有发生。

(二)调查报道不严谨被质疑反驳

媒体的调查报道涉及利益相关方,必须要客观审慎,如出现不实或差错往往容易引起被监督对象反弹或诉告。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内容需要在舆论场中面对和接受公众全方位的检视,任何瑕疵都随时可能面临质疑、反驳。当媒体监督报道中出现瑕疵甚至失实,被监督对象或者普通受众,通过微信或微博等社交媒体提出质疑,只要提出的质疑有理有据,就会得到关注和传播,产生“遇强则强”的影响力,甚至形成舆论“反转”。

(三)“低级红”“高级黑”被群嘲

“低级红”“高级黑”现象往往出现在正面典型宣传报道中,对这类报道新闻采编人员往往认为是正面宣传便放松了警惕,只顾一点、不及其余。要么把事情推向极端,极尽吹捧,要么完美塑造报道对象,產生反常识、反人情的新闻报道。而以往可能只是一笑了之的“低级红”“高级黑”,在新媒体舆论场中则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近年来,“扶贫干部与女贫困户结婚”“新婚之夜手抄党章”等报道,不仅制造了负面舆情,还让刊发报道的媒体也备受嘲讽和诟病。

例如,2015年9月17日,陕西某报刊发报道《父亲说:“开自己的车回来,这就对了”》,报道称,在陕西省政府某部门履职的一名副厅长开20余万元私家车,自掏腰包吃饭买月饼,得到父亲的点赞。乍一看,领导干部办私事没有开公车、用公款,得到父母赞赏,确实是正面宣传。但仔细分析,一件“理应如此”之事,却被媒体如此高调宣传,实属不该。数十篇网络评论对这一报道发表看法,微博上更是炸开了锅,刊发此事的陕西某报也受到了舆论的关注,被称为“一篇神奇的‘高级黑新闻”。同时,还有网络评论指出,这则报道依据副厅长一面之词“单一信源”采写,缺乏多个信源印证,有违新闻报道原则。

(四)对争议事件报道把握不好度引发舆情

媒体介入有争议事件的报道,如果没有把握好度,很容易把媒体自身卷入公众争议的旋涡,从而引发公众对媒体报道的质疑,进而引发负面舆情危机。例如,2018年10月18日,某媒体报道《非转基因大豆的坚守者——访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原副秘书长王小语》。10月19日,《科技日报》头版刊发文章对此文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进行了批驳,指出:“文中王小语之语,却有多处严重失实”,再次引爆了舆情。

(五)采访对象违背科学常识引发质疑

在新闻采访中,一些采访对象违背常识的细节或表述,如果媒体引用于论证某个结论,往往会被网民截取、放大,从而引发媒体自身的舆情,消减媒体的公信力。例如,2019年5月23日,某媒体报道《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市委书记点赞!》,文中称“车载水可以实时制取氢气,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被指违反科学常识,引发了舆情危机,南阳市工信局对媒体称“记者报道有误”。又如,2019年1月25日,一家媒体播发通讯员拍摄的图片稿《江苏海门: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技术员将一把小麦苗放在显微镜下“正在对小麦进行细胞分裂检测”,也引发了自媒体舆论的强烈关注,网民对媒体报道的严谨性产生怀疑,网友在自媒体平台上揶揄“新闻照片显示中国显微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除此之外,新闻报道中出现一些与公众认知相违背的细节,即便是报道和细节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也会遭遇舆论的质疑。例如,2019年5月5日,某媒体播发的图片通稿《立夏将至农事忙》被媒体采用后,因照片中农民的插秧方式与公众习惯印象中的方式不同,被质疑为摆拍,引发广泛关注。该媒体虽以其摄影部名义发出情况说明,称是“新式插秧方式”,但仍难消除质疑。

二、主流媒体处置自身舆情危机的几种方式

传统主流媒体是党的喉舌,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一旦陷入舆论旋涡,无疑会消减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当前,主流媒体对于自身面临的舆情的处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限于内部处理,未做任何回应

对涉及自身的舆情进行冷处理,是当前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例如,前述类似“副厅长开私家车自掏腰包吃饭买月饼”之类的舆情,媒体自身不进行公开回应;“显微镜下检测小麦苗细胞分裂”舆情发生后,《江苏海门: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稿件被从稿库中删除,拍摄这一图片的通讯员在这家媒体再无发稿记录。

(二)刊发致歉公告,汲取事件教训

对于报道差错引发的舆情危机,媒体通常会采取致歉的方式进行回应。上述“哑巴说话”报道引发舆情后,这家报社发出“致歉声明”,称“由于记者、编辑责任心缺失,把关不严”导致细节失实,报社“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值得关注的是,还有自媒体发文质疑这一致歉并不到位:“通篇没有任何道歉的意思,除了标题。原文中只是提到‘真诚感谢”“第一句话是个将近5行的长句,不用问,百分百是病句”“对致歉缘由事件说明不妥当”,形成了新一波舆情。

(三)运用应对技巧,化危机为转机

在新媒体语境下,舆论纷繁芜杂,涉事单位的态度往往比真相更重要。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巧妙运用技巧,是更高明的应对方式,往往能达到“转危为机”的效果。例如,2017年4月13日,《柳州晚报》头版刊发“今日天气:17℃—227℃”,“27℃”错为“227℃”。这一错误被拍照转发,在当地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刷屏,网民惊呼“掉到火焰山了”。当天下午,该报微信公众号发出《网友:天气预报227℃?故意的?晚报:感谢读者,我们错了!!!》,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截图罗列了网友对此事的各种调侃,然后发出200字的致歉,文中称,“由于工作疏忽、粗心大意,导致了这种低级错误”,深刻检讨并向读者致歉。这篇文章不失诙谐幽默的致歉,赢得了网民好评,迅速扭转了负面舆情。

三、新闻媒体自身遭遇舆情的舆论环境

(一)从舆论主导者到舆论参与者的转变

媒体自身遭遇舆情危机,是由舆论场环境变化决定的。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不仅是党的舆论工具,是舆论的生产者,还具有“一锤定音”的话语权。媒体在报道中出现的错误,一般只会在小范围内传播,基本不会形成舆情。

而在当前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通过微博、微信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信息、生产观点,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传统媒体“一锤定音”的话语权彻底被打破。人们可以对包括媒体报道在内的许多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传统主流媒体出现的错误,往往会在新媒体舆论场中被广泛传播。

(二)有的网民在“挑刺”中寻找成就感

主流媒体一般都是历史较长的品牌,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相对网络媒体、新媒体来说,公众对于传统主流媒体的错误容忍度低。因此,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当传统主流媒体的报道出现差错或存在疑点时,受众不再拨打媒体的电话反映问题,而是习惯于“随手拍”发送到微博、微信上进行探讨,并在网络上寻找认同,甚至可以通过自己调查去追寻或论证真相后进行反驳。一些受众在参与对主流媒体错误批判的同时,找到了质疑和挑战权威,甚至战胜权威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這样的公众心态,促使在传统主流媒体发生舆情时,舆论场往往充斥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情绪。

(三)个别自媒体为提升自身热衷放大报道差错

当前,自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的竞争,不仅是传播平台和呈现方式的竞争,实质上更是话语权的争夺。当传统媒体出现差错和负面舆情时,有的自媒体习惯于“看笑话”,甚至“群起而攻之”,进行广泛扩散和传播,试图在此消彼长的媒体影响力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一些拥有数十上百万粉丝的微博博主参与其中,则会将传统主流媒体的错误形成的舆情推向风口浪尖,在传播和放大主流媒体差错的过程中塑造和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四、严控编校错误,妥善应对舆情

在一个简单的编校错误就可能引发巨大负面舆情的新媒体舆论场中,主流媒体必须对自身面临的舆论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严控编校错误,努力防范和化解舆情危机。

(一)适应角色转变,适应媒体生态

从传统主流媒体的采编人员到管理者,都应对当前新媒体格局下的舆论环境、媒体生态、传媒格局有充分的认识,树立危机感,认清从舆论主导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适应从新闻宣传工作到新闻舆论工作的变化,决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要深入了解、熟练掌握互联网思维,摒弃高高在上生硬的、教条的舆论引导方式,防止盲目拔高,坚决杜绝“低级红”“高级黑”,多运用亲切、平和的态度与读者交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用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让受众真正信服。

(二)提高编校质量,强化源头治理

防范和化解负面舆情危机,关键在于“防”。要关口前移,对采、编、校每个环节的每个程序落实责任、严格把关,努力将差错降到最低限度。对于监督报道,要做到全面、客观、准确,留有余地;对存在争议的事件,应当审慎介入。

(三)扎实践行“四力”,提高鉴别能力

当前,类似“显微镜下检测小麦苗细胞分裂”等常识性的错误一再出现,凸显了一些单位采编人员科学知识欠缺的短板。新闻采编人员对基础科研设备、群众生产生活、生活基本常识不熟悉、不了解,必然会造成差错。新闻媒体应以践行“四力”活动为抓手,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切实增强采编人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从而提高对常识的了解和把握,防止出现低级错误。

(四)健全处置机制,增强应对能力

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媒体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一样,随时可能面对突如其来的舆情危机。由于传统主流媒体本身就是大众传媒,每天都在生产新闻,发生舆情危机的概率相对更大。作为一个单位,应当有舆情搜集研判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当舆情危机发生时,第一时间启动预案,科学、全面地研判,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全力维护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守好主流舆论阵地,牢牢掌握舆论话语权。潮

(编辑:黄佳君)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网络舆情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