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新闻时评的魅力与价值取向

2022-05-30王荣臻

新闻潮 2022年9期
关键词:建设性

王荣臻

【摘 要】在网络平台多元主体的推动下,网络新闻跟帖行为被置于具有公共属性的价值上,供媒体和网民建构。网络新闻时评的价值取向正是时评得以发展的基础,本文以广西新闻网时评版块《桂声》为例,分析其对数据进行抓取后,阐发的网络新闻时评的魅力和价值取向,在总结其主题鲜明、注重原创、内容平民化的基础上,从内容、法律、建设性三方面探讨网络新闻时评创新发展策略,以期能为营造风朗气清的网络新闻时评环境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新闻时评;壮美广西;公共话语空间;建设性

一、我国网络新闻时评概述

(一)网络新闻时评定义

网络新闻时评,也称网络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在互联网产生、传播与发展催生的产物。丁法章对其定义甚为形象,把其定义为网络媒体就当前新闻事件或事态发表评价性意见[1]。彭兰、金梦玉都赞同网络新闻评论是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贺立凯强调了评论是“一定新闻价值的社会事件或者具有讨论价值的社会问题,是阐明自身观点,并运用综合方法加以论证的评论文章”。[2]本文归纳出网络新闻时评的三个要素,即以互联网为载体、针对新闻报道、发表评论性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蒋晓丽在定义网络新闻评论的概念时强调了网络新闻评论应具有新闻价值[3]。这给网络新闻时评的定义提供了一种思考,究竟这样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评论是否应该强调评论的新闻性,还是仅仅在新闻报道下进行评论就可称为“新闻评论”。网络新闻时评强调的究竟是评论文章的新闻性还是新闻报道的评论性,抑或是二者兼顾,涉及新闻与评论的权重问题。对于强调评论性的研究,有学者视为“网络新闻跟帖”的网民行为,并对其进行解释,并根据自我研究进行了意义的阐释,即网民在阅读过网络新闻后即时发表的评论,也是网民思想与情感的表达。由此看出,评论背后有其情感和价值观点的输出,这是时评的魅力所在,也反映了社会舆论环境的价值取向。

(二)我国网络新闻时评现状初探

我国网络新闻时评的成长,是传统新闻媒体在互联网上的新闻生产和网民的媒介使用双重推动的结果。有关网络时评相关研究有几个方向:一是网络新闻时评的意义价值,包括核心概念与功能特点;二是围绕新闻时评的应用展开,分析其媒介生态环境、传播模式和问题对策。此外,还有学者把网络新闻评论与传统媒体新闻评论进行比较,讨论时评中公民参与、公民表达及其公信力的问题。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把网络新闻评论看成整体,重点解释其自身价值和问题对策。

此外,目前对于新闻评论语言的研究多借用网络新闻语言范式进行,其中又以林纲所著的《网络新闻语言的语用分析》为蓝本,借助语言学理论对网络新闻语言做了全面的阐释,[4]但本书尚未涉及语言学当中一些理论在网络新闻评论中的体现。目前,研究网络新闻评论语言主要划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从网络新闻评论语言自身出发研究其语言特点、功能等,其指出了网络新闻评论语言的三个特点:平民化、幽默化、形象化,三个不足:语言暴力现象、语言规范的问题和语言质量差异问题;[5]二是从语域理论的视角对网络新闻评论语言的研究,分析网络新闻评论语言,探讨网络新闻评论语言的特点及规律;三是从语用学的视角来探讨网络新闻评论语言,认为网络新闻读者的主体性、接受性和反馈性高于传统新闻,强调了对网络新闻评论进行语言应用方面分析的必要性。

网络平台媒体中,时评版块也在经历早期快速增长,后期整合优化的过程。自21世纪初人民网创办《人民时评》专栏以来,多家媒体开设专门评论专栏,比如微信公众号《侠客岛》、腾讯新闻的《今日话题》、网易新闻的《另一面》、澎湃新闻的《澎湃评论》等。此外,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光明网的《光明时评》等作为国内有代表性的网络新闻评论栏目,在新闻事件解读、观点传输、舆情监督、网络环境净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广西新闻网时评版块的价值取向

广西新闻网时评版块称为《桂声网评》(以下简称《桂声》),隶属于广西新闻网,依托“广西云”融媒体生态系统,打造“新闻+党务+政务+服务”平台,逐步成为集内容、安全、技术研发与运维为一体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者[6]。除此以外,还有“桂声论坛”这一平台作为延展产品,搭建与读者互动的桥梁。这使得《桂声》的语言风格更接地气,思想更富有启迪性和思想性,增加网络新闻评论的活力。桂声论坛也称红豆社区,是广西较具影响力的社区之一。《桂声》时评立足广西,放眼全国,致力于传播新时代好声音,打造舆论思想高地,发表广西本地以及国内各地优秀评论员原创评论文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评论队伍。

(一)弘扬“壮美广西”主题

由《桂声》的自我定位可知,评论始终聚焦于八桂大地,其版面设计富有壮锦色彩。吴承江指出,《桂声》在内容方面首要特点是“始终助力广西发展,凸显八桂情怀”。[7]在述评专题版块,除了紧跟国家主旋律设置议题之外,还根据广西本地发展规划设置相关议题,用舆论引导的方式助力广西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每年广西的两会述评专题、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述评专题。

(二)着力打造原创性评论

《桂声》把“原创·桂声”作为首要版块,对于原创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并体现在专题选择的设置上,围绕指定主题展开原创性评论。目前,《桂声》首页的三大主打述评专题是2022年新春述评专题、2022自治区两会述评专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述评专题,每一个专题开设一个专门的网页陈列主题评论。这些文章均符合原创性这一标准,保证了该版块的原创属性。《桂聲》通过征稿和开设专栏的形式,不断扩大评论员队伍,提升原创作品的质量。

(三)内容平民化与议题民生化

从《桂声》征稿启事可以看出,其采用标准多倾向于社会民生类评论稿件,事关民生百态的稿件采用较多。这反映了《桂声》背后内容平民化、议题民生化的价值取向。《桂声》的评论员队伍来自全国各地,评论员队伍中有职业、地域的变量,能够保证评论内容更加多样化、多元化,有利于集思广益,也使评论所产生的力量产生更大的舆论影响力。《桂声》最鲜明的特点是“始终助力广西发展、积极开拓进取、敢于直面问题”。

《桂声》亲民化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民生观察”“头条评论”版块以及“地平线”版块中的“社会纵横”部分。内容包括基本的交通、教育、医疗、住房等,与民生息息相关,体现了关注民生的价值取向;表达形式有文字、短视频、手绘、动漫等,跟随题材进行变化,体现了《桂声》与时俱进的创新魅力。由于新闻时评根据新闻的发展动态调整,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也会引发新的议题出现,因此,有些文章呈现出多议题相互交叠、多线索共同推进的情况,如《推陈出新 让“老字号”真正C位出道》[8]一文关注广西老字号品牌的发展困境,既反映了全国老品牌遇到的共性,也突出了广西自身区位优势发挥的个性,针对老字号品牌的“老大难”问题,提出老品牌要在“求新”上下功夫的观点,论点新颖,反响良好。

议题的民生化还能够发挥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导向功能和民意表达功能。网络新闻评论是重要的舆情疏导和进行民意汇集的工具,通过对新闻事件的积极剖析,达到营造网络健康环境的目标。民生化的价值取向畅通了民意表达的渠道。《桂声》中“民生观察”版块发表的《公开官员电话之举不妨静观其效》[9]直指虎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南宁市、县(市、区)、开发区党政主要领导和纪委书记(纪检监察组组长)电话号码向社会公开的新闻,表达出公开官员电话之举应将重心放到解决民生问题上,并非因话务代转而质疑和否定这项工作,留出耐心静观其效方为可行之道。此文便是基于民生关注问题进行意见表达和舆论引导的有效例证,在理性之中讨论政府工作问题,在肯定政府勇于作为的同时,意在旁敲侧击当地主流媒体是否“缺席”,能否立起不怕揭短的鲜明导向和闻过则喜的务实姿态。这样的文章能够发表恰是体现了《桂声》评论关注民生的价值取向。

三、网络新闻时评创新发展策略

(一)建构公众话语空间的价值体系

新媒体为公众舆论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为评论的话语表达充分赋能。理性而客观的评论与新闻内容自成一体,形成影响舆论环境的人,但言论的背后不是某个个体,而是每一个用点赞、转发,或者默默支持的众多网民。《桂声》中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往往是站在前台发声的人,他们在公共话语空间中引导舆论,其营造的价值判断标准建构着公众话语空间的价值体系。因此在技术赋权下,内容的重要性被重新思考,置于更为凸显的位置。从内容出发,使时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构建起属于时评魅力的传播生态。

(二)加强网络新闻时评的引导与管理

网络新闻评论成为网民意见和观点表达的“传声筒”,但由于身份的隐匿性与言论的非理性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存在风险的领域,如监管不力,容易滋生谣言,造成舆论失焦,引发公共舆论危机,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保障为网民的言论表达兜住底线,在法律的框架下,由政府引导,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到网络新闻评论的引导与管理当中。政府应建立科学的网络新闻评论政策制度,制定网络新闻评论的准入门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监管的模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新闻评论采写标准和价值尺度规范,设立好新闻评论的底线和边界,使网络新闻评论的话语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新闻评论内容能够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此外,政府在全社会树立网络新闻评论行业社会责任观念,加强对评论发布平台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完善网络新闻评论法律制度建设,从多方面建立梯次网络新闻评论制度规范。

(三)打造“建设性”的网络新闻时评

学者凯伦·麦金泰尔认为一切新闻都应该具有“建设性”的面向,“建设性”无疑对网络新闻时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建设性”当中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驱动模式有助于发挥网络新闻时评的针对性,有利于网络新闻时评更加汇聚和倾听民意。基于“建设性”的价值追求,使网民们的评论在参与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的浪潮中更有空间、发挥更大的价值,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公众讨论空间。可以预见的是,网络新闻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在恪守传统新闻评论正确的舆论导向及价值标准的基础上,借由新技术的赋能,必将在新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潮

参考文献

[1]丁法章.漫谈网络新闻评论[J].新闻大学,2008(04):91-96.

[2]贺立凯.网络评论现状与发展研究综述[J].今传媒,2012(06):150-151.

[3]蒋晓丽.网络新闻编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林纲.网络新闻语言的语用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王向娟. 试论网络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J]. 东京文学,2010(11):169-169,167.

[6]廣西新闻网简介[EB/OL].[2022-09-07].http://www.gxnews.com.cn/include/copyright/webInfo.htm.

[7]吴承江. 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评论频道的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5.

[8]张忠德.推陈出新 让“老字号”真正C位出道[EB/OL].(2022-02-24)[2022-06-07].http://opinion.gxnews.com.cn/staticpages/20220224/newgx62170305-20657779.shtml.

[9]李勇锋.公开官员电话之举不妨静观其效[EB/OL].(2022-02-10)[2022-06-07].http://opinion.gxnews.com.cn/staticpages/20220210/newgx6204d219-20641442.shtml.

(责任编辑:黄康温)

猜你喜欢

建设性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冲突与和谐:建设性冲突视角下的组织活力激发与和谐文化建设
古特雷斯联合国改革议程与中国的建设性角色*
如果被无端指责,该咋办
以建设性新闻理念推动广电媒体转型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言论
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建设性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