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舆论监督的创新发展研究

2022-05-30杨炯

新闻潮 2022年9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舆情监督

杨炯

【摘 要】在传媒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中央强调改善舆论监督的背景下,地市媒体如何做好舆论监督?本文提出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担起舆论监督职责;正确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借助外部资源,增强监督实效等解决方案。

【关键词】地市媒体;舆论监督;国家治理;新媒体

舆论监督是各级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内容生产的重要组成,更能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相对于央媒、省媒而言,地市媒体舆论监督乏力、监督不畅的情况更为突出。而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移动终端成为人们获取资讯主渠道的当下,舆论监督的门槛与难度似乎又变低了,舆论监督更多在新媒体平台上呈现,这也为传统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新媒体语境下完善舆论监督,这是地市主流媒体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担起舆论监督职责

新闻舆论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各级媒体必须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担起舆论监督职责。但从当前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情况来看,地市级媒体舆论监督有弱化的趋势。舆论监督节目、栏目总量在减少,而且其中许多并不能常态化;缺少体现监督力度、监督实效的题材内容。究其原因,一是受地方保护主义思维影响,实施舆论监督的难度加大,“舆论监督就是负面报道”仍是某些人的认识误区。二是没有完善的监督体制,对于政府决策失误、公权部门的执法犯法行为等难以纳入监督视野。“乐于监督外地,很少监督本地”“乐于监督基层,很少监督中上层”等现象较为普遍[1]。三是地市一级媒体生存状况堪忧,深度调查记者流失严重,媒体舆论监督处于力不从心的尴尬境地。

要改变这种状况,媒体、公众和政府部门都应主动作为。从媒体的角度来说,把握舆论监督的时机、完善保障机制、培养人才队伍是关键。

(一)正确把握舆论监督的时度效

媒体在舆论监督活动中,要时刻把握导向和立场,维护好社会稳定、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在这一前提下全盘考虑好舆论监督的时机、监督的程度、监督的效果。监督的题材内容既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又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相契合,就是对时机考虑的一个角度。如2021年,益阳市委、市政府下达了相关考核指标,各地纷纷在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拿出新举措,与此同时,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主义也不断出现。益阳电视台《民生零距离》栏目敏锐看到舆论监督的时机,加大曝光力度,先后采制编发了《缘何乡村路灯成摆设?》 《送就业培训下乡中的猫腻》等稿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益阳市纪委出台文件,严肃查处乡村振兴中的形式主义。

(二)建立舆论监督保障机制

舆论监督工作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干扰,但不能因此裹足不前、无所作为。在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面前,在违背法律、道德、公序良俗的事件面前,新闻媒体要担起直面真相、激浊扬清的社会责任,需要有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一是严格舆论监督的内部实施机制。要明确舆论监督选题的批准权限、撤稿权限,特别是对不能播出的舆论监督报道,要有可追溯的情况说明材料,减少采稿和撤稿的随意性;要有对深度调查记者工作绩效予以倾斜的机制,给调查记者充分的采访时间,不为稿量而忧心;要有充分保障调查记者合法权益的机制,在受到新闻事件相关对象威胁、遭受恶意诉讼等情况下,能不为所困。二是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外部环境。新闻舆论监督,虽是以新闻媒体为主体实施,但与当地的政治生态、政务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新闻媒体对涉及相关部门的舆论监督题材应及时做好沟通,包括监督的内容、监督的形式、监督的目的等,充分阐明媒体的立场,表达维护公平正义的态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干扰。

(三)培养胜任舆论监督的调查记者

舆论监督报道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较高。调查记者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都直接影响到舆论监督报道的质量。近年来,地市媒体的深度调查记者流失较多,跳槽到上级媒体、考入行政事业单位或离职创业的比比皆是。要改变这种面貌,就得采取强化内部培养、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等多种措施。对内培养方面,应着重在独立调查能力、行业自律能力、专业运用能力方面加强对调查记者的培养。独立调查能力是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形成的,是记者综合素养的体现。包括对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抽丝剥茧分析问题的能力,顽强不屈挖掘真相的韧劲,应对突发状况的心理承受力等。专业的新闻采编技能需要在每一次舆论监督报道中不断积累。要随时培养记者严谨有效的策划能力、还原真相的拍摄能力、客观准确的行文能力、去伪存真的编辑能力等专业素养。

二、正确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舆论监督

互联网为舆论监督提供了较好的互动空间和广泛的网民基础,有力地促进了人民群众监督权的发挥,传统媒体必然要适应这种转变。新媒体平台以图文报道、图文+短视频、小视频等形式呈现的舆论监督时效性强,方便网民受众反复阅读。网络传播的倍增效应,也使得新媒体舆论监督内容更容易形成声势,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但新媒体传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传统媒体在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舆论监督时应扬长避短,使新闻舆论监督更精准、更有效。

(一)克服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不良倾向

网络新媒体传播结构与传统媒体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及时性、互动性、广泛性的优势下,因监管滞后暴露出公民隐私权被随意侵犯,监督信息片面性和失实性,匿名性对网民道德责任的弱化,随意不稳定性的监督形态等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各级主流媒体应有正确的应对。

一是坚持好新闻报道“三审”制度,严把导向关。在传统媒体的三审体系中,责任编辑是一审,制片人是二审,媒体分管负责人是三审,重要稿件还要提级审核。但一些新媒体平台往往简化成“二審”甚至“一审”,审核环节的缺失为问题内容产品打开了方便之门。二是谨慎采用网络媒体线索信息。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相对自由的发布空间,使得各种有关舆论监督的信息内容有可能是情绪化、片面化甚至是虚假的。因此,在具体实践中,不直接采用网络舆情信息、注重实地采访独立调查、坚持敏感议题提级报批等方式是可以有效防止新媒体平台舆论监督的导向偏差。三是科学选择网络平台。权威性和严肃性是传统媒体的特征。网络新媒体平台因其进入门槛低,商业化、娱乐化功能突出,舆论监督信息在其中的传播往往受到质疑。因此,舆论监督新媒体产品应选择在各级主流新媒体平台传播。

(二)要有形成网络舆情的传播设计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媒体可以在网络舆情中发现舆论监督的题材,同时也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报道推动有利于事情解决的新的舆情。这就需要在采制新媒体舆论监督报道的同时,设计好推动正面舆情产生的方法。

矩阵传播。目前,传统媒体正在加快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打造全程媒体实现多元传播。舆论监督报道的发布与传播应充分利用构架起的媒体矩阵,取得最大化的传播效果。“纸媒+声媒+视媒+新媒体”是涵盖各种媒介的矩阵,依托移动端传播的微信+客户端+视频号等更是当前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新媒体时代要做好舆论监督,从一开始就要考虑调动和运用各媒体矩阵以不同形态、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放大舆论监督报道的影响力。如2021年10月,河南广播电视台《小莉帮忙》栏目报道了安阳一起狗咬人事件。王女士的母亲在小区被两只大型犬咬伤,监控视频真实地记录了王女士的母亲被咬和拖拽的过程,但养狗人在记者采访下依然拒不承认。此报道先是河南台民生频道播出,《小莉帮忙》微博同步刊载了文字+视频报道,《小莉帮忙》微信视频号、抖音号随后登载完整的小视频。这一事件曝出后,引发广泛关注并冲上热搜。新华社五问安阳“狗咬人”事件,中纪委网站也发文评论“不能止于道歉!”舆情汹涌之下,河南安阳对涉“狗咬人”事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出了相应处理。

互动引导。互动性和参与性是网络新媒体的显著特征。在新媒体平台的舆论监督报道要充分考虑到网民的互动参与需求。开辟评论区、设立线索征集页面等都是扩大网民参与积极性的较好方式,节目编导就此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报道刊发后的舆情动态。一方面,要对评论内容进行正确的选择和调控,对失真言论、偏激言论进行纠正和引导,在疏导公众社会情绪的同时,把握舆论监督的主基调。另一方面,要借助客观、善意、建设性舆情进一步放大舆论监督的实效。如台州电视台的新媒体“无限台州”客户端,推出的系列舆论监督报道《“蜗牛”之问:谁是“拦路虎”?》,聚焦推进缓慢的“蜗牛”项目,针对阻碍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堵点,曝光违纪、违规行为,相关报道在“无限台州”上点击量总计150多万次,网民纷纷在网上留言,提供问题线索、提出解决办法。台州电视台借此跟踪报道,使一大批老大难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有力地推动当地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建设[2]。

三、借助外部资源,增强监督实效

(一)开展舆论监督应善于借助行政资源

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单位的中心工作,通过舆论监督的力量促进政府部门工作是共同的目标。

合办栏目。通过与党政部门合办新闻专栏、广播电视节目,以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的力量开展舆论监督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全国地市媒体合办的舆论监督栏目、节目的情况来看,主要有同纪委合办的廉政类节目,同司法部门合办的调解类节目,同政府部门合办的政府热线节目等类型。从合作节目运行的情况来看,一是舆论监督的阻力明显减小。日常新闻栏目做舆论监督报道,特别是涉及部门单位的问题,说情打招呼往往纷至沓来,有些说情,媒体几乎无法招架。和纪委等重要部门合办节目后,问题单位的说情行为收敛了许多。二是从中能得到更多老百姓的真实诉求。纪检监察部门、政府职能部门等都有各自接受群众举报、投诉的渠道和系统,媒体能从中筛选出更具代表性和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例开展舆论监督报道。三是大多数问题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媒体和行政部门的权威性、影响力叠加,自然对舆论监督涉及的部门单位产生更大的震慑力,提高了这些单位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用好内参。新闻内参属于一种特定的舆论监督形式,媒体对不宜公开报道的内容以新闻内参的形式报送上级党政部门批阅,达到促进问题解决的目的。从当前的新闻实践来看,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地市媒体应破除非公开报道不采编的思想,将报送新闻内参作为常态化工作职责和刚性任务,主动介入敏感问题、重大问题的调查,干预问题处置的进程。二是适应网络舆情多发的新形势,随时收集、整理、分析网络舆情,为党委、政府提供应对舆情的决策参考。三是熟练运用小视频、长图、H5、VLOG等新媒体手段,丰富新闻内参的表现形式,使新闻内参更直观、更有效。

(二)建立不同媒体之间的联动机制

开展舆论监督工作还应建立不同媒体之间的联动机制,运用各种类型媒体资源,推进新闻事件向积极方向发展,促进问题的解决。主要包括同地区之间媒体合作、跨地区之间媒体合作、与上级媒体合作、不同种类媒体合作等。无论哪种合作方式,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不同媒体资源,减少采访阻力,放大舆论监督报道的影响力[3]。其中与上级媒体合作和与跨地区媒体合作实施舆论监督的效果较为明显。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的很多舆论监督报道就是和地方媒体合作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跨地区媒体合作,有一个对异地采访的认识问题。有些地方官员不习惯在媒体的监督下工作,特别是对跨区域的异地采访采取回避、阻挠的态度,个别地方政府甚至出台规定禁止记者异地采访。《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扰、阻挠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合法的采访活动。”国家新闻出版署曾多次重申,没有规定禁止记者异地采访,也不赞成部分地方政府出台这样的规定[4]。

(三)运用社会资源助力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同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并列,都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每种监督形式都有其特有的程序和实现路径,开展舆论监督也应该运用好其他监督形式的社会力量。如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组建的市民监督团,按行业、区域、划分出数十个监督分团,招募成员上千名。同时邀请城建、经济、环保、公共管理、法律等领域的专家为市民监督团各项活动开展出谋划策,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实效。如当前依然较火的电视问政节目,大都有观察员质询、群众代表提问等社会力量参与环节,北京卫视的《向前一步》节目,更是一改单一的演播厅模式,突出民生公共领域矛盾的现场调解,充分调动各方群众的参与,在市民和公共政策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新时代地市媒体处在深度融合的历史关口,也是处在巩固主阵地的关口,运用好舆论监督这一有力武器,提升权威性和影响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责任,更是使命。潮

参考文献

[1]李正善.从习近平讲话论对舆论监督“時度效”的把握[J].西部学刊,2016(8):40-42.

[2]高建平.融媒环境下城市台创新舆论监督报道路径探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4):85-86.

[3]杨林.探讨新闻舆论监督机制的创新[J].新闻传播,2018(08):92-93.

[4]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新闻出版总署官员称没有规定限制记者异地采访.[EB/OL].(2012-03-07).www.jcrb.com/zhuanti/szzt/2012qglh/yqgc/201203/t20120307_819275.Html.

(责任编辑:黄康温)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舆情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舆情
舆情
舆情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