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
2022-05-30王栋生
王栋生
摘要:《写作》的编写充分贯彻课标要求,其教学需端正一些基本观念。本课程的设计,考虑了不同年级的选用可能:高三阶段,可以借课程学习,对以往的写作做一次总结性的复习提升;如果安排在高一、高二阶段,对写作的基本观念形成和技能培育能起较大的作用。《写作》选修课程的教学,提倡自主学习和举一反三。
关键词:写作;专题研究;写作观念;自主学习;举一反三
一、《写作》的编写充分贯彻课标要求
作为语文科的基本技能,写作的课程要求渗透在高中阶段不同的任务群中,所有的语文学习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都离不开“写”。有些教师认为,高中课程标准没有专门列出“作文序列”,因而对写作教学感到难以把握,希望有清晰的“写作”能力序列。教材中的“读写结合”是广大教师接受的编写形式,因此,统编教材的作文学习任务被纳入“单元学习活动”,照应单元阅读学习内容。“写”无法独立于“读”而存在;作文练习,不可能不受“读写结合”的制约。多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教材编写者也一直在寻找更合理的路径。当前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继续探索,勇于实践;任何办法,只要对教学有益,都应当去尝试。
学习任务群的单元作文设计,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作文学习任务分散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各个单元中,跟着单元主旨走,在可能的情况下照应作文能力大致序列,简便易学,现学现练,能满足一部分学生基本的学习需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因材施教,调整创新。
目前的高中写作教学,一些问题值得教师思考。是认认真真地执行课标,完成教学任务,还是趋从应试需求,背离课程本质,引入功利化的学习?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难题,积弊已久,并非课改之后才出现,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语文教育业内对作文教学反思不足,批评不到位,往往是写作教学观念不够端正导致的。作文教学围着高考转的倾向极为严重,多数学校无视教材单元要求,起始年级的作文教学即已高考化,让学生对写作产生了畏惧心理。
写作教学要执行课程标准,要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引导学生重视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与事,让写作成为表达个人意志的通道。课程标准的研制,以大批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为依据,有国内外语文教育的理论支撑,可以成为语文教育指南。这本《写作》,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的要求,也注重介绍老师们的实践经验。
如,《课标》的“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中,“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这些要求,看似不高,但要一一落实,教师必须要有启发性的写作指导;而“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②, 也需要教师有相应的写作经验。《课标》对审美教育的要求如何在写作教学中落实,能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同样是写作教学应当考虑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任务不可能通过一个任务群的学习就能完成。高中教学仍然需要“从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发现的美好的事物和情感”这类写作任务,不宜把“记叙”“描写”“抒情”等能力简单地纳入“文学写作”,这些能力同样适用于生活,是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滋养。现在很多高中生记叙、描写与抒情能力不如初中生,这种现象应当引起老师们的关注,它有可能让学生漠视生活的丰富,诱导学生进一步脱离现实而陷入空谈。
要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生活,重视自我生命的历程,反对把作文练成脱离实际生活的屠龙之技。独立思考,才有可能有所发现,才有可能产生个人见解。《课标》的“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有这样的要求:“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③學生要在表达中持理性负责的态度,善于思考,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目前的写作教学,受应试教学的束缚,并不鼓励学生有个人见解,不鼓励学生有“问题意识”。这种倾向是不负责任的。
教材主张的“读写结合”,在目前教学中,往往成了“只读不写”,或“只讲读,不谈写”(甚至少数教师“只会讲‘读,不知谈‘写”)。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虽然未必要通过作文即时跟随模仿,但是一定要注意在阅读中积累“写”的知识,发展“写”的趣味。而在“写”的过程中,要能利用“读”得的经验,举一反三,推陈出新。这才是有用的“结合”。《课标》中很多要求主张发展写作个性,比如,“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 (学习任务群5)④,“选择喜欢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撰写作品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任务群10)⑤。倡导自主选择性,主张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空间,肯定自由习作的价值,这对现今的写作教学有指导意义。教师要转变观念,鼓励学生重视个人的读写经验,在自由作文中拓展个人发展的空间。
二、《写作》的教学需端正一些基本观念
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梳理一些基本的写作观念。本学程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一步端正写作的基本观念。
(一)重视引导学生的“想”
教学要着眼于提高思维品质,学生思维得不到发展,缺乏创造意识,就可能走向平庸。学生敢想,才有可能培育创造精神,培养独立人格。本学程设计的教学活动,以一些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关注各种现象,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开拓自己的作文之路。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想,没有个人的思考,语文素养就难以培育。大部分学生的怕写、不会写,原因在于缺乏自觉的思考意识,不了解个人思考的价值,不会想、不敢想,以至于最终落入“不想”。
学生下笔时不知道写什么,因为他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想;也有学生感到“我有东西要写,可是我不知道怎样写出来”。一般而言,不会写的主要原因在于不会想,如果能想,他不仅会有见解、看法,还会有对表达技巧的自觉追求。这本《写作》,重视学生的写作状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想”的过程,让这样的“想”贯穿在写作的每一环节,意在通过具体问题引发学生的自觉思考。
如果能让学生理解“想”比“写”更重要,“写”只是“想”的一小部分,大量的“想”是无与伦比的精神活动和写作基础,“写”不可能超越“想”,老师的一次作文评分根本无法代表自己的实际能力,等等,他就有可能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倘若他明白,作文不过是把所想写出来,会不会少一些困难?学生倘若能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过少,发现自己接触社会的时间和空间都有限,发现自己的思维受到束缚,遇到问题经常等待“告诉”,缺乏经验,那么,他就有可能开始新的学习,有许多新的发现,从此不必“硬写”。
写作者往往会有这样的经验: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一句话,一个例子,一点感悟,都有可能点燃自己的“想”,从而出现新的思路与境界。学生一旦领略到表达的愉快,就能推动积极的思考探索,因为他具备了更有效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本《写作》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困难,以问题带动思考,以活动拓展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的学习任务和提供的资源,着眼于学习的过程而展开,注重点拨和启发,以期学生能有一些新的思考。
例如,“思考下面的短语和句子,从中选几个(如果引发类比联想,可自行从社会生活中选取),记录自己的思考”。学生看这组短语和句子时,会有联想迁移,他可能会认为个人经历与见闻中的一些短语与句子更值得剖析,为什么不能肯定他的思考价值,让他把个人的深思熟虑写出来?毕竟这是“练习”,是“积累”,是形成“个人经验”的契机。写作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自由思想,教师要尽可能关照学生的写作愿望,给予其表现的机会。学生由此获取的经验能帮助他们逐渐树立写作自信,在以后的作文中有新的发挥。
又如,(阅读上面的材料后)“直接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想,随想随记。然后为自己的评论拟一个提纲”。这个“直接写出”“随想随记”和“拟一个提纲”,是有用的写作习惯,而以往的教学往往会忽略这一具体的步骤,简单要求学生构思后直接成篇。如果把这个过程拆解为三个步骤:“直接写出”,没有什么难度,未必要管什么正确,直觉往往也不错,只是易流于单一,浮于表面;“随想随记”,把过程拉长了一些,有什么写什么,不急于强调轻重缓急的次序(纠结于顺序安排往往是很多学生的难题),因为先要让他尽可能多想;“拟一个提纲”,则要让他面对自己的“直接写出”和“随想随记”,这时,他必须有判断、选择的过程,他要对自己的所想作出权衡。这个过程,就是必须学习的“想”;学生会在这种放慢了的节奏中,形成“想”的习惯,产生有价值的思路。
(二)写出真实的“我”与“我的生活”
无论是文学写作还是实用写作,都应是生于生活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写作应当反映真实的生活以及个人的思考与体验。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都将获得提升,能“思考一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才有可能“立起来”。
教学应当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设计作文任务,让生活直接进入作文,而非让作文贴近生活。培育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最好能从身边的生活出发,从自我出发。
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让写作不仅是基本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是生命的活动。在学生时代,记录青春,记录社会,培育爱生命、爱生活的情怀,通过写作,真正地重视人生价值。让学生写一写“这一年的遗憾事”“本学期比较愉快的事”,为什么不可以?即使到了高三,他仍然拥有“自己的”“个人的”生活,他的思想情感可以丰富到令人惊叹的地步。这些,才是他最有生命力的“生活”,才是他真正的写作资源!
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应当转变一些观念,让学生重视自己的生活,让作文有点“活气”。谁都有属于个人的生活,怎么能说这些生活不重要?把“这一年的遗憾事”“本学期比较愉快的事”,浓缩成一组句子,一年(或一学期)能写出几十句。学生可能会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个人生活的丰富,发现生活的意趣和价值。在未来的岁月,还可以据此稀释,还原为“高中时代”“青春记忆”或“青葱岁月”……
例如,“每天很长时间在教室,这里有许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写几则有意味的细节”。这个任务,同样没什么难度,小学生和初中生也能写;但是高中生的眼界会有一些不同,他们能写出成长和发展。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离开学校以后能“剩下”的东西越多,他的学习往往越有价值。贴近生活的,特别是“马上就要出现在生活中的”,更应该去练习。
(三)在真实的情境活动中学习,积累经验获得启示
提供情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由思想,引发创造思维,发展个性,让他们“想得不一样”,各得其所。情境未必没有限制,但总会有较大的空间;有任务要求,但不是要学生表态,而是要激发他的思考和辨析,建立自己的观点。作文教学首先是要播撒思考的种子。本学程相关内容的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是他们经历过的,或者是可能会经历的;设计的写作任务,既考虑了必要性,也考虑了生活的真实存在。
作文设置的情境要真实可感,能给学生一定的启发,调动他的写作欲望。如果所给的情境不可能存在,也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那样的作文,也就很难负责地表达看法与见解,进入不了情境,所抒发的一切就不可能真诚。作文任务的设计,不宜设置唯一的思维轨道。情境任務,讲求实用,远非“练习文体格式”。如“遵守考场纪律,反对作弊”“讲卫生,从我做起”之类缺乏思考含量的倡议书、演讲稿,会让学生厌倦。平时教学中已有的,本学程做了适当的压缩。
三、观照年级和学情用好《写作》
本书在设计时,考虑了不同年级的选用可能。
高三阶段,可以借这次学习,对以往的写作做一次总结性的复习提升。由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两年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在此基础上,端正写作态度,重申一些写作要领,对以往的学习做一些归纳,有利于整体能力的提升。对复习备考,会有一些新的启发。
如果在高一、高二阶段使用,对写作基本观念的形成和技能的培育能起到较大的作用。目前,高一、高二语文教材的编法要照应“读写结合”的设计,而学生的写作发展,最好能有一段相对集中的学习,本书提供了这样的学习资源。相比于提升作文技能,端正写作观念更为重要。教师能在高中起始阶段就注意培育学生“写作与生活”“修辞立其诚”“说出一个‘我认为” “正心诚意改文章”之类的作文观,等同于“夯实底子”,对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都会有启示。教师也可以安排一定的课时,集中教学某个单元,或就“专题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
各单元的指导短文,可供学生自读。这些话题,在统编教材中无处安放,但学生有这方面的需求。学生可以从相关的作文观念及具体的问题分析中,接受相应指导。
学生的写作能力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课堂教学难以兼顾的原因。本书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一些具体的学习内容可以放在课外。比如,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动笔记录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完成。我们不反对教师用这本书去教方法,但我们认为,通过自学,学生能自省反思,效果可能更好。
“活动体验”的安排,可以提醒学生暂时不看“参考·提示”,先简要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对照提示,看看能不能有自己的发现与新的思考。
“活动体验”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它未必是一个具体的作文任务,只是一个诱发思考的情境或一些引人注意的现象,以此触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推想,把思考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比较和选择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自己的想法、见解,从而有自己的“思路”及表达方式。比如,“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由一个问题引出更多问题”“对一则材料的多种解读”等等,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重视独立思考,体验思考的过程,了解事物存在的各种可能性,丰富思维、想象,发展推导能力。
“方法提要”,针对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写作要领。针对具体内容,在平时练习一些基本要领,之后进行评价反思,以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叙事角度、叙述顺序和叙事的支点”“如何合理安排论说的结构”等,相对集中地梳理方法要领,有利于基本能力的形成。
本书的学习活动任务,主要为推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在阅读思考中及时、适当地记录要点和心得,以实现基本的学习目标。要尊重学生的作文意愿,学生自愿就其中的一些话题写成作文,并通过交流和修改,反思对照以发现问题,这样,效果往往比教师批改讲评还有要用,因为这是他自身的学习活动。
我们主张,“专题学习活动”的作文任务,学生能就任务做一定的思考,能想出一些可以入文的材料,能有两种不同的思路,能有一个大致的提纲,能想到一些好的语句,把这些随手记在书上或笔记中,“有比较明确的中心,有個大致的框架”,练习就算完成了。不一定要动笔写,更不一定要写成篇。因为学生想过了,心里就大致有数了,再有三五十次或者更多类似的练习,让他写“不少于一千字”,他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教材中的作文教学任务,有些有具体的题目,有些有明确的字数要求。然而,教学实践中发现,因为编者无法考虑教学现场,学生很难在固定的情境中被激励。其实,多数现成的题目也只是个“例子”,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举一反三,改造并设计出更多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