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任务情境创设

2022-05-30金军华

关键词:阅读教学

金军华

摘要:知识是隐含于具体的情境与学习任务之中的,学习应该立足具体的任务情境。任务情境的直观性和综合性,有助于学习者学习建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整合性任务情境、体验性任务情境、层递性任务情境、实践性任务情境等,激活学生的认知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能够围绕真实问题、真实任务展开学习。

关键词:阅读教学;任务情境;学习建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知识是隐含于具体的情境与学习任务之中的,学习应该立足具体的任务情境。任务情境的直观性和综合性,有助于学习者学习建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真实、多元的任务情境,激活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能够围绕真实问题、真实任务展开学习。

一、整合性任务情境的创设

基于知识统整、致力于问题解决的整合性任务情境,需要教师对阅读单元主题、文本内容、课后助学系统等进行结构化分析,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的契合点,促使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整合性任务情境的创设,不管是整合内容的选择,还是任务活动的确定,都要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以结构化思维去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习得知识和能力,并能将此迁移运用至实际生活。

例如,教学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时,有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整合性任务情境:

2022年是斯科特一行登上南极点110周年,纪念大会组委会通过邀请函的形式,邀请学生参与斯科特博物馆纪录片的拍摄活动。现在,首先请大家概括课文内容,撰写纪录片开头的故事简介;然后推荐纪录片特写镜头,说明并未在现场出现的茨威格是如何得知斯科特一行的感人细节的;最后以自己的感悟撰写纪录片结束语。

可以看出,教师没有简单告诉学生,也没有让学生进行思辨,而是巧妙地将文本素材与课后习题进行了有机整合,设计了拍摄斯科特博物馆纪录片的整合性任务情境。这一任务情境集文本阅读、知识学习、综合运用等为一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撰写纪录片开头的故事简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提取信息、总结概括的能力;推荐纪录片特写镜头,促使学生聚焦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领悟斯科特等人的伟大品格;纪录片片尾的结束语,往往具有发人深省、引发共情、激励人心的作用,学生在撰写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将最为真挚的感受付诸笔端,促成对作品主题的深度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推荐纪录片特写镜头环节还敦促学生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纪实性和文学性:作者在创作时参考了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力求真实、细致地再现历史,因而具有纪实性;在叙述和描写中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因而具有文学性。对传记文学特点的把握,促使学生在深度体悟作品表达魅力、感受文字深情的同时,领会了创造性表述的技巧,完成了《伟大的悲剧》学习的又一次解构与重构。

二、体验性任务情境的创设

仅仅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往往很难真正进入语言文字潜在的情感氛围。教学需要情境,但不能仅仅停留于“应景”,而应该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语用本质,精心组织言语活动,创设适宜的体验性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体验性任务情境更多地指向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需要联系作者生活,勾连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能引发学生真切体验的任务情境,启发学生借 “境”而为,体会课文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都用了优美的语言描绘多姿多彩的四季,抒发作者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教学本单元的课文,我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恰逢一场秋雨降临,我选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为教学起点,并创设了较为独特的体验性任务情境:课间,我和学生撑着伞,三三两两徜徉在浸润于秋雨中的校园里,听听、闻闻、看看,全方位、全感官、全身心地感受作者在《雨的四季》中提到的“纯净你灵魂”的秋雨所营造的意境。再让学生将其与朱自清的《春》、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比较阅读,在不同风格的文字情境中穿梭,体悟作者观雨时的独特意趣和情怀。带着多样化的阅读视角和深化后的阅读体验,学生以散文或诗歌的形式写下自己对雨的不同感受。

可以说,一场真实可感的秋雨,以体验性任务情境牵引着学生的思绪,带着学生身临其境,走进《雨的四季》,无形中就缩短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作品的学习兴趣,使其乐意沉浸到作品之中。

在体验性任务情境中,教师组织学生品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练笔,帮助学生从语言学习、群体活动两个层面建立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明显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言语鉴赏和表达能力,凸显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实现了读与写的深度融合。

三、层递性任务情境的创设

學生的深度理解需要伴以思维训练,只有掌握了思维方法,他们才有可能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层递性任务情境讲求在同一个情境主线中,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在内容上相互关联,逻辑上层层递进,牵引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也就是说,教师需要设计不同的有层次的任务,助推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所展示的内容离学生所处的年代和已有认知都较远。为了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我决定以多个具体的任务支撑起层递性任务情境,牵引学生的思维步步向前:

为了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抗美援朝纪念馆向社会发起了征集优秀纪念作品设计的系列活动:

任务1:为纪念馆的讲解员设计一段解说词,向游览者讲述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和课文中的三个故事。

任务2:以魏巍笔下的“最可爱的人”为原型,设计一张人物海报,提供一个设计方案。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描述海报呈现的具体画面和设计理由。

任务3:加入“我是朗读者”的行列,有感情地朗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精彩片段,并说说这样朗读的理由。

任务4:在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感动人物颁奖大会上,为《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某个英雄人物(或群体)写一段颁奖词。

任务5:观看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会,开展“我心目中的当代英雄”演讲活动,写一份演讲稿。

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的学习情境中,五个任务形成链式结构,彼此关联,层层递进,指引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和理解文本:任务1,指向创造性复述,帮助学生整体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任务2和任务3,引导学生品读鉴赏文中的细节描写,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任务4和任务5,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地表达感悟。此任务情境中的五个任务,由内容到形式,由课内到课外,由阅读吸收到表达输出,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富有逻辑、螺旋上升的整体,提醒学生不局限于支离破碎的文字咀嚼,而是饶有兴致地去主动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凸显了教学的核心价值。五个任务打通了听、说、读、写,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为一体,促成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任务设计更多着眼于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训练,既推进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又帮助学生建构了理解文本的基本逻辑,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实践性任务情境的创设

实践性任务情境,就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借助不同的实践形式,如表演、游戏、调查、演讲等,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实践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教育目标可以分为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大类。实践性任务情境恰恰能较好地兼顾三者,是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增进学生课文理解深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设计实践性任务情境时,教师不能追求课堂表面形式的热闹,而要立足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听说互动,内外打通,相机融入教师自我开发的课程资源,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卖油翁》一文故事场面简单明晰,情节脉络清楚,人物形象鲜明,文字简练生动但潜台词丰厚。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我创设了以下实践性任务情境:

走进卖油翁卖油现场,先以陈尧咨或者卖油翁的口吻,把这个故事讲给各自的家人听,做到既贴近原文,又生動形象;然后结合原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分组排演《卖油翁》情景剧,注意场景以及人物的身份、性格、语气、师生共同评议。

在此任务情境中,学生分组排演,每个“小剧组”都展示了根据课文编排的短剧,趣味横生。在这样的实践性任务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抓住了文中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的内心特点,进一步揣摩了课文语言表达的精简传神之妙。在情境中“实践”,学生会自觉进入“卖油翁卖油”的现场,代入角色,变换叙事人称,融朗读、实物演示、模拟表演等于一体,轻松自然地思考、表达和交流,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形象,体悟文本主旨,使语言、思维、审美等素养得到了同步发展。

实践性任务情境除了牵引学生以表演等实践方式再现和理解课文内容,也着力引导学生通过演讲、辩论、调查等方式,主动探究,综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料,运用多个维度的知识与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语文素养。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主要安排了三个教学任务:一是把握演讲词的特点,二是学习演讲稿的写法,三是举办演讲比赛。对此,有教师设计了实践性任务情境,将演讲与当下的“疫情”接轨,要求学生录制一个微演讲视频,用于赞颂那些在疫情中坚守岗位、表现突出的群体,并在班级钉钉群举办线上“微演讲视频评选活动”,优秀的作品可以参加展览。整个教学活动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展开,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直指文本内核。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先是回归教材,认真研读文本,主动学习相关的演讲知识;然后搜集相关的抗疫素材,撰写演讲稿;接下来,小组交流讨论,打磨能够打动观众的、有创意的演讲稿;再相互读给对方听,评价打分,优化演讲稿和演讲的状态……如此,文本阅读、知识学习、听说读写等训练,都融合在录制微演讲视频这样一个真实的实践性任务情境之中,促使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实践、互动、创新,让知识与生活碰撞生成智慧,让思维在实践探索中变得更加开放而深刻。

参考文献:

[1] 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三版)[M].韦小满,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吴欣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程目标的统整与重构[J].语文教学通讯,2018(16).

[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