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材料:高考命题的情境性与可评性要求

2022-05-30杨德洲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高考语文

杨德洲

摘 要 自高考评价体系颁布以来,高考语文全国卷以此为根本,从题型变化到设问方式都能体现高考评价体系的精神。本文以2022年全国卷主观题设问方式中的“结合材料”为切入点,试分析这四个字是如何体现新高考的变化的。“结合材料”反映了高考评价体系中以“情境”为载体的考查方式。结合材料一方面体现了具体的文本情境,又通过设问,将文本情境与考生的具体复杂情境联系起来,以此考查学生的“一核”“四层”“四翼”。结合材料还将高考评价与高考阅卷链接起来,使阅卷更具有操作性,更符合可评性。

关键词 结合材料 高考语文 情境性 可评性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共有4套,分别是新课标Ⅰ卷和Ⅱ卷,还有甲卷、乙卷,四套试卷结构迥异,内容不同,涵盖了语文基本知识点,体现了高考语文命题的变化,如文言文第11题,按照惯例是文化常识题,但甲卷和乙卷却考了文言实词。又如新课标Ⅰ卷,题型结构出现了很大变化,减少了两道选择题,多了两道主观题,成语题变成了主观题,病句第一次没有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但在这个变化中仍然隐含着一个不变,那就是命题以高考评价为根本遵循,在试卷中体现对“一核”“四层”“四翼”的考查,考查的载体是情境,这个情境载体在试卷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结合材料”要求,无论是主观题的设问,还是作文的要求,“结合材料”成了最主要的标配,很多题都有“结合材料”及与其相近的表述方式,这既是对高考语文命题情境性要求的回应,又是高考阅卷可评性要求的客观体现。

一、呈现:结合材料的明显与暗显

在几套高考试卷中,“结合材料”有明显和暗显两种方式。明显指题目中具体出现了“结合材料”几个字,暗显则指题目中虽然没有出现“结合材料”这几个字,但是其指向却是材料本身。

“明显”最显著的就是作文。四道作文题均有“结合材料”这四个字,它们往往出现在作文题目中的任务段,如Ⅰ卷任务段是“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Ⅱ卷是“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乙卷是“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甲卷虽然没有出现这几个字,但是依然有结合材料的隐含意思,其对材料《红楼梦》命名的解读,就有此意思,解读第一句就是“以上材料中,众人……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虽然后面是结合个人经验,但是这个书写基础离不开对“以上材料”的启示,这正是要结合材料的含意。

在其他主观题设问中,也有明显“结合材料”的,这在新课标Ⅰ卷中最为显著。如该卷第4题“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第5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第8题“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第20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又如甲卷第6题,“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第8题“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也可视为是“结合材料”的明显。暗显“结合材料”的则更多了。如新课标Ⅰ卷文言文第14题,“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如果不结合原文材料,是难以解答的,又如诗歌的主观题,几套试卷也不再是从手法入手,而是要结合诗歌内容,比如新高考Ⅰ卷第16题设问为“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乙卷第14题设问为“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倘若离开了诗歌文本本身,而单纯用手法去套,断然得不出精准的答案。

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作答需要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也就是如有论者所说的“因文设题”、“题由文生”,“不是先带着考点走进文本,而是由内而外,真正由文本生发而出,发掘文本的个性特征,然后再回扣知识,并以此为抓手来命制试题。”[1]这种命题方式、设问特点和回答要求在今后一段时间会越发显著,因为这是高考评价体系的体现。

二、原因:高考评价与阅卷要求

结合材料的命题指向主要是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下的情境性要求,同时也是基于阅卷的可评性要求。

1.情境性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除了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核心问题外,还指出,以情境为考查载体,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明确要求:“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在高考评价体系中,情境既指具体的生活实践情境,也含学习探索情境,这些在试题中均有体现,比如语言文字运用的两道题,特别是第二道题,比如Ⅰ卷的减肥话题、甲卷的槐花话题,均关注日常生活。但具体到高考试卷中,问题情境“通过文字与符号描述的方式即纸笔形式进行建构的,而情境活动也同样是通过文字与符号的形式进行的”[2]。

具体到语文试卷而言,情境包括文本情境和设问情境,试卷通过“结合材料”的指向,將设问与文本链接起来,考查学生针对具体文本情境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就是最基础的,在此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和综合运用。如论述文或者信息类文本,就是看看能否准确把握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核心观点、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能否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迁移运用[3]。新课标Ⅰ卷第4、5两道主观题均关涉利用材料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具体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如果不能准确理解文本,不能提炼文本的观点和核心信息,这两道题是无法作答的。文学类文本也是基于读懂文本,新课标Ⅰ卷第8题,如果没有梳理伍子胥乘舟江上的心情变化,则是不能回答出这个点的关键部分。又如诗歌鉴赏,如果读不懂诗歌,那么也无法解决王勃送别诗排遣离愁方法的不同(全国乙卷),无法比较两首写画眉的诗歌中画眉鸟所起作用的不同。同理,如果没有全面梳理把握作文材料,可能很多人都会因为没有读过《红楼梦》而觉得作文无从下手(甲卷),也会因为没有下过围棋而觉得写作无话可说(新课标Ⅰ卷)。这种关联具体文本情境的方式体现的是对阅读这个关键能力的考查,如果读不懂文本,不能全面把握阅读材料,那么就无法正确回答设问。这就排除了对知识点单纯的考查,而是直指核心,避免了答题的套路化,在基础性之上,也考查了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除了文本情境之外,通过“结合材料”的指向将文本情境与复杂情境活动链接起来。高考评价体系中,复杂情境活动主要取自“国际政治经济、党和国家政策改革、社会发展、历史事实、科技前沿等方面”,除了文本内容取自这方面之外,如新课标Ⅰ卷论述文关注中国人文社科的发展,甲卷非连续性文本选择关于杂交水稻的内容,更是在设问上通过“结合材料”引出话题的方式,与考生实际生活情境相联系,既考查了学生面对复杂情境活动的理解分析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体现了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这在新课标Ⅰ卷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第4题,需要考生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中国传统智慧如何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第5题则是结合材料的观点分析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考生既要读懂材料的观点,又要学会如何利用材料观点分析现实问题,是典型的复杂情境活动,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便可体现出来。又如该卷诗歌鉴赏第16题,问题指向更加明确,即词中可以学习到哪些做人的道理,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又没有脱离具体的文本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路径,不需也不能泛泛而谈。考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解决现实的能力就这样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得到了展现。

作文更是将文本情境与现实情境链接起来。新课标Ⅰ卷,所涉话题围棋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其间蕴含的智慧更是对我们当今的学习有指导意义,考生需要结合围棋三手来牵引至自己的学习生活。新课标Ⅱ卷是让学生结合奋发有为人物关于事业的观点,让学生谈谈对“选择·创造·未来”的思考,也是从文本迁移到考生实际。甲卷通过对《红楼梦》中取名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不同领域的创造创新方式。乙卷结合双奥之城体现的国家民族之发展,引导学生通过体育思考自己所处的国家以及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之关系。这些作文题给了学生思考的起点,将文本情境与学生的现实情境相联系,能够让学生有话说。

2.可评性要求

可评性要求是指阅卷的可操作性。阅卷关系到高考评价的落地,是高考评价体系外显的窗口,同时更关涉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是高考公平公正的支撑。但考查与评阅之间却存在一个矛盾,即主观题考查性强与评分随意风险大之间的矛盾。从考试本身目的来说,主观题确实能综合考量学生的能力,连课程标准都要求“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但是主观题的阅卷,主观性也大,增加了阅卷的随意性,如果没有可操作的标准,可执行的指向,难保打分因个人好恶而有失偏颇。尤其今年新课标卷增加了主观题的数量,主观题分值比重进一步加大,能否绝对排除阅卷老师的个人喜好甚至是情绪,关系到高考公平公正与否。因此,需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统一标准,让阅卷更有可操作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阅卷的可评性要求,既要让评价体系得以落实,又要让阅卷本身经得起评价。

结合材料的设问方式让评分标准更聚焦更有指向性,让阅卷的可操作性或者说可评性变得具体,让主观题的评阅尽量减少主观性。结合材料一方面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比如论述类文本,需要抓住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学会评析观点,运用观点解释其他社会现象,如果没有抓住文本的主要观点,就会有失分甚至不得分的危险,新课标Ⅰ卷第四题,如果不能把文本中“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等句子中的关键词抓住,很难得到分。又如文学类文本,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心情是具体在文本中的,如果不能结合人物本身分析,而是用手法去套,则也不可能得到满分。材料中的观点、文本中的形象等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可操作的标准。如果考生没有答出或者没答对区域,只能说明其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不强。

结合材料更给了作文评分可操作的标准。作文分值大,主观性更强,连双评之间的误差都控制在5到6分,已经等于一个大题的分数了,而每个人对一篇文章是否好有不同的感受,有时会相差很大,每个老师对一篇差文章到底差到什么程度也是有歧见的,不可能所有差的文章都给同一极低分。在作文中,结合材料是任务指令之一,和启示感受一样在写作中占据很大比重。如果文章不能充分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不能了解材料的写作指向,那就是写作中的硬伤,即使再文采斐然,也不会得到高分。结合材料实际上给了考生明确的指令,不能脱离材料,不能脱离材料中的解释。相反,如果结合了材料,准确理解了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并且在行文中得到体现,那无疑是准确理解了该作文题,即使文采不好,分数也不会低到意想不到的程度。这一指示也给了阅卷老师可操作性的标准,阅卷老师更好打分,那种针对某篇文章要么是满分要么是零分的两极分化评价,也就不存在了。从这个层面来讲,作文是对考生阅读和表达两个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三、应对:把握材料的内容和含意

高考试卷的这一变化引导着教学,至少引导着高三备考。在教学或者备考中,答题模板、知识要点固然重要,因为这是我们理解文本的角度,但是如果过分依赖,仅仅把知识点和模板套路当作教学或备考的全部,学生势必会在高考中吃亏。从高一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技能进入各类型的文本,读懂各类型文本,就显得尤其重要。在高三备考中,引导学生学会深入理解材料,注意“结合材料”的强大作用,才是需要注意的维度。

结合材料,分解开来,就是要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材料的内容是文本本身论述对象,而含意则是作者透过论述对象传递出来的意思。论述类文本,要学会理解分析文本的关键概念、核心观点、次要观点,这既是材料的内容更是材料的含意。文学类文本要学会理解分析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的表达要素,能够挖掘作者通过人物、情节、情感等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看法。结合材料在作文中作用更为明显,也更具有行文的操作性,能够起到审题立意的核心作用,下面结合这几道作文题具体分析。

作文中,材料的内容即论述的对象,材料的含意即出题者对论述对象的看法或观点,结合材料就是以出题者对论述对象的看法为基本立意,对材料论述对象进行阐释分析,即对象是如何体现出题者看法的。当然,全文只写材料肯定不行,作文题的任务段中还有“感悟和启示”的指令,即挖掘材料的类比意、扩展意或抽象道理。换言之,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内容和含意往往是分开的,考生更好辨认。这在今年的全国卷作文体现明显。这几道题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都有明显的边界,属于“论述对象+观点”的类型,这也更具有寫作与阅卷的操作性。新课标Ⅰ卷和甲卷虽然一则写围棋三手,一则谈《红楼梦》中的命名不同,但那只是材料的内容,即论述的对象,而出题者对它们的看法才是写作的核心立意,即材料的含意。关于本手和妙手的关系,是新课标Ⅰ卷的材料含意,行文中需要分析论述对象——围棋的本手妙手关系。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是全国甲卷的含意,需要结合该含意分析《红楼梦》中几种命名方式。全国乙卷关于双奥之城和体育是内容,是分析对象,而后面关于从体育窥探到的国家跨越及国家与个人之间关系才是含意,是立意核心。新课标Ⅱ卷中,各行各业奋发有为的人物是对象,而他们对干事业的看法及引导语中对“选择·创造·未来”才是作文要写的核心,但是行文中,这两者都不能脱离。

虽然之前的高考试卷主观题及作文题中出现了“结合材料”,但在今年的全国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对于字字推敲的高考卷而言,这四个字绝非可有可无,相反,这四个字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架作用。这四个字包含了对高考评价体系的运用,也更符合高考阅卷标准的制定与操作。所以,在实际教学和备考中,如何进入文本材料这一具体情境,如何借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去挖掘材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并更好践行的。

参考文献

[1]崔国明.因文设题:语文命题的必然走向——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为例[M],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21(8):71-72.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6.

[3]倪文尖、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考试内容改革设计[J],2020(02):4-9.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华侨中学]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
例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解题技巧
过尽千帆皆有数,落实理解方应手
过尽千帆皆有数,落实理解方应手
如何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做出完备的答案
呼唤高考名句默写题的改革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略谈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的解答
高考语文课堂复习的指向性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