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配伍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2022-05-30莫家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莫家泉

摘 要 本文针对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配伍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观察和思考。主要涉及语文知识、写作、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口语交际等五个方面与单元课文的配伍。文章通过客观呈现与科学分析的紧密结合,进而论证教材配伍是一种学问,也是一门科学。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材研究 配伍问题 观察思考

“配伍”的原意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起来同时使用,以加强药理作用、减弱毒性、刺激性或防止副作用、矫正恶味。亦泛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项目或内容配合起来使用,以增强配伍效果。本文所说的“配伍”重点是指非来自课文而又放在单元中的若干内容,分别是语文知识、写作、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口语交际等。这些项目都是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者之所以配上这些内容,是从全面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综合考虑的,它们的介入使单元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元。

“配伍”虽然从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组合,但这是一个思维严谨、科学严密的组合。讲究科学的首要原则是合理、合群、合情、合适。研究和评价初中语文教材的配伍问题,立足的基点和基本单位都是“单元”。整个初中学段六个学期六本书,每册六个单元合起来总共是三十六个单元。这些单元的配伍情形怎样,必须从单元的角度按照一定的类别和标准去观察审视,比较辨别,理性思考,客观评价,这样才能了解伍配是否恰当完美。

一、对“语文知识”配伍的观察与思考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知识”主要是语法和修辞。如果将六册教材的语文知识罗列出来,便知它们是按照由浅显到深奥、由简单到复杂的次序设置的。这些语文知识从七上的“比喻”开始,到九上的“恰当运用关联词语”收官,总共40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旧教材中都是集中放在每册书的后面,不存在与单元课文配伍的问题;而现在分别插入相关的单元课文之后,这自然就与所在的单元合为一个整体。将这些语文知识分别置于相关课文后面,是新课标“随文学习”理念的落实,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些语文知识都用方框圈了起来,框内文字主要是对语文知识进行介绍,介绍时自然要举例说明。如果依照常理,这些例子应该从前面的课文中“拿来”,这样,语文知识与课文例子就能很好地配合起来,“随文学习”也就有了可供耕耘的广阔天地,这可以大大降低课文重点词句教学的难度。

从编者角度来看,语文知识与课文的配伍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每篇课文都是各种语文知识的汇集,相关语文知识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例证。但统编教材的编撰却有些出人意料之外。例如七上第一单元第1课《春》的后面编选的语文知识是“比喻”,共设例五个,其中前两个是: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编者阐释的知识有:概念“比喻”,分类“明喻”,作用“生动”“鲜明”,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语言简明扼要,有针对性地联系了前面的课文,完全符合“随文学习”的要求,说明语文知识与课文的配伍是合适的。但是这个方框中后面三个“暗喻”和“借喻”的例子,则依次出自《理想》《 一月的哀思》《三棵银杏树》。这就让人匪夷所思了,且不论这三篇作品是否出自这个单元,是否入选统编教材,学生是否学过,单从“随文”这个原则来看,就无法让学生“随文学习”。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如果将这个知识移到这个单元《济南的冬天》一课后面,效果则大不相同,因为该课“暗喻”“借喻”俱全。它们分别是:1.“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2.“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例1中“整个的”是本体,“蓝水晶”是喻体,“是”是比喻词,完全符合暗喻的三要素;例2中的“这块水晶”是承前而来的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无须出现,是典型的“借喻”。这样的配伍就完美无缺了,而且还极为巧妙地呈现了课文内容。

二、对“写作”配伍的观察与思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项目也是根据单元课文来配伍的。配伍的依据一是单元课文题材即内容,二是单元课文形式即体裁。整个初中语文教材总计36个单元,编者共安排了36次写作训练。这些写作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针对所列专题进行简明扼要的辅导,而且还据此命制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名称。如九下第四单元“修改润色”,辅导的特点是说明性与理论性统筹兼顾;二是“写作实践”,一般安排三个练笔任务:一个小作文,两个大作文。这里的三个命题都紧扣单元课文,或在内容上相近,或在体裁上一致,充分体现先读后写、读写结合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理念。如七下第一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写出人物的精神”,这个单元课文涉及的人物有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等,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精神的,每篇課文都是很好的榜样。根据辅导内容设置的“写作实践”,共列出了三个作文命题,依次为《我的好朋友》《争论》《这样的人让我 》。这种命题配合辅导、写作配合课文的配伍方式是比较和谐的。再如七上第六单元的写作专题是“发挥联想和想象”,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有《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它们都是“联想和想象”的精品,这样的配伍当然也是值得称道的。这是编者精心设置的结果,也是这套新教材读写结合的典范。

但也有个别单元的配伍并非如此默契。如九上第三单元的写作专题是“议论要言之有据”,这是从“论据”角度设置的,而该单元选入的课文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等,都是文言诗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这个单元课文都不是议论文,无一例可用作借鉴,单元写作与课文很难配伍。况且,议论文是九年级写作训练的重点,教材已经安排了议论文三要素中的两个:“观点要明确”“论证要合理”,这个“议论要言之有据”是“论据”要素,必不可少。为了这三个写作专题名称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不如改为“论据要恰当”更好。

三、对“综合性学习”配伍的观察与思考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超越课堂、超越学科的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核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正因为如此,新版初中语文教材共设计了15次综合性学习。每次都有一个大的标题统领,也可以理解为主题,这是教材中一种开放性最大、综合性最强的学习内容。综合性学习是插入有关单元之中的,也就自然涉及到与单元课文配伍的问题。纵观15次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来看,大都是比较“般配”的。例如七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天下国家”,这个单元有课文《黄河颂》《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综合性学习中设置的三个问题是:“激发心志:爱国人物故事会”“陶冶心灵:爱国诗词朗诵会”“启发心智:爱国名言展示会”。本单元课文中关于“国家”和“爱国”的素材非常丰富,因而,“爱国人物故事会”的“故事”可以讲韩麦尔和小弗朗士的感人事迹;“爱国诗词朗诵会”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朗诵《黄河颂》《木兰诗》;“爱国名言展示会”的“名言”可以从这些课文中提取出来。可见,单元课文与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联系非常紧密,配伍十分成功。

但可惜得很,教材中也存在综合性学习与单元课文关系不大甚至毫无联系的配伍情况。例如七下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而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是《葉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最苦与最乐》《陋室铭》《爱莲说》。这些课文都与学习主题无关。如果教材中必须编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这个综合性学习专题,最好将它放在七上第二单元。因为这个单元课文有《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每篇作品都含有“孝亲敬老”的内容,但是该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却是“有朋自远方来”,与所选四课六篇作品内容驴唇不对马嘴,这个“伍”就很难“配”成了。

四、对“名著导读”配伍的观察与思考

“名著导读”就是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新老教材虽然都编入了“名著导读”,但老教材集中放在每册书之后,新教材则穿插在单元中间。前者只能与某册书关联,后者则与单元课文配伍。如果以单元而论,插入36个单元中的“名著导读”总共12次,平均每册书2次。这些“名著导读”的内容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名著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二是读书方法指导。通常情况下,如果以某部大书或“文集”作为“名著导读”对象的话,那么这个单元中最好要有节选自这部大书或这本文集中的精彩篇章作为课文,形成大书与篇章之间彼此照应的联系。例如九上第六单元的“名著导读”是“《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该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分别是《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其中《智取生辰纲》就出自《水浒传》。这样既有《水浒传》的概括介绍,又有精彩片段《智取生辰纲》的选读,两者配合十分密切。概括介绍形成“面”,片段学习形成“点”,点面结合,互相关顾。七上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是“《朝花夕拾》:清除与经典的隔膜”,该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出自《朝花夕拾》;八上第五单元的“名著导读”是“《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该单元的《蝉》就出自《昆虫记》;九上第一单元的“名著导读”是“《艾青诗选》:如何读诗”,该单元的《我爱这土地》就出于《艾青诗选》。这些“名著导读”与所在单元课文的配伍都十分恰当。

可是有些单元的“名著导读”则明显与上面情形相悖。如八上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是“《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而该单元的课文均为古代诗文,其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再如九下第六单元的名著导读是“《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而该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中国古代诗文。像这种“名著导读”与单元课文无关的情形,虽不敢断定是“配伍”有问题,但在实施“名著导读”教学时,教师无单元可鉴,学生无课文可助,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七上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是“《西游记》:精读与跳读”,该单元没有一篇课文选自《西游记》,不如换成“《安徒生童话》:精读与跳读”更好,因为这个单元有课文《皇帝的新装》。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导读已经有了一个“《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西游记》是完全可以调整为《安徒生童话》的。

五、对“口语交际”配伍的观察与思考

口语交际就是通过口头语言形式来完成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交流、情感表达和信息传递,“口语交际”教学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每年高中考大小作文中屡见不鲜的演讲稿、解说词和辩论发言,都属于口语交际的范畴,可见它的书面实用性是很强的。新版初中语文教材共编入了6次“口语交际”,穿插在相关单元后面,与单元课文形成配伍。它的基本内容首先是对某种口语交际的理论性和实用性进行介绍,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涉及内容主要有准备、过程、原则、技巧、意义等。其次是关于“口语实践”的训练。

九上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专题为“讨论”,在明确了讨论的“规则”、进入“口语实践”之后,就是对教材设置的话题有选择地进行课堂讨论,但设置的话题却往往与课文无关。如果教师是一位有心人,就自然想到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议论文,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单元课文中,寻求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讨论”话题。如围绕课文中的关键词“自信力”“怀疑”“创造”等,可以设计讨论话题,如“自信力从何而来”“怀疑的基点是什么”“创造的意义有哪些”等。可见,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单元课文,这个“口语交际”与单元课文的配伍就非常切合。再如八上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专题是“讲述”,教师可以结合这个单元的“新闻”内容来讲述名人故事。可见,这两个单元口语交际与单元课文内容配伍比较合适。

可是八下第五单元口语交际的专题是“即席讲话”,而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是:《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与“即席讲话”都很难配伍。但又巧得很,这册书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演讲词”,如果将这个口语交际“即席讲话”移到八下第四单元,那简直是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以上是对初中语文教材中五种内容与单元课文配伍情形的实际观察和理性思考。如果认为这五种栏目是独立存在的,无须与单元课文配合,无论放置在哪个单元都无可非议,那么,以上的观察与思考都是吹毛求疵。如果从有利于教材的分与合、有利于师生的教与学上去审视,这些看法又确确实实值得参考和忧思。教材编写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复杂烦琐的细密学问,配伍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每一个细节都要推敲到位,更是难上加难。

[作者通联:安徽庐江县教研室]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