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
2022-05-30刘耀玉
刘耀玉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数学教学要求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注重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发展,实现各项能力的综合发展。问题意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诱因,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有力推手。文章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作用及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探討转换师生角色的重要性,提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7-0055-03
数学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做出了要求:能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自己为课堂主体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被迫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无法从自身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学习基础切入,以自己最习惯的方式进行学习。这导致学生缺乏深究问题、钻研问题的兴趣和机会,不会主动聚集一些数学问题来思考、求解,而是习惯性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转换师生的课堂地位,探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作用
1.问题意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量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精神,学生缺乏求知兴趣和质疑精神,就会满足于现状,不愿意去接触一些新奇的、陌生的、精深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面必然会狭窄,进取心也会消磨殆尽。反之,学生如果具备问题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开辟全新的知识领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还会从观察—解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出独属于自己的感悟和经验,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让学生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昂扬的斗志,在漫长的学习道路上做到不耻下问、上下求索,从而不断重复知识、经验的重组建立过程。为了求解问题,学生会通过检索资料、求助教师、网络学习、探讨交流等方式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量,拓展自己的思维和眼界,最终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完善、充实、全面。
2.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方法体系
问题意识的内涵绝非单一的问题研究兴趣,而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探究过程,包括生疑、思考、寻找资料、质疑检验、获得答案等环节。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思考,了解数学问题考查的知识点,挖掘数学问题背后的数学规律,找寻出问题解答的方向(求助老师、看例题、上网查资料)、确定数学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割补法、数形转化方法、迁移类比法、归纳总结法)。经历了这样缜密、系统、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思维过程,学生就会摸索出一套独属于自己的思维方法体系,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敏锐地捕捉到各种解题线索。系统的思维方法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高效完成新知识的摄取,还可以映射到现实世界,帮助学生快速处理各种现实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大有裨益。
3.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问题的质疑和解答过程会用到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学生由于个性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所具备的能力也有所差异,但学生在求解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能力的运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要点、归纳方法,实现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此外,不同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求解答案的方式、判断问题的依据不同,所获得的经验、知识、感悟也会独一无二,这些知识是个性化的,自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问题意识能够反哺教师的教学能力,融洽师生关系
对于初中生而言,寻找问题答案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咨询教师。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五花八门,而且提问的角度多种多样,教师要想快速准确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敏锐的应变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师只有对典型问题、共性问题、另类问题有深刻的认知,才能站在学生角度更好地解答问题,确保学生能听得懂教师的指点和回答。因此,学生具备问题意识,经常提问,会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也会通过与教师的频繁接触而加深感情,这有助于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
二、初中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及改进关键
现阶段,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上主动提问的现象较少,课后主动钻研问题的现象则更少,学生的问题意识较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问题切入点、问题求解方法的系统训练。2)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水平很低,被同学和教师嘲笑。3)学生存在惰性思维,缺乏求知欲。4)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习惯把问题憋在心里,积重难返。5)学生缺乏质疑精神,迷信教师和权威答案。6)受“应试教育”观念束缚,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最重要,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思维训练只能加重教学负担,耽误教学进度。可见,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学方面的原因。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切入,帮助学生突破内因和外因的桎梏,掌握生疑、质疑、答疑的方法和技巧。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转换教师角色,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有在乎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诉求,才能让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克服内心的羞怯与恐惧,勇于提问。因此,教师要围绕学生主体设计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节奏、教学内容、教学风格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匹配,从而解决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1.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敢于发问的前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用肢体语言、神态语言等鼓励学生发问。例如,对待学生突然插嘴质疑、打断教学节奏时,教师不能批评斥责,而要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回答一些水平较低的问题时,教师也不能讥笑或讽刺,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而应该循循善诱地解答问题,用灵巧幽默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并传递出提问光荣、尊重提问的理念。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优点,邀请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感,告诉他们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是传统美德,无须有压力。此外,教师要多聚焦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来组织数学作图活動、问题抢答活动、问题辩论活动、一题多解探究活动,并通过物品奖励来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问题意识的萌芽是怀疑,教师要鼓励学生“反对”权威答案,“否定”同学的答题思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路来观察、解答问题,勇敢说出自己的见解,并给学生留出观察思考的空间与机会。
2.科学设计问题情境和问题难度,激发学生多问
合理的问题情境和问题难度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注意、观察、思考、困惑、求解、释疑等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提问和求解的乐趣。具体来说,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贴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对问题充满兴趣。此外,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应当设置在学生的认知矛盾之处,让学生处于知与不知、理解与不理解的交叉之处。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切入,邀请一位打篮球的学生回答篮球的左半部分、右半部分有什么特点,拿出脸谱、蝴蝶标本、盘子等供学生观察,并要求学生在这些物体上画一条线,将物体分成相同的两半,再对学生提问:在这三个物体中,这样的线各有几条,这些线有什么特点?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轴对称的概念有深刻认知,还能感受到轴对称的美,主动挖掘生活中的对称物体和对称美。又如,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公理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情境。从上海到广州有多种出行方式,其中火车路程有1811公里,乘飞机不到1200公里,坐船有1690公里。请学生完成以下问题:1)请参考中国地图,简单画出这三种路线的行程图;2)请对比三种线路的长短和特征;3)请思考飞机行程最短的原理是什么?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通过直观的线路图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
3.传授学生质疑答疑方法,让学生的提问有水平
当前,很多学生虽然对知识点有疑问,却抓不住问题关键,不知道从哪个方向提问、思考和解答。对此,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实用的问题思考体系和问题解答思路,确保学生能够看到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1)聚焦某些典型题目,通过适度变化题目条件、题目问题和题目结论生成新的题型和题组,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抓住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题目、多方向思考问题的能力。2)循序渐进,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自主研究教材。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前设计一些微课和问题的方式来翻转课堂,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新知识,同时梳理出不懂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集中讨论。3)设置一些能够灵活解答的例题,从解答方法层面开拓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使用更高效的方法解答问题,并对比各种解题方法的优劣,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答疑能力。4)从生活中取材,布置一些要求学生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任务,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分析生活问题,以此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迁移类比、抽象概括能力,确保学生能够灵活使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问题。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测量学校楼房高度的现实问题,要求学生找出实用的测量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验证。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一定启发。学生完成任务后,就会获得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自觉地将生活与数学关联起来,学会使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问题,形成问题意识,进而对各类现实问题充满探究兴趣。
四、结语
总之,问题是创造的伊始,是思考的基础,也是打开思维大门的密钥。只有具备问题意识,才会有序思考,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转变角色定位,将自身定位为学生辅助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求问。教师要采取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科学设计问题情境和问题难度、传授学生质疑答疑方法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
参考文献:
[1]施振强.探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J].科教文汇,2020(04).
[2]刘哲瑜.把握数学核心素养本质发展问题意识思维[J].教育观察, 2019(33).
[3]郑毓信.“问题意识”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J].数学教育学报, 2017(05).
[4]殷芳,唐耀宗.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喀什大学学报,2017(03).
[5]王光盛.初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1).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oblem Consciousnes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Liu Yaoyu
(Gaotang Middle School, Jiangle County, Fujian Province, Jiangle 3533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mathematics teaching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xertion of students subjectivity. Mathematics teaching requires teachers to actively provide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for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situations that pay attention to experience, so that students can realize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abi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experience. Problem awarenes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mathematics, the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the key inducem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thirst for knowledge, and the powerful promot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habi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blem consciousnes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the main reasons for students weak problem consciousness,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hanging the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blem consciousnes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 words: junior middleschoolmathematics; problem awareness;cultivation; teaching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