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家校共育 助力学生成长

2022-05-29张小丽

甘肃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校管理重要性

张小丽

【摘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快乐成长,是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的重要理念。在学生发展道路上,学校和家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突出作用。学生的快乐成长,需要家校共育的支持。文章立足于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提出建立家校共育制度、引入社交软件、加强责任划分、组织开展活动等多种策略,力争强化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创新完善家校共育方式,实现小学教育效果的整体优化。

【关键词】学校管理;家校共育;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9—0049—04

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是小学生最主要的生长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学习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所以,将家校共育引入小学教育是必要的。通过家校共育,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快乐学习,关爱生命,健康成长。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家校共育是一种以协同理论为指导,通过学校、家庭双方的互动、信息共享,推动教育活动有序展开的一种教育方式[1]。这种教育方式拉近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学成效,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缺少参与热情[2]。家校共育从学生实际和生活入手,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喜欢的方式开展教育,让学生成为了“主人”,这就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家校共育下,教师和家长双方合作、共享信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的情况,家长也可以掌握学生在校的学习动态,双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有一个全面了解。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双方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合作帮助学生,为学生扫清学习障碍。比如,家长为学生辅导课后作业时,发现学生对某知识点理解不清,便可以及時反馈给教师,而教师了解情况后可以对学生进行个人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三)有利于改善家庭教育效果

家长在学生学习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然而不少家长忽略自身责任,或不能做到尽职尽责,导致家庭教育收效甚微。通过家校共育,能让家长从教师身上习得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树立正确规范的教育理念,从而提升家庭教育效果。比如,当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反馈给家长时,一些家长发现成绩不佳,或重复犯错,往往习惯于言语粗暴地批评学生,或暴力打骂学生。经过教师的悉心指导,家长认识到这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从而改变教育方式,以鼓励、激励、奖励等方式培育学生的学习信心[3]。

(一)建立家校共育制度,以长效制度为保障

校方联合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共育机构,共同制定家校共育的相关制度,形成工作章程。第一,建立《学校家长教师学会章程》,对学会内部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岗位工作、运行机制等明确规定。第二,建立互联互动制度,设置双方联系方式、商研渠道等,规定双方不定期互联。遇到意外的突发情况,即刻互联。第三,建立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制度。该制度赋予家长对教师的民主权监督权利。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家长可以直接以书面形式、打电话等方式告知校方,提出管理意见。通过以上几项制度,规范家校共育的过程、方式,能使家校共育有章可循,有序展开。

(二)引入社交软件,以有效沟通为手段

家校共育是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双方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就无法顺利有序开展家校共育。所以,需要建立家校共育的沟通机制,畅通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渠道。教师和家长双方通过有效沟通,对学生学习问题互通有无,能够强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空间、时间上的联结,形成合作共同体。

就当前来看,家校沟通主要以家长会、座谈会、家访等为主,这些方式为教师、家长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渠道,双方可以在特定场所、特定时间内开诚布公地交流,便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4]。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社交软件,建立家校共育的在线平台,以此创新沟通方式。比如,建立家长微信群,教师、家长可以在该平台开展具体的培育工作。就教师而言,可以在微信群中发布课程安排、实践活动信息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等;就家长而言,可以在微信群中反馈学生在作业、综合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向教师寻求解决方法。

教师利用社交软件创新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具体方式,为家校共育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交流平台。如此,教师、家长之间就形成了线下、线上一体化的跨时空多维立体交流机制,不仅能创新家校共育方式,还能共同开展学生教育工作,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责任划分,以明确角色分工为凭借

在家校共育中,教师、家长双方责任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一些细微变化,这迫使双方角色有所创新。为了有效开展家校共育,要创新教师、家长的角色,明确分工,开创家校共育新局面。

1.教师转换角色。从教师立场来看,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家长是学生的教育者和学习的辅导者。所以,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面对家长,教师要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家校关系的协调者,协助家长开展家庭教育。

比如,教师为家长讲述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成熟方法,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身心特点、发展需求等,提升家长的理论水平;向家长转述一些育子成功或失败的事例,使家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通过座谈会、家访等方式解决家长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家长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能力;以在线形式为家长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材料等,鼓励家长自我学习。教师要清楚认识自身在家校共育中的角色转换,理清责任,以明确的责任开展家校共育。

2.确立家长角色。在学生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是一种相对理性的角色。而家长恰恰相反,是一种更加感性的角色[5]。一般情况下,家长无法在专业知识学习上给予学生指导,但是却可以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尤其小学阶段的学生无法长时期专注做一件事情,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对此,家长要适时而及时引导,才能帮助学生回归正轨。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心生退却、反感等情绪时,家长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温暖,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和家长相互合作,互相配合,各自发挥着自身的职责和功效,有效开展家校共育。

(四)组织开展活动,以多样化活动为载体

家校共育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促进家校联系,为家校合作搭建平台,使家校共育顺利展开。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和家长通力合作,组织一些社团活动、阅读活动、生活活动、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社团活动。小学阶段相对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学业负担轻,学习时间比较宽裕,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从学校社团到年级社团再到班级社团。社团活动种类可以有乐器、舞蹈、书法、绘画、演讲与口才、戏曲、球类、棋类等,让学生和家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可以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社团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一些来自不同行业的家长,根据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职业特点、手艺专长等为孩子们带来“社会百科大餐”。比如,花样折纸、水果拼盘、手语操、制作树叶书签、了解卫生防疫知识等等。通过不同类型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还让家长发挥了自身专长,使学校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丰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阅读活动。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阅读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会读书,爱读书的孩子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作为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家长积极构建起“家校合作”的阅读模式,引导家长为学生购买合适的书籍,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并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指导和督促中。通过开展亲子阅读,采用指导阅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形式,切实引导学生多读书、乐读书、读好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化底蕴。

在阅读活动中,学校可以为学生搭建学校图书室—楼道图书超市—班级图书角—家庭书屋“四位一体”的立体式阅读平台,在楼道内给每个班级分配专门的图书超市书架,并在每个班级教室里设置专门的图书角,动员家长和学生将自己喜爱的或者已经阅读过的书籍带到学校,与其他学生共享,这样学生们既可以感受到分享书籍的美妙,又可以感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同时,这样的校园环境也为学生快乐阅读提供了广阔天地,让学生时时刻刻处处有书读,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读书的习惯,激发亲子阅读的兴趣。

3.生活活动。小学生不仅是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接受劳动教育,掌握一些劳动生活技能,为以后的生活学习奠定基础。随着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中小学平均每周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课时。

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劳动课培养孩子的一些生活技能,借助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引导学生通过劳动课堂学会叠被子、整理床单、叠放衣物、洗鞋子、系鞋带等整理内务的技能;引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如钉扣子、科技制作、制作感恩祝福卡等;引导学生照顾身边的动植物等等。

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传统节假日、日常生活劳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會,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增加劳动实践机会,关注生命健康。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指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家长结合学校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跟自己学习各种生活技能,教给劳动的方法并指导劳动,从生活自理、家务劳动等方面进行劳动教育,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体验劳动是最光荣的。

4.实践活动。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研学旅行活动逐渐在各地兴起并推广。学校或班级可以举行一些研学旅行活动,比如,“探寻青铜之美,感受遗产风华”的研学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观看青铜器的视频,亲手制作青铜器,感受古代青铜器的深邃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无限风采。

又如,以端午节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浓情端午进课堂,实践活动飘粽香”课程整合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从群文阅读《端午节由来大探秘》、数学课《折纸与分数之“折粽子”》、传统游戏“赛龙舟”、综合实践《包粽子活动》等,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体验粽子的制作方法,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感受我国传统节日蕴含的意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和家长一起学习知识,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见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让城市学生走进农村,农村学生走进城市,感受新的教育环境和不同的成长环境,让城乡学生在不同的家庭环境生活,多一份体验,多一份人生阅历。这些实践活动,既可以融洽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家长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而在家校共育方面更加有默契度。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小学教育中实施家校共育,教师和家长共同建设互联互动的教育体系,提供给学生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共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引导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爱生命,从而助推学生快乐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信息网络和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教师还要不断创新家校共育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秀芳.统放有度协同教育——家校共育的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01):72-74.

[2]马成材.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1(09):25-26.

[3]刘召生.小学“温暖”课堂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34):56-58.

[4]余志渊.小学数学课堂“文本知识问题化”的实践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5):46-48.

[5]韩方廷.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54-56.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张掖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生家校共育创新性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ZYLX[2020]030)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学校管理重要性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