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初探

2022-05-26杨雅楠

学周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教育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职学生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等方面问题较多,这往往会使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学生,导致学生缺乏自信,甚至存在自我放权的消极心理。积极心理学提倡心理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关注人性的优点,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这在中职教育中有利于调节教师自身状态,也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力,从而提升中职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教育;教师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7-002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7.009

随着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对于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高中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我国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培养具有中等技术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广大普通劳动者素质的途径之一。随着现在中考对学生分流比重的变化,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等职业学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中职学生生源质量变化不大,尤其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日常情绪消极,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受此影响,一些教师也对现状不满意,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抱怨较多,甚至在日常工作中出现了应付的行为或者心理,这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是中职学校广大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门知识,教师通过心理学理论能够深化对教育、对自身、对学生的研究与了解,从而更科学地把握教育的本质,提升中职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在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理论在西方教育中首先被提出,其本质是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人的积极品质为中心内容,充分挖掘每个人固有的具有建设性的潜在力量,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从而促进个体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引导人走向幸福。

相对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对学生和教师人性优点的价值与研究,也关注学生的个体与群体,并且提出了积极的预防思想。这一理论,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教育对学生的尊重、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是完全一致的。特别是针对当前中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应用积极心理学指导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工作,能够帮助教师理性面对学生和教学工作,发掘学生的潜力,寻找教育的幸福,这对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帮助,从而为中职教育的开展提供助力。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就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和措施进行探讨。

一、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教师方面:随着社会对教育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学校几乎像是“被放在放大镜下”对待,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感觉压力越来越大,一线教师感觉尤为明显。对于中职学校的教育来说,生源状况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因为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导致教师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管理上都需要耗费较大的精力。同时,因为中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要面临就业,所以教师的教学压力也比较大。

另外,现在的学校工作中各种繁杂性工作越来越多,教师除了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参加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比赛、教研等各项活动,使教师在工作中往往是疲于奔命,导致心理压力较大,工作过程中情绪焦虑现象较为普遍,教师的工作幸福感严重下降。教师是新时期教育的主导者,其工作状态会直接影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效果。而应用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中职教师转变教育心态,用平和的态度与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教育与教学工作,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存在问题,同时心理上的状况也值得关注。总体来看,中职学生在心理方面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首先是目标不明确,大部分中职学生是在中考中没有达到普高线而被迫选择进入中职学习,他们年龄相对较小,心智还不够成熟,也很少去规划三年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所以在学习中也就表现为无目标、无动力。其次是缺乏自信心,一部分学生觉得没有考上高中,自己就是失敗者,再加上社会对中职教育还是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言论、看法,导致学生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后前途渺茫,这种不自信甚至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对此,非常有必要改变中职学生的心理认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思想会影响行为,针对中职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有必要在心理上做出一定的引导与调整,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认知。

二、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应用积极心理学转变教师观念,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曾经说:“当前的中国教育,是一种需要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热情光芒的教育。”这就是在强调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育人理念,真正理解中职教育的价值所在。

针对许多中职教师自身对中职教育在心理上的错误认识,可以应用积极心理学帮助教师去转变。首先,要引导教师理解教师的价值,那就是在播种幸福。从社会需求的层面来说,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有人去工作,中职教育所满足的也是社会需求的一部分,这就是中职教育的价值。同时,教师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还承担着育人的功能,如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与价值追求,和谐与乐观的心态,这对学生来说都是成长,这才是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学生有变化、有进步,就是教育的成功。

其次,教师要学会在成长中感受幸福。所有的经历都是成长,教师要善于正确看待周围的人与事,很多时候教师消极的心理情绪与不能正确对待问题有密切的关联。所以,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同事、家人共成长的理念,家庭幸福是教师幸福感的前提,中职教师要区分好工作与生活,学会在繁杂的工作中通过生活去调剂自我,感受生活的幸福,树立正确的事业观。

要学会和学生共成长,要充分的去体会教育的价值,认识到学生的成长是需要时间、耐心才能够等到花开。这样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把握自己如何成为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有效的学,这样才能够逐步达成教学相长的美好目标。

教师要树立与同事共成长的理念。有句谚语说“独行快,但众行远”,这道出了团队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对于中职教育来说,要想使学生在短短的三年学习和生活中有真正的成长与进步,需要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也就是需要每一位教师都投入其中。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中职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教师团队的力量开展工作,通过参加教研活动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也可以通过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来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通过向领导“借力”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格局,解决个人的教育困惑,这样才能够减少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压力,教师要学会感受与品位自己在中职教育中的成长与收获,感受教育的幸福。

2.利用积极心理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很多中职学校教师经常因为上课时学生积极性不高甚至是不听课而影响自己的心情,导致教学状态不佳进而影响教学的实效性。而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效果与课堂教学氛围有着密切的关联,所谓课堂教学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班集体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气氛,一般是由占优势的情感与态度形成的状态,其中积极的课堂气氛是理想化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师生情绪饱满、态度端正、目标明确,课堂则是张弛有度,教学效果良好。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师生都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利用积极心理学辅助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则能够帮助构建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发挥出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具体来说,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自身教学,在教学中多应用赏识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针对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教师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上可以起点稍低一些,尽量给学生做好衔接,给学生以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够较好地融入文化课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也要多样化,把抽象的讲解、直观的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学得会,激发学生积极性,减少学生的畏难心理。在专业课学习上,也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也就会逐渐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再应用积极心理学去鼓励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构建良性的教学氛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要主动去亲近学生,利用非智力因素来调动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潜能。

3.应用积极心理学增强学生信心,挖掘学生潜力。马尔顿曾经说:“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针对中职学生普遍缺乏目标、自信心明显不足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应用积极心理学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心,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来说,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和内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信心,其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起来,其学习效率也会下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改变单一的传授知识的方式,灵活应用积极心理学来对学生进行疏导和指导,把课上授业与课下育人二者结合起来,在课上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此基础上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给学生学习上的信心;在课下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对学习和未来没有信心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现状,一起规划目标,从而使其形成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未来。学生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学习才会有动力。

4.巧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新时期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涵盖三大方面六项内容,即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生活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知识技能,还要具备专业技能,特别是社会适应性和自主发展的意识,这样才能培养中职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应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对此教师可以把积极心理学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切实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教学,把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体验与方法积累、情感价值观认知全面融入其中,发挥学科德育的功能。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活动育人来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如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学生座谈会、心理讲座等培养学生形成良性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对待学习以及实践活动,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5.以积极的心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绝大部分将来要在毕业后走向社会,从年龄上来说他们是偏小的,因此很多学生对此既感到茫然、兴奋,又会感到担心和焦虑。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引导学生如何尽快融入社会是关键,这需要学生学会自觉和自立,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对此,教师要应用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引导,引导学生学会以积极的思维认知自我,要对自己有信心,做好自我管理,为未来做好准备;启发学生学会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做出积极的解释,直面困难、敢于解决问题;要学会理性的审视现实,学会取悦自己,学会为自己减压,这样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会更强,为中职学生的成长打好基础。

三、结语

总之,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契合中职教育和教学的实际。只要我们结合中职教育的实际不断摸索,就一定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助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天莉,潘雨俏,覃伟.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中职班级管理策略[J].广西教育,2018(42).

[2] 钟平.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职生与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学园,2018(6).

[3] 陶月阳.浅析中职化工课堂渗透积极心理学的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

[4] 唐海波,郭锋.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1).

[5] 王琦,應通.浅析积极心理学的现状和未来[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

[6] 陈燕飞,苗元江,王青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希望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

[责任编辑 赵颂花]

作者简介:杨雅楠(1988.9— ),女,汉族,甘肃武威人,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中职教育。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中职教育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
新课堂、新模式、新活力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对中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