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讨
2022-05-26王风荣
摘 要: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存在明显的“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的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思考,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难以落实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基于此,高中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从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的思路中转变过来,重塑课堂教学方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中学语文;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7-015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7.052
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开放性、启发性、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下,通过自主思考、交流产生认知冲突和思维碰撞,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方法,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最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
一、通过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现状
第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度不够。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部分一线语文教师依然束缚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在教学过程中依旧过分关注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却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导致学生难以对知识形成全面、深刻的了解,还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依赖教师、依赖答案”的行为,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教学模式单一。面对学生不同的需求,高中语文教师唯有结合教学内容,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适宜学生参与的模式,才能突出语言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活力,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和构建语言知识,获得审美体验。但是调查发现,当前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基本上都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味围绕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同时,教师当前基本上都是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开展教学,这种滞后的教学模式不仅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甚至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1]。
第三,缺乏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唯有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明确课堂教学方向,保障课堂教学质量。面对中学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为了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思维发展的目标。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由于指导观念有误,依然将教学目标局限于学生的成绩,过分强调知识目标,却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情感等维度的目标。在这种片面的教学目标引导下,导致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出现了明显的偏离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四,教师自身的素养有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优秀的教师往往更有利于新理念的实施,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调查发现,当前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比较低,一部分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自身专业素养有限、教学能力不足,只能凭借传统的经验开展教学,很少实施新方法、增加新内容,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参与思考和探究的机会不足,抑制了学生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更新理念,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转变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改革就要变革教学理念。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取得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革新“灌输式”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从传统的“依赖式”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开展探究、合作学习,搭建交互环境,释放学生的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分析、思考、辨别、概括的思维活动,去伪存真,获得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同时,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还应该因势利导,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组合,设计具有梯度的语文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紧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重塑教学目标。以往“知识第一”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过分强调高分数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定式,不愿意思考与成绩无关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从语言、思维、文化等方面重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语言的构建和文本的鉴赏,经历思考、辩证的思维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获得技能、内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2]。
再次,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从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营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想象,最终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最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还应该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大胆想象、积极交流、敢于质疑,最终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
(二)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手段。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在深度思考问题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获得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心设计课堂问题:首先,教师要贴合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和目标等精心设计层次化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活跃思维;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为了充分发挥课堂问题的价值,教师在设计思考问题的时候还应该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认知发展特点等精心设计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契合的问题;最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应该关注问题的质量,确保问题的创新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确保设计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完成思维能力的培养,切勿设计“对不对、是不是”等简單的选择性问题[3]。3C344193-FFE3-4822-8003-4E2399F3E030
例如,教师在教学《祝福》时可以设计“文章的名字是《祝福》,而文本中主要刻画了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如果文章名字改为‘祥林嫂是否更合适,为什么?”“文本中的‘祝福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的时候,作者都对祥林嫂进行了哪些描写,为什么祥林嫂会有一次又一次的转变,与‘祝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有哪些深意?”“祥林嫂第一次进入鲁四老爷家帮工与第二次进入鲁四老爷家帮工有哪些转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供学生思考,以便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巧用文章创作空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空白又被称为“留白”,是一种常见的创作艺术,主要是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结合事物和思维发展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文学习中,空白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段,还是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点。基于此,中学语文教师在强化学生思维发展时还应该灵活借助文章的“空白”,引领学生从隐蔽内容、省略内容、模糊内容等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首先,依托文章隐蔽内容,打开学生思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文本空白中隐藏内容的形式,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打开自己的思维角度,仔细进行揣摩和分析。其次,依托省略内容,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借助文章中的创作空白。在语文学习中,省略是最常见的“留白”现象。通过有效的省略可以使文章内涵更加深刻。同时,省略内容还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优化学生思维能力时应该对教材中的省略留白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品味省略留白后蕴藏的内涵,进而促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最后,分析模糊内容,发展学生思维。中学语文留白的形式多种多样,“模糊”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形式。具体来说,模糊留白艺术就是表现形态不清楚,有“雾里看花”的意境。基于此,教师应该充分借助“模糊”留白,带领学生在欣赏文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的形式,循序渐进地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4]。
(四)利用认知冲突,强化学生思维发展
在具体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认知冲突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教师常用的手段。具体来说,认知冲突就是构建的新情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现不相符的情况,这会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强烈的认知冲突就会推动学生产生思考,实现思维的发展。
首先,联系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坚持“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回归生活”的原则,立足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作品与学生实际生活存在距离的现状,结合教学内容、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激活学生的思维。其次,立足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研究发现,学生在面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时候常常会选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决。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够完整,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基于此,教师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时必须立足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借助学生的主体观点引发认知冲突。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生活背景、阅历经验等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因此,他们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的认识、理解也会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时必须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听取不同意见的过程中展开深入思考,最终完成思维能力的提升。
(五)重视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提供机会。基于此,教师应该紧紧围绕语文教学内容,结合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及中学生的学情构建教学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划分小组,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保持学生思维活跃的状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逐层递进式的引导和启发,促使学生更好地思考和探究,最终完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文本主要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对贾府的布局以及人物关系进行了交代,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如果文本直接对贾府的布局进行刻画和描写,也能交代贾府的布局,而作者按照林黛玉进贾府这条主线来写,这样写有哪些好处?如何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学生通过探究能够理解作者构思巧妙、语言描写细腻、人物刻画逼真等特点,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促进思维发展
文学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常常以自己的见闻、感悟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并融入一定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时候,应该站在作者的角度,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结合文字内容展开想象,逐渐走进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情感等,最终掌握文章的内涵、艺术表现手法等。而学生想象的过程也是其思维活跃的过程,学生思如泉涌、创新意识增强,能够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将自己置于文章中,以作者的身份想象一下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自己是作者,面对眼前的景色,会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描写,并将自己的创作思路、创作手法阐述出来。如此,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能够体会文本的不同之处,更加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想象的过程中获得了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通过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了研究的重点。但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制约,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此,中学教师唯有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塑教学目标,灵活借助问题教学法、文章的“留白”艺术、学生的认知冲突、探究式教学等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玉珍.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課外语文,2021(15):65.
[2] 赵莹凤.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4):155.
[3] 张建芳.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J].读写算,2021(8):139.
[4] 富勇.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4):89.
[责任编辑 康兰明]
作者简介:王风荣(1984.2— ),男,汉族,甘肃古浪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3C344193-FFE3-4822-8003-4E2399F3E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