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持续设计视角的美学策略探析

2022-05-25王俊灵陈文静胡艺帆

设计 2022年7期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案例分析

王俊灵 陈文静 胡艺帆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 案例分析 器构美 简素美 美学策略

引言

自1972年“可持续发展”首次被纳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议题开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开始成为世界讨论的焦点,希望借助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现代设计注入新活力。在传统设计层面,设计师们的造物生活进行的审美化改造却都以一种操控者的角色,普遍认为美是可以量化、模仿。以至于转换成如今能见的各种调查、测验和数据统计来获得所谓美的标准。

一、可持续设计与设计美学

(一)可持续设计概述

可持续设计一词被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在其1971年出版的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首次提出,其呼吁设计师应该去重新明确自身角色,发现更加真实的社会问题,并且使设计师穿透问题表象,根据真实根源提出解决方案来承担社会责任。可持续设计对解决方案的追寻,渗透于整个生产消费循环链中,而非单一侧重于生产。追求系统式的产品和服务整合运用,以效用和服务去取代物质产品为最终导向[1]”。简而言之,可持续设计可理解为:合理运用已有的原材料、资金、技术、社会资源等,以低成本的投入产生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并且能够保持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平衡,伴随时代延伸而主动联系完善,并不断内在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一种设计创新行为。

世界上首次绿色设计运动的开始,是由拉斯金和莫里斯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可持续设计在人类与社会自然环境问题关联历程中经历了绿色—生态—可持续三个阶段性发展演化。20世纪90年代,米兰理工大学创立的可持续创新研究所是最早从事设计与社会创新研究的众多机构之一,为目前可持续设计和社会创新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机构。1994年,我国政府就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之中。然而在2010年作为设计教育的一次可持续设计的重要转折点的CUMULUS上海大会上正式签订的战略合作联盟,可再次引申出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开放、多元的国际性现代设计潮流中心对于全球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距今近四十余年发展中,可持续发展已经是国际社会设计主流思潮,关注的焦点也从最原始的生态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消耗,渐进到经济—社会—环境参与的系统性的协调与平衡之中。

(二)可持续设计与设计美学的关系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今天的社会已演化为多元审美化的社会,曼兹尼是这样描述可持续设计和美学关系“美学:给可持续发展赋予形式(Aesthetics:givingformtosustainability)[2]。”美学也是在引导人们共同参与实际的审美体验活动的同时,也在提供给人们多种可持续生活方式选择,人人都可以实际参与,去凭借主观意识展现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各种可能性。美学维度在社会大众审美心理中已成为不可控的基本因素,它从引导人们个体多元化、自由化选择的层面上说,已成为了一种社会吸引力。可持续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系统平衡的同时构建一种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让人们自由积极并自愿努力参与,美的引导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显得尤为重要。

拥有独特美学的设计作品蕴含“形”的气质,可持续设计更多需要设计者尊重客观问题事实,强调对处理方式和整体策略的系统性设计。相比较可持续设计的“形”较为内在与虚无,更多是关乎人们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容纳[3]。例如可持续策略中对于减少资源的消耗中“减少的文化”,以“形简”代“意增”的审美介入可持续设计,以“减少美”的吸引力,触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共鸣,引导人们参与到可持续生活方式中的审美体验中。以此,形成情感体验—认知改变—行为导向的良性可持续的循环过程。可持续设计美学观念不仅仅停留在传统造物形而上的纯粹玄思,更是在现实生活的实感体验出发,美学要从象牙塔走向大众,实现美育,成为人们的基本社会生存策略,美学与可持续设计之间协作是一条途径,两者互为补充和支持。

二、可持续设计视角下的美学实践案例分析

(一)简素之美—无印良品的形式美学实践分析

由产品的形态、色彩、材质及其相互组合碰撞产生的和谐美构成了产品外形的基本属性与它们的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是形式美学的基本内涵。无印良品(MUJI),MUJI是短语mujirushiryohin的缩写,意指没有商标但优质,是日式禅意美学世界性品牌中的典型代表。

1.在生产程序加工方面:以选择保持原貌的生态材料和运用天然肌理的材质处理工艺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处处体现着精减工序,简约外型的“减”“简”式产品美学原则。从其生产链上的精选原材—精简工序—简化包装等独特方法出发,在满足核心功能的基础之上,对简化加工制造,包装流程、产品运输等环节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通过造物素材的精减美烘托产品本原朴素亲近自然的简素美。

2.在文化思想传承方面:无印良品的设计内涵源于日本集传统精神大成于一身的禅宗美学哲学,秉承“空即是有”“无念为宗”的思想[4]。其产品体现出对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核的传承,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其精髓与现代设计相融。日本设计师安藤忠雄指出“传承传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传统的外在形式来继承;另一种是根据传统的精神来继承[5]”。无印良品设计背后是禅的心性,就是要力求破除一切机器人工痕迹,真正把握住其铭记大地、亲近自然、不加雕饰的浑朴与净素的设计美学,否定为了形而造型的刻意性,突出纯粹的素之美,如图1。

3.在形式美学体现方面:致求本色是其產品设计美学核心的重要体现。具体来讲,即材质质感的本我还原,色彩呈现的返璞归真,型表体态的原创再造。人们将所崇尚的低调素雅与自然质朴成为融于一体的“简素”,注重精神追求的丰盈表达。这时人们已经不需要用外在赘余的“物”来彰显自己身份和特质,而是越发需要另一种能够去衬托和发挥人的自我内涵的“趣”,来彰显为虽平淡但并不无趣的实用性与自我内涵欣赏性的生活哲学。无印良品所彰显的简素美学和理性的可持续设计倡导的亲近回归自然生活方式的高度契合。

(二)器构之美—明式家具的技术美学实践分析

技术美学的目标是力求科学、实用、艺术的产品与技术活动的统一的同时注重是技术与美学融合以助于达到简洁、秩序的理念。明式家具是我国古典家具设计的顶峰时期,其中榫卯结构构件的应用其中也净增奇巧,凸增简洁秩序的器构之美。榫卯是一种偶数配对作用的连接构件,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榫凸卯凹,相互咬合,连成一体,辅助功能使用效果同时不乏祛除赘余的设计智慧。明代著名作家午荣编写的《鲁班经》[6]中,明晰描述了对于榫卯结构、家具尺寸以及各类装饰纹样的相关记载。

1.在结构功能设计方面:明式家具设计中特有的无钉少胶,有别于普通家具木质装饰品,凹凸的每一个节点都具有科学的合理性,每个节点承重受力均不同,榫卯结构每一个部分都恰好同时且节省原材。各部件中的连接榫卯结构构件种类有数十种,图2展示为常用的夹头榫(左)和插肩榫(右)。榫卯结构接合和框架结构相互嵌合,互补互用。

2.在人机工学适用方面:明代家具椅凳的高度比例与人体脊柱相适应的弧形曲线靠背的人性化设计分配相得益彰,整体家具呈现简雅之余在人机比例上更为舒适宜人同时使整个家具更加简雅素朴,既实用温润又绿色环保[7]对人体友好,线条流畅,做工精细,结构严谨,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框架式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

3.在美学内涵营造方面:榫卯构件结合之中也尽显八卦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虚实相生的哲学意义。道家主张“互补互生”的思想赋予了明代家具集聚天时地利,最后凝聚古代匠者智慧的器构美学观念,演绎着自然在人在造物中的相依相融,体现明代家具设计中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善”。

本案例所谈及榫卯结构的运用,以人的生理、心理为着手点,利用时代特性造就人与器具以及环境的和谐统一。尤其突出纵跨古今也不失其科学美、含蓄美和形式美。同理在此基础器物与人的交流体验更加重视心理的合度舒适与相互协调,追求人、产品、使用方式之间的动态协调,吻合可持续设计中产品内部功能循环平衡的技术美学方式。

(三)系统之美—蔚来汽车自动换电站的社会美学实践分析

产品系统应做到在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上,要与自然、社会、人产生统一和谐的局面,设计层的考虑应能够照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够利于在当下和未来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在当今社会环境高效率要求下,即换即走的换电模式将是当今新能源汽车补能的高效方式之一,极大程度地做到节约时间与能源成本的同时,也将产品系统个体之间和谐配合作为一个合格产品系统的设计必要考量要素。新能源行业下的蔚来汽车自动换电站系统结合了线上App预约查看电池存量和线下站点(如图3所示)补能自检服务,模块化的大容量电池仓储备可兼顾每天平均三百多次的换电需求;

1.在用户体验方面,在整个汽车换电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在驾驶时的操作习惯和心理顾虑,换电操作时,从车辆就位到车内自动换电完成仅需3分钟,用户不需要下车,全程十分钟就能完成换电加车辆自检;蔚来用户可以享受每月6次免费换电服务,超出部分按照用电度数收费。这一服务配置不仅提升了电动汽车用户的出行自由度,也增加人对于补能系统的依赖性;极度简洁的方体钢结构造型采用集装箱模块化的可持续设计理念,满足轻量化的视觉感也更加符合与现代环境风格的融合。

2.在产业发展方面,当今新能源产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补能换电系统的落地推广直接关系到这一新兴产业在未来成长速度,对于发展低碳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持续的开展系统化研究,以实现合理配置,提高效率减少浪费,促进这一新生事物健康快速发展至自成体系,才能达到一个产品系统对于人与社会至善的意义。

三、可持续设计视角下的美学策略评价

(一)减简法则下的形态功能节约美

设计产品功能价值的有用性是在可持续设计视角下对于美学评判标准的基本属性之一。基于最初追寻的“3R”原则:即减少原料、重新利用和物品回收,其核心注重“减”,造物过程通过减的策略进而使自然原料节约避免过早浪费,准确说这是一种延迟使用的策略,秉持节约理念。在可持续设计领域内,这一法则对于规划来缓解膨胀的社会资源流失具有明显效用。

1.在应用场景层面:大部分应用于偏向以生物能源和自然能源为动力供应模式类型的领域中,如沼气、水力、风力等来满足功能形式的需求从而来减少相应的能源可持续目标。在产品的生产制造、储运流通、消费使用、回收再利用等各环节运用中,能够实现以较低的资源成本供应生产,维系生活的可持续;2.在形式内涵层面:“简”的美学策略似乎更合适设计态势更贴切一种态度上的“有形少更是无形的多”观念内涵。“简”与“减”原则下的设计美学判断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是人们基于自我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对设计事物、设计产品、设计活动进行归纳的理论总结。它的本意是在用切实的造物巧思引导人们积极主动去接纳可持续的生活观念,将不必要的外在赘余剔除,强调心灵和感官的相互作用,以质取胜;从当前产品设计制造从本原的造物转化为以人为本的服务中处处倡导一物多用、一物久用、废物再利用、物物节用的使用观念[8]。工业生产在考虑现实市场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顾及带给用户在质简的经验理念与理性的信意传导过程中的特殊感受。

(二)“人—机—环境”系统协调科学美科学美是指科学结构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简单性、完整性和有序性,由此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而产生审美的愉悦美学理念[9]。事物的美之所以被发觉,在于协调和鲜明,自可持续设计新定义基于传统造物的转变为系统性服务设计策略之后,科学美貌似背后更多的技术性的结构支撑,但从李砚祖老师的设计美学三美论中所指:“科学美是本质上的美,它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的秩序,并纯理智能够领悟它[10]。

1.在人与产品互动关系方面:人的使用行为对于产品系统而言存在一定的協调关系和相对性,直接激发着人的心理和情感反应,整个过程的体验无形之中成为一种美的创造。判断可持续设计是科学美的设计,注重在物化的思维过程中考虑和表达人机环境的系统循环,在整个循环形成畅通通道,方能循环协调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在不断升级的市场消费理念下,带动人们重新调整与使用产品、环境之间的关系认同感,产品变成了在使用情境中得以体验上的感官互动、产生自我认同的重要形式。产品在总体环境下可能表现出较为单一的个类,但其内在功能和结构都是多因素组成的协调动态系统。

2.在产品系统内部运行机制方面:相应来说人机环境的有序运营内部一定有其特定的科学规律,设计自身源于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特点的协调统一是设计最本质的特征。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更多以系统的身份使用,并不断开拓更新相互关联、协调配合的功能体验与结构形式;在寻求和发现整个关系系统的科学美的哲学价值之后,系统凭借内部自身机制本身就是寻求和创造一个自给自足自消的可持续方式的过程。系统性的可持续的动态的运行与节约制的策略相较而言适用场景的普适性更为广泛,考虑因素与确定性把控更加自由。

(三)物物共生和谐持续生态美生态美学的产生建立在生态存在论哲学的基础上,是生态学与美学相互碰撞的结果。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与结果,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出现一些生态问题的背景下产生的[11],在高级的核心层面上,生态美学更加强调和注重的是美的生命涌动性和流变性[12]。这一美学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美学思想。

1.在产品情感化传递方面:完整、和谐、鲜明是原初审查美的三个基本要素,而物物共生,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存共生的永恒延续,是生态美学哲学观念中为最高层次的可持续美学观念,看似更适用于宏观社会,但个体与系统存在也均可以达到其中任一项。“天人合一”生态美学观念应用于现实设计中,可以促进产品、环境、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性[13],考虑到不同人群的特殊情感需求,对人与环境展露出和谐自然的情感关怀,能够引起使用者的情感共鳴。

2.在设计文化协调方面:产品作为设计者美学观念的传达载体,在历史的积淀和时代的不断激励下,其内部系统构建和谐应具有美学理念的设计创见,从而成为审美文化中作为沟通和凝聚社会的一种新型途径,在改善都市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积淀与传播民族文化,促进社会文明持续发展与进步。由此可见,在人-社会-自然构筑的整个生态系统中,协调设计与其他生态系统元素间的和谐,成为了现代设计不懈追求的美学目标。

结语

无论是从无印良品的简素形式美学、明式家具的器构技术美学还是现代蔚来汽车自动换电站的系统社会美学案例总结分析,都证明了现代设计美学法则的可持续性,从减至简的基础理念,递进至系统性的体系科学循环,直至现代追求和谐的社会生态美学理念过程中,设计美学研究围绕着设计产品的客体展开的同时,其本身既立足客观的设计产品和实践活动,又离不开主观的设计和产品体验[14]。这也间接揭示了可持续的审美视角对于现代设计的深远影响,不仅是体现在产品对自然的再生循环和回收利用的属性要求,更是在未来日常审美进程中唤醒了人们对于可持续的美学观念的重新认识。

猜你喜欢

可持续设计案例分析
循证设计支持下的可持续医疗建筑设计
可持续视角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可持续设计发展文献综述
可持续景观设计探讨
生态美学理念下的校园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