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阅读沉浸体验设计模式研究

2022-05-25戴砚亮

设计 2022年7期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数字时代交互设计

戴砚亮

关键词:数字时代 艺术+科技 沉浸式体验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数字化阅读

引言

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古拉·葛洛庞帝在其90年代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按照他的解释,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这便是数字化生存。[1]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类已经进入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精神文化需求的阶段。而阅读这一人类几千年来传播文化与传承文明的主要途径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体现;也意味着在数字时代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前景和契机。数字阅读是相对于纸媒阅读而言,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具备较强互动体验与富媒介特征的新兴阅读方式。其特点是不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极大地方便了21世纪处于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人们,使得人们可以利用的阅读时间较纸媒时代有明显增加。在课堂教学中,国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数字化学习方式开始普遍应用。[2]文章基于笔者及团队创作设计的艺术教育系列App《美的历程》设计成果(本成果荣获德国红点传播设计奖、德国IF设数字化阅读沉浸体验设计模式研究——以艺术教育APP《美的历程》交互设计理念为例RESEARCH ON THE DESIGN METHOD OF DIGITAL READING IMMERSION EXPERIENCE—TAKING THE INTERACTIVE DESIGN CONCEPT OF THE ART EDUCATION APP OF ARTWAYS ASAN EXAMPLE计奖、苹果AppStore iPad年度精选应用等荣誉)展开针对数字阅读沉浸体验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通过此产品的沉浸体验交互设计理念,提出相关问题、分析解决方案、探索创新可能。

一、数字化阅读体验现状及研究背景

2021年4月,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18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指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3%,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4%,较2019年的79.3%增长了0.1个百分点。[3]这组数据说明数字化阅读较纸质版阅读具有更庞大的使用群体,也具有更明显的传播优势。此外报告中还有一些内容值得关注:我国成年国民网上活动行为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知识阅读占比偏低。这个统计结果说明国民对于深度阅读进行较少,但是有相当数量的国民对深度阅读具有需求。

在数字化时代,碎片化的阅读固然可以使人们吸收大量的信息,但是能够形成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使人们建构具有重要学习价值知识体系的仍然是深度阅读。阅读类App作为互联网平台尤为突出的数字媒介,已成为大多数人群进行深度阅读的首要选择。如网易云阅读、看理想、腾讯阅读、百度阅读、当当阅读平台及豆瓣平臺App等都是数字化深度阅读市场上使用量较大的产品。不过通过调研不难发现,上述产品为最大可能地争取用户群体资源,均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平台商业拓展、数据运维等方面,而较少将精力投入到产品自身优质的用户阅读体验与交互设计中。这样的现状导致了互联网平台各产品之间同质化严重,缺乏自身内容生产特点,因此可吸引和引导用户进行阅读、进而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媒介优势达到优质沉浸阅读深度体验的产品相对比较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心得,结合前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艺术+科技”的设计思维理念,以移动互联网平台为载体,为汉语用户打造了集艺术教学、线上互动交流、线下艺术主题旅行与独家艺术资讯为一体的融媒体数字交互艺术教育系列App《美的历程》。相比与传统阅读学习类数字阅读产品,这款产品更加注重媒介多样性和用户沉浸式阅读体验性的运用。其理念是建立在符合移动互联网媒介特征的前提下,思考如何将浅度阅读(碎片化阅读)与深度阅读(体系结构化阅读)进行充分融合,以用户为主体,在多种复合情境下(移动阅读和固定场景阅读)为互联网用户打造一款具有数字媒介典型阅读体验特征的产品。根据苹果App Store上的反馈数据笔者发现在总计4000多万次(2015-2020)展示浏览量之下的用户(同意参与数据分享的用户)每日的平均阅读浏览率(设备使用活跃状态)为2.03次(如图1)。这个数据证明大量的互联网用户有每日进行数字化深度阅读的习惯。

二、数字化阅读沉浸体验产生的条件

沉浸体验是M.Csikszentmihalyi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用来描述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4]文章研究的数字化阅读沉浸体验从产生条件上来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一)快速抓取用户的阅读目标。在数字阅读互动设计中,首先应针对使用人群设定易用的内容获取途径,并尝试利用多种媒介共存的方式,加强纵深度拓展,使用户获得多种形式和不同难易度的阅读目标。因为从用户角度看,阅读目标的获取难度超出个人经验和理解范围太多,用户会降低阅读意愿,产生某种不适感,不利于对内容阅读兴趣的建立,反之亦然。其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定制化、私人化的方式快速判断用户亟需的阅读目标。

(二)交互过程拥有恰当的反馈体验。有学者指出:信息获取能力是人们取得、加工、传递信息的一种潜在能力,人们对自身的阅读需求判断越准确,越是能够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捕捉、获取信息,从复杂、无序的信息中发掘有价值的信息。[5]总体来讲,即设计师如何合理利用人们从生活经验和行为中积累的本能,并思考在用户使用数字媒介阅读的情境中激发它,以获得的准确、恰当的互动反馈响应,从而使人们完成更准确地理解判断、阅读需求、高效提升阅读效率,最终通过一种数字媒介特有的交互行为体验去升级人们的沉浸式阅读感受。

(三)自然化的交互界面。自然交互界面(N a t u r a l - u s e rinterface)是继命令行交互界面(Command-Line-interface)、图形用户交互界面(Graphical-user-interface)之后针对更丰富的交互媒介而言的创新界面设计理念,它强调用户界面与交互系统设计的关系密切,用户界面可以看作是交互系统设计的自然生成的结果。[6]它在许多的幻想题材的影视中已经有所想象。比如《盗梦空间》中的脑机接口交互、《虚拟游戏》中的虚拟现实交互、《钢铁侠》中的眼球交互和虚拟助手等,都是在满足功能可用性的前提下,创造相对命令与界面交互而言更直觉化、经验化、本能行为化的交互。这种交互界面更重视直接与内容本身展开互动,而非利用实体,其本质上是利用用户的意向、需求、界面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快速根据内容情境完成交互行为,目的是产生更为沉浸的体验。

下一节中,文章將基于这三个产生条件展开对数字化阅读沉浸式体验设计的探索研究。

三、数字化阅读沉浸式体验设计实践

(一)阅读目标获取—多媒介融合情境下的人性化阅读引导。沉浸式数字化阅读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将纸质文本扫描成为电子文本,而应关注数字媒介的多元化特征,它较之传统阅读媒介可以赋予用户充分的联想空间和拓展可能性,并可有效提升用户阅读目标的获取。

1.多媒介形式转换,多维度内容呈现。在数字阅读中,首先用户可根据自身的判断与偏好,自主选择多种媒介(图文,动画,运动影像,声音和虚拟体验等)去获取内容。这是一种数字时代赋予人们独特的阅读经验,它可以打破过去被动的阅读方式,转变为一种主动的、参与式的,同时具有无限纵深度延伸的沉浸体验。再者,基于传统媒介的阅读内容是单一视角下的线性逻辑编辑,而数字化阅读通过不同的媒介可以带给用户多维度的非线性观看视角,即一类同源内容,可以获得多角度、多渠道的解读与思考。例如在《美的历程》App的设计开发过程中,笔者将内容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进行多媒介转化,使用户以不同媒介形式进行主动式阅读,通过不同的感官体验让内容与用户产生沉浸互动(如图2)。

原本完整的元叙事结构分散为多个独立的故事碎片,用渗透的方式与受众保持持续性接触,一方面调动受众对搜索故事内容其他部分的兴趣,同时激起受众对故事碎片间隙空间的想象和艺术创作。[7]这种阅读经验使得用户的思维一直处于多维度的不断转换中,有效拓展了用户获得内容的维度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情境下,每一位用户都可以找到合适于自身的阅读目标,因此多媒介融合是构建沉浸式数字化阅读的重要设计途径。

2.智慧技术助力阅读目标快速确立。互联网后台通过对用户浏览内容,阅读停留时间,偏好收藏,行为轨迹等大数据信息加以整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深度数据挖掘、建立更为精准的目标用户画像模型;并通过模型算法思维深度学习对目标用户的喜好、需求、内容接收轨迹等行为实现立体化、复合化的判断。

数字平台以此为依据对用户阅读目标展开引导,使用户获取内容的效率增加,省去了选择和寻找目标的时间,以此更好的帮助用户建立阅读目标沉浸体验。笔者在《美的历程》App中为用户提供了“我的足迹”功能。通过对用户浏览、评论和收藏的内容进行数据收集和关键词逻辑整理,同时利用算法思维模型建立用户的专属个人轨迹呈现,进而推测和判断用户的阅读习惯与内容偏好,并推荐具有知识结构关联性的内容。这种结构下的数字阅读产品,使用户可以清晰地获得意愿阅读的部分;,这样设计的优势在于可以适应不同的用户群体,并使用户获得较为精准的阅读目标。因此从用户角度来讲,最佳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即是感受到恰如所愿的关怀及私人定制的舒适感受。基于上述原因,数字阅读产品的设计开发者应该关注这种潜意识下的真实用户需求,引导用户获得阅读目标并获得沉浸体验。

(二)恰当的反馈体验-动态设计元素的运用。数字化阅读沉浸式体验第二个产生条件是恰当的反馈体验设计。反馈体验来自于人类的感官,手指的触感是人类最敏感感官体验,轻重缓急,都能够给我们不同的反馈体验,并迅速与真实生活经验关联起来。

1.传统与数字时代的反馈体验设计。在传统计算机时代,人们利用手指来操控计算机时能听到哒哒的鼠标按键和清脆的键盘敲击声音;甚至在用鼠标点击弹出下拉菜单,浏览过的部分会变色,提示用户无需重复进行无效操作[8];再如比例缩放等变化等都代表着输入的反馈。这种反馈的重要价值在于用户在无意识状态下即知晓正在进行的某种操作行为是否被正确执行。随着数字设备触屏技术精细度的不断升级,用户可以在点按,滑动手势之外,作出抓取,捏合,多点触控等精细操控动作,然而这为数字阅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因为缺乏物理反馈而体验不佳。由于人类在真实的世界中完成点按、滑动操作会获得如质感、摩擦、位移甚至声音等物理反馈,因此设计师意欲通过数字媒介正确还原这种反馈体验,不能只依靠用户手指的动作以及声音的辅助,还需要在数字界面上出现相应的动态设计元素唤起用户来自于真实物理反馈所积累的经验。

2.反馈体验中的动态设计本质。动态设计因最具互动性和直观性特征的特点,因此在交互界面设计中具有重要使用价值。试想用户去滑动界面的时候,如果有一个真实的加速度动态出现,一定比静止的或无变速的位移要好得多,而这个加速度的动态,如果还可以跟随用户的手势速度同步反馈,这简直就太棒了。当然,动态设计在技术层面的实现和获得舒适的反馈体验是看似相似却天壤之别的两者。设计开发者需要重点注意反馈体验中的动态设计的本质是结合真实的物理体验、人类的生活经验、符合反馈需求的内容场景,并以此获得优质的沉浸式体验。一般交互界面常规简单的动态反馈多是利用界面跳转、平移按钮或页面元素缩放等形式。这种动态设计虽然简洁快速,但是对于沉浸体验来讲,并不合格。因为这种反馈设计过程只解决了一个状态变化,并不构成融合真实经验场景需求的反馈互动体验。以下笔者通过《美的历程》App中设计的按钮折叠展开动态效果来完成具体分析(如图3)。

在《美的历程》 App中这个动态设计充分结合了内容使用需求情境,即目的是为展开深度层级阅读界面这个需求。点击“幽灵”按钮后,会出现一个折叠展开界面的动画,就好像当前的纸张忽然打开了一个切口,又好像是一张真正的纸张展开了折叠的部分。这个展开的动态设计取自人们在生活经历中的普遍体验,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使用户获得自如沉浸式体验的动态设计反馈。正如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讲解他提出的经典理论“无思考设计”时谈到的,“优秀的模拟动态反馈设计应当让用户在操作过程中并不会出现停顿,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连续状态,完全不会影响阅读的连贯性”。因此,想要运用动态设计提升数字阅读中的反馈感受,设计师必须在微妙之处潜心研究;观察与合理利用人们真实生活中的经验和意识,尽可能保持虚拟与现实的通感经验,因为一点点的反馈改进都是對数字阅读沉浸体验设计的巨大提升。

(三)更为沉浸的阅读体验设计-“无界面交互”。数字时代的触控技术让用户与设备的沟通变得越来越直接,人们通过触控、声控等交互行为就可以完成对数字设备的操控,以至于现在的数字设备上几乎看不到物理按钮和复杂的操控面板了。

1 .“无界面交互”概念。美国资深用户体验设计师G o l d e nKrishna提出这个概念。其主旨是:图标,按钮,功能模块等界面设计元素尽可能弱化,隐藏;使界面元素对内容本身的影响越来越小,存在感越来越低,甚至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让内容(图像,视频或文本)本身去和用户产生沟通。换言之,核心观念是突出主体内容,而弱化界面操作元素,这也是未来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重要趋势。GoldenKrishna在研究中举例:就好像我们去和一个人第一次见面一样,可能样貌,仪表,身材等因素会在第一时间占据你的注意力,但是在很短的时间以后,你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双方的交流内容中去,即便这些交流依然依靠肢体动作和面部情绪来获得。设计师爱德华·塔福特也发出过类似的见解:“过载、混乱和困惑并不是信息的特质,而是设计的失败”。[9]因此不要让数字化阅读产品的界面设计变得像复杂的仪器表,而应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样自然,这一点也会大大影响用户的沉浸体验感受。正如有学者指出:媒介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从现实世界通往虚拟世界的桥梁,当体验者处于低度沉浸时,对媒介的意识程度较高;而逐步进入更高程度的沉浸时,对媒介则会愈加忽略,直至最终忘却它们的存在,此刻体验者进入了理论上最强的沉浸状态。[10]2.内容即向导。笔者认为初次使用数字阅读产品时用户不应受到任何界面按钮层面的干扰,而是应该引导用户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阅读内容上。因此在《美的历程》App中大胆取消了主界面上的绝大多数按钮和功能模块分区设计。仅仅保留界面左上方的功能模块按钮(以+号图标形式出现,展开进入选项菜单)及画面左下方的声音开关图标,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菜单图标(如图4)。

开始笔者也会担心是否在没有特别明显的按钮样式设计的提示下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然而在测试过程中几乎没有用户会因为这样的“不明显”而产生操作错误或是停顿疑虑,这得益于数字化产品在人类生活中的融入程度。正因为人类越来越“数字化”,已经拥有了一种使用交互界面的本能经验或肌肉记忆,几乎与生俱来的人机交互本能会使得交互界面设计越来越走向“安静化”,内容本身将成为与用户产生互动的主要对象,无限接近自然用户界面(Natural-userinterface)的理念。

3.利用本能经验完成互动。试想现在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应用程序,在设计开发的初期,设计师都会习惯性的去绘制线框图(当然必须承认线框图的绘制是交互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先入为主的线框图绘制会局限交互设计思维,只想通过界面的使用流程和层级关系去“提升”体验设计;把所有的注意力和创意都集中在一个界面布局排版上,反而忽视了从人类自身日常行为经验入手。计算机对人的信息传递需要通过反馈来实现,隐藏在简洁界面背后的反馈决定了用户的交互体验、影响着最终的交互结果。[11]此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体验更强的媒介已经呼之欲出,设计开发者套用二维界面设计的思路已经不可能适应于未来的沉浸式媒介。总之,应减少利用视觉设计语言进行交互引导,因为这样只能得到更多的图形界面,而不是优质的用户体验。设计师要敢于去利用人类在不断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下形成的直接经验。因为越接近人类本能的设计才是最合适的设计,不要人为的去增加用户使用过程中额外的“交互界面”干扰。“无界面化”将会是未来最为重要的数字阅读沉浸体验设计理念。

结语

基于上述研究可以认为:第一,在未来的智慧阅读时代,人类会逐步脱离二维屏幕媒介;脱离一个固定大小的数字设备;很可能会出现体验更为便捷、实体形态趋于弱化的、与我们的身体及行为关系更加自然的新媒介。数字技术的未来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但可以肯定的理念终究是以人为本,任何互动方式和媒介,目的都是不断去接近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与行为。第二,用户在使用数字阅读内容的同时,将被多种媒介所引导,并产生阅读本体内容之外的“超媒介”,即尽可能触发人作为主体的一种主观经验和思考拓展的沉浸体验。这些是研究沉浸式体验下数字阅读的价值,更为沉浸的数字阅读体验模式也一定是基于这些前提下的呈现。

猜你喜欢

沉浸式体验数字时代交互设计
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指向具身学习的高中物理“沉浸式体验”教学策略
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中的诗与画
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型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自然交互设计研究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