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及化阶段高水平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

2022-05-24陈泽烨

教育观察 2022年13期
关键词:十四五民办高校应用型

陈泽烨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发展规划办公室,湖北武汉,430223)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6%,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整体进入世界第一方阵。[1-2]处于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民办大学,只有延续办学历史脉络中形成的发展轨迹,凝炼办学过程中积淀的教育特色,保持独特强劲的生存发展动力,才能够持续平稳运行。民办高校在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作中,必须认真思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找到合适的路径,破解自身发展难题。

一、制约民办高校高水平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我国民办高校是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奋勇拼搏成长起来的,普遍存在建校时间晚、底子薄、基础差的情况,因而学校内涵建设一般还在起步阶段,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3]但在办学过程中,一味扩大办学规模,会导致学校办学特色凝炼不足、对办学历程缺少回顾、对校园文化缺乏升华,甚至会导致部分民办高校缺乏顶层设计,出现办学定位不清、特色和类型模糊、人才培养目标趋同的问题。

我国民办高校大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育人定位。出于对学生就业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考虑,民办高校专业课占比较重,且对通识教育投入不足,从而导致毕业生非专业方面的综合创新能力较弱,毕业生不具有明显职业生涯发展优势,在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后劲不足。

(二)内涵建设及教育教学质量需提高

我国民办高校总体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刚从生存期进入发展期,内涵建设尚在启动阶段。科技革命的浪潮奔腾而至,一些民办高校无法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在建设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等“四新”建设方面力度不够大、响应不够快,导致特色王牌专业没有独占性优势,基础雄厚的特色专业数量也不多。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些民办高校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毕业要求并不匹配,受制于师资队伍水平和结构,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还有一些民办高校为了达到应用型标准,硬性提高实践性课程占比,但相应的教学条件、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未能与之匹配,实践教学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动手实操机会较为有限,导致实践教学目标无法真正实现。此外,民办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刚刚起步,校园文化综合育人能力不够,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于各民办高校。

(三)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发展待加强

目前,民办高校高水平教学团队、教学平台建设急需加强。一些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失衡,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及“双师型”教师比例均存在一定问题,距离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从年龄结构来看,由于办学历史不长,一些民办高校师资数量积累主要依靠刚毕业的研究生,师资质量提高主要依靠招聘公办高校退休返聘教授,而中流砥柱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较少。即使自有教师培养较好,形成了“纺锤形”师资结构的高校,也存在学科专业带头人校外兼职居多,自有教师正高职称、博士学位教师较少等问题。

另外,还存在教师引进重学历、考核晋升轻实践的问题。不少应用型高校基于转型要求,特别强调“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硬性数量指标下的柔性性质界定被弱化,以证书或企业工作时长为认定标准成为大量应用型高校的通用做法,“双师双能型”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并未起到应有作用。一些民办高校的教师规模长期处于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状态,教师科研能力普遍较弱,创新意识不强。这样不但限制了教师的发展潜力,还导致民办高校科技创新的实际贡献率远低于公办院校。[4]

(四)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协同育人不足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校企协同,合作育人。[5]此后,相关部门印发了一系列文件。但与之相对的各地的配套政策实施方案还未能够及时跟进,校企合作由政策到落地还存在中空地带。而一些民办高校与企业相互间并未建立起密切的关联度,产教融合实际推进力度较小。此外,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

二、“十四五”时期民办高校发展的思考

(一)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立德树人是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明确“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6],新时代民办高校要更加强调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把政治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关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办高校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7]二是要更加秉承公益为先的价值导向。民办高校要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立足长远,科学定位,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实现民办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内涵发展,提高应用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作为基础工程,承担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重要任务。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国家对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态度呈现由十八大提出的“鼓励引导”到十九大提出的“支持规范”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学生组成结构变化等都对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只有坚持内涵发展的道路,为学生创建更高质量的教育环境,才能在高等教育领域赢得并拓展自身发展的空间。

(三)普职兼具,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在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基本框架下,民办高校可以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面向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搭建促进学生成长的立体式多层次通道(图1),开展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培养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的追求。

图1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学习通道[8]

2019年,国务院颁发“职教20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性质,同时也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9]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转变,成为提升国家人力资本质量的主旨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地位的转变为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普通型和职业型两大教育类型,即跨类型的广阔空间,指明了高层次职业教育本科院校的现实路径。2020年转设的独立学院中,已有学校与公办高职合并组建为职业技术大学。

(四)层次贯通,拓展应用人才培养空间

近年来,随着“专升本”政策的调整,招收专科层次学生的高校范围逐步缩减为除“双一流”外的省属本科院校,其中,民办高校成为主要力量。2020年,国家采取多种政策组合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增加了“专升本”的计划数,主要承接高校为职业技术大学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这与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方向一致,为民办本科高校向下对接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民办高校经过了初期的发展历程,已形成了基本的办学思路,基本定位于应用型高校,并在不断的发展中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拓展办学层次、构建多层次贯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对推动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2012年起,北京城市学院等5所民办高校获批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这既是对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质量的肯定,又鼓舞了整个民办教育界向上发展专业硕士教育,培养更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02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为民办高校将来培养专业博士带来了希望。[10]民办高校能够适应行业产业对应用型博士人才的需求,培养的专业博士能既满足人们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又能满足国家对高精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高水平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策略——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为例

(一)完善教育教学顶层设计

学校教育教学顶层设计是指采用系统方法,从整体和全局的视角,对学校各个要素进行系统配置和组合,并制订战略及实施路径,逐步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要想办好高水平民办高校,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必须先完善学校教育教学顶层设计。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下文简称我校)为例,作为大学发展规划的核心先导性工作,学校在十五年办学积淀的基础上,汇总了目前内涵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对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各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了“两体系、六工程”的教育教学顶层设计基本框架,形成涵盖教学创新、内涵建设与质量文化的综合性关联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教育教学顶层设计

(二)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我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培养学生“五会”(会思考、会学习、会动手、会沟通、会生活)为重点,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十四五”期间,我校将在原有沿用近十年的“六模块”课程基础上,将模块内容进行调整,改进模块间的兼容协同关系,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与技术更新的需求,合理安排各模块之间的课程比例,正确处理好课程之间的关系,使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得到优化。

民办高校实践课程的关注点除显性的学分比例外,也要注重内容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生产的有效衔接,使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在相应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中得到落实。例如,我校通过合理设置职业技能模块和技术创新模块的内容,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开设具有学术内涵的应用技术研究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民办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历史、办学使命、办学定位、发展目标等,构建能够体现自身特色的评价标准,将质量评价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环节。为保障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从标准、机构、人员、评估、反馈、改进六个维度建设符合本校育人特点的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闭环运行系统。

我校根据自身办学目标、定位及毕业生规格等,基于教育增值理论,提出用“教育增值五个度”,即学生知识、能力、品质的提升度,毕业生在社会中的幸福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度,获得学习成果的保障度,校园环境对育人的支持度评价教育教学质量,重点考量大学教育经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增值,确保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我校围绕“教育增值五个度”重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专业教学支撑基础标准及教育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

(四)开展内涵建设六项工程

“质量求生存,管理求规范,特色求优势,创新求发展”是我校的办学理念。高水平民办大学应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我校通过内涵建设“六项工程”,以特色发展的理念引领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形成办学特色。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作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把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强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我校设立了通识教育四大模块——人文艺术模块、自然科学与技术模块、数理逻辑与思维模块、社会与行为科学模块,立项建设20余门通识选修课并加大了思政通识必修课的改造力度。“十四五”期间,我校将持续推进通识教育建设力度,在“通专融合”上力求突破,构建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将学校的质量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努力使通识教育成为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2.一流专业建设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校以一流专业为目标指向,坚持需求导向,主动调整经济结构,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我校将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建设新文科、新工科示范试点专业,加大传统专业改造力度,形成与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集群,从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3.一流课程建设

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具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过程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校课程建设以OBE理念为核心,以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为建设目标,有效落实“通专融合”教育理念,严格落实课程质量标准,确保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相匹配。我校还加大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力度,建设智慧课堂,开展研讨式、情景式、项目式课程教学,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信息化的教育手段结合起来,打造高水平的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的一流课堂。

4.产教融合育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民办高校应该最大限度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找到合适的产教融合路径。实施产教融合,关键是要实施错位战略,成为区域经济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可以采取“引企入教”共建共管二级特色学院、共建科技平台、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具体措施,加快推进独具特色的协同育人改革。民办高校要根据当地产业行业发展需求,打通人才培养环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产业学院、行业学院、订单班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共同建设专业,使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

5.育人环境优化

我校在政策、环境、校园文化等隐性育人环境方面加大了对学生学习投入度的支持度,要求教职工努力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我校还进一步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文体活动的格调、学术讲座的层次,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改造现有校园环境,提升校园建筑整体规划的育人属性,使校园风物成为育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6.教师发展支持

我校建立了长效机制,完善了薪酬激励机制,优化了队伍结构,提升了队伍育人能力水平。我校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1工程(人才梯队)+1计划(青年教师发展支持)+1项目(名师与团队)”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引育并举,以一流教师队伍助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做好引进、培育、遴选和激励保障工作,建设人才梯队,发挥师资培训中心作用,大力支持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联合各教学或相关单位培育校级教学名师及优秀教学团队、专业建设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及工作室,以教师发展为本,大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十四五民办高校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