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建盏传播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策略
2022-05-24蔡忠庭
蔡忠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430074)
0 引言
建盏随着唐宋斗茶文化的兴盛而风靡全国,又随着元朝饮茶习惯的移风易俗而衰落。直至1980年,当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阳瓷厂和福建省轻工所等部门单位组成的科研小组对宋代建窑建盏的仿制试验初试成功[1],这种历史悠久且颇具艺术特色的饮茶器具又重回大众视野,开启了它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发展之路。
近十年间,工艺师们逐步开始了对建盏的创新性研究,其原因在于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也预示着墨守传统工艺的机械式重复制造与当代迅速地文化变迁不相适应的矛盾开始产生,这致使建盏向更广大的消费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的传播遭遇瓶颈。因此,对建盏发展之路的重新审视迫在眉睫。
然而纵观近年工艺师们对建盏的创新工作,其方法大多是基于旧经验的、工序层面的表层改变,这种表层的改变说明其对建盏兴盛时期的历史条件缺乏深入认识,并脱节于当前的时代背景,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因此对建盏的发展助力有限。
因此,本文从民俗文化、审美特点、贸易传播三个影响建盏发展与传播的因素入手,分析建盏在古代的发展状况,再将这些历史条件与当代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在当代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建盏发展与传播的策略。
1 “斗茶”的民俗构成与融入青年文化
1.1 “斗茶”的民俗构成
建盏作为一种饮茶器具,影响其传播的首要因素就是茶文化。在北宋时期,建安官焙的“龙团凤饼”茶名冠天下,贡茶量与日俱增,导致其官焙的产量供不应求,于是人们便通过“斗茶”的方式从民焙中选拔好茶用以补充[2],这使得“斗茶”文化盛极一时。建盏因其黑釉的特征便于观察茶色,成了“斗茶”的主要器具。久而久之,“斗茶”活动从民间传入宫廷,建盏也随之受到王公贵族的推崇,一度成为宫廷贡品。元代以后,随着“点茶法”的式微,“斗茶”文化逐渐衰落,建盏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从建盏与“斗茶”之风相伴而生的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某种既定的民俗文化氛围对传统工艺品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探讨建盏与“斗茶”文化的联系,我们首先要分析“斗茶”的民俗构成。
首先,由于建盏便于观察茶色的功能性,在历史上与“斗茶”长期绑定,贯穿于以“点茶法”为基础的“量茶”、“注汤”、“击拂”和“品茶”等“斗茶”活动各环节,成为“斗茶”民俗的基本构成质料和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符号。其次,“点茶”是“斗茶”民俗中的主要活动,它作为“民俗素”是构成“斗茶”民俗链的基本要素,按照乌丙安先生在“民俗构成论”中的相关理论,民俗素的消失,会导致原民俗的破坏[3],由此可以得出,“点茶法”的衰落,会使“斗茶”民俗链面临断裂失传的风险,这也直接影响了与“斗茶”、“点茶”深度绑定的建盏的传承,而建盏的历史发展状况也确实印证了这一观点。
因此,产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传统工艺,民俗文化对其的影响是直接并且由上至下的,我们应该重视“斗茶”文化对建盏传播的重要性。
然而,“斗茶”文化作为一种宋代遗风,早已不适应当前的时代特征,亟待适应性改造。在以“泡茶法”为主流成为人们普遍认知的当代,“点茶法”面临失传,建盏的传统功能特点已不再突出,又由于“泡茶法”远胜于“点茶法”的便利性,想寄希望于复兴“点茶法”来推崇建盏的做法是不现实的。综合这些状况,为了促进建盏的传播与发展,我们需要对“斗茶”民俗链进行重构,赋予“斗茶”文化以新的内涵。
1.2 融入当代青年文化
在我国,众多传统工艺都面临着传承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传统工艺与新文化、新风尚的不相适应,产生了新旧文化隔阂,导致传统工艺无法对新一代青年群体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无法使他们了解到这些传统工艺所具有的艺术魅力。由此,当一个产业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时,便更难以达成工艺上的创新,不断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应当看到,要想使建盏艺术重新焕发活力,获得广大青年消费群体的青睐是关键。青年具有极高的消费需求与意愿,然而从2021年的一项关于青年群体饮品消费结构的研究中得知,花草茶类饮品仅占青年饮品消费的5.7%[4],饮茶功能已不再是建盏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的主导影响因素,与大多数传统工艺一样,其艺术属性开始凸显,审美价值与“斗茶”民俗的文化价值成为人们喜爱建盏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需要分析当代的青年文化特征,以便更好地使“斗茶”文化与青年文化相结合,使建盏“斗茶”文化在当代重新焕发活力。
首先,当代青年文化具有“圈层化”特征,即青年根据兴趣爱好化分具有各自特征的亚文化群落,青年在不同的圈层中体现着自我个性,获得了自我认同。其中,“开放性圈层”不仅保留其圈层的文化个性,还会积极向外扩张,以出圈的方式扩大其社会影响力[5]。因此,在青年群体中构筑开放的文化圈层,是建盏传播的必要手段,那么,应该怎样抓住青年的兴趣点呢?
这涉及青年文化的第二个特征,即“休闲娱乐化”倾向。这种休闲娱乐化带来的是当代休闲产业的迅猛发展,其发展要求对文化遗产高度重视[6]。这为我们提供了对“斗茶”文化进行适应性改造的新思路。“斗茶”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在宋代的发展中本身也演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因此它在休闲产业中具有相当的价值潜力,而建盏作为以“斗茶”文化为“所指”的民俗符号,更可依托于这种潜力实现对自身的传播。
因此在建盏的传播与发展策略中,应赋予“斗茶”文化以带有娱乐性的休闲文化内涵,使“斗茶”文化民俗链发展出新的、适应时代的民俗构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抓住建盏异于其它陶瓷产品的小众特征,依靠这种小众特征满足部分青年群体“自我彰显”的个性需求,超越其在大众认知中仅作为饮茶功能需要的局限性,使青年消费者形成对建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实现圈层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圈层的交流,如跨产品间的联名合作、令人意想不到的设计元素的融合等,使建盏艺术产生出圈效应,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1.3 青年文化中的消费心理因素
此外,我们应当从青年文化的圈层化现象中,看到其更深层的影响因素,即青年群体所具有的“新颖性”、“自我个性”以及“多元化”的消费心理特征。
第一,青年的思维方式活跃,善于主动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他们热衷于能够改变生活方式和使用体验的创新性产品,这是其“新颖性”;第二,青年处于人际交往的活跃期,具有“自我彰显”的文化特性,因此他们选择产品时比较注重个性化,展现自我风采与个人追求,这是其“自我个性”[7];第三,青年群体处于人生际遇的变动期,且青年群体中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从整体上看,其消费产品的品类分布广泛,需求各异,这是其“多元性”。
我们可以通过强化建盏自身的艺术特点来契合青年的上述消费心理特征。
图1 “百花斗笠”盏正面①
图2 “百花斗笠”盏背面②
建盏具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工艺特点,其釉彩的随机性致使每一件建盏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具有明显的标识特征,这与青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不谋而合。因此,强化建盏釉彩的个性标识特征可以作为其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工艺师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墨守成规,如蔡龙创制的“百花盏”,就是对建盏制作方法的创新性改良,它使每一盏都有形如盛开的花朵般的釉彩纹样,且每一盏的花朵都独具特色,变化万千。这体现了建盏创新的无限可能,例如使建盏“定制化”,通过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法来满足不同的定制需求,创造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在将来十分具有可行性。
青年消费的“新颖性”和“多元性”则要求建盏拓宽其应用领域,如在保留建盏艺术特点的前提下,将其烧制方法应用于餐具、饰品、建筑陶瓷等领域,使各式器型的功能性与建盏的审美性相结合,以新奇的使用体验满足青年群体的“新颖性”和“多元性”需求。
2 建盏传播中的审美因素
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受到了儒家、佛家、道家文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在三教合流的宋代十分突显。如道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儒家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中庸和谐,佛家文化中的禅茶一味,清净修心[8],这些思想使宋人形成了大道至简、回归本真的审美意趣,使他们更偏爱于抽象意会的审美表达,这些都与建盏简约质朴、师法自然的艺术魅力不谋而合,以至于宋代涌现出众多赞美建盏的诗句,如苏轼在《送南屏谦师》中描写兔毫斑建盏:“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呼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翁鹅儿酒。”还有黄庭坚在《满庭芳》中关于鹧鸪斑建盏的赞美:“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以及欧阳修在《和梅公仪尝茶》中也表现出对建盏的喜爱:“喜共紫瓯今宜酌,慕君潇洒有余情。”[2]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一种艺术的审美特质,是否符合当前时代的主流审美观念,影响着其为大众所认可的程度,这是制约建盏发展与传播的重要因素。
那么,什么是当代的主流审美趣味,作为传统工艺品的建盏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中又应该以怎样的新面貌谋求发展呢?
有学者认为,当代手工艺需要面向市场,就得服从消费主义审美逻辑,但因为“传统性”是手工艺的特质之一,这就要求它既要保持传统工艺的基本语汇和核心精神,同时又要进行现代表达,即“守正创新”[9]。这一辩证观点十分准确地概括了当下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方向。我们欣赏一件传统工艺品,常为它蕴含的传统特质所吸引,但是,如果这件工艺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又进行创新,就更能吸引我们去挖掘它的传统内涵,人们这种对“新”与“旧”的包容性,体现了当代多元化的审美趣味,这也是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下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审美多元化,也要求工艺品本身具有能够吸纳多种审美特质的包容性,因此,建盏艺术的“守正创新”,可以从吸取、借鉴古今中外的其他优秀艺术品的审美特质入手。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文将艺术创作中不同审美特质之间的借鉴融合,分类为“同相性融合”与“异相性融合”两种。
同相性融合,即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将某种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典型艺术风格的形式特征、审美内涵加以部分或全部地取用,使其结合于另一种具有相似形式特征、审美内涵的艺术风格,以此产生和谐统一的效果。异相性融合则是将两种不同形式特征与审美内涵的艺术风格相结合,以此产生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效果。
例如,我们大可以从西方艺术的历史中寻找材料,进行中西方风格的融合创新。建盏具有大道至简、师法自然的传统审美特质,与之同相性的有十分典型的、注重简约与自然的北欧现代设计风格,将北欧风格运用于建盏的艺术创作,这两种相似审美特质的融合就是“同相性融合”。而将“维多利亚风格”、“洛可可风格”等这些浮华的、巧于装饰的设计元素融入建盏的创作之中,这种带有冲突性的融合则是“异相性融合”。
很明显,“同相性融合”更能保证传统工艺的基本语汇的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它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而“异相性融合”中审美特质的矛盾冲突,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亦是创新性的表现,但它并不适合于传统工艺品的创新,是应该予以避免的。因此,当代建盏工艺师们应该秉持着“守正创新”的辩证思维,“守正”要求人们能够真正理解建盏的传统审美内涵,又不因此故步自封;创新则要求人们具有能够辨析其所借鉴的艺术审美特质是否与建盏相适应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发掘建盏的审美价值,以一种多元开放的姿态,实现建盏的发展与传播。
3 建盏传播中的海外贸易因素
宋元时期,建盏的国际传播主要依靠对外贸易。1976年在韩国新安海域就发现了载有117件黑釉瓷的元代沉船,2007年4月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以及2007年3月发掘的“华光礁一号”沉船文物中,也发现了大量运往东南亚各国的黑釉瓷器[10],间接说明了早在宋元时期建盏就已在海外广为传播,这主要得益于福建优越的水路交通和南宋时期的“以瓷易物”政策。
建盏海外贸易对国际的影响一直延续至近代。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阿弗雷德为了探索建盏烧制技艺而制作出了带有斑点的黑釉碗,日本陶瓷家安藤坚用了6年时间进行万余次试验,仿制出与宋代建盏相似的产品[1],时至今日,流传至日本的三件黑曜石天目建盏,均被列为日本国宝,足可见海外民众对建盏的喜爱程度。
因此,重振建盏的海外贸易是提升其传播能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必由之路。在现今新时代“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之下,建盏的海外贸易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为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建盏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创新,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
3.1 形制在外贸传播中的影响
得益于中国茶与茶文化对世界的深远影响,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拥有饮茶习惯,这是将建盏推向国际市场的文化基础,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其饮茶习惯也不尽相同,所喜爱的茶具样式也不同,这就要求建盏工艺师们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分别设计。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器型上,如英式下午茶常使用杯具,且器具都带有杯柄,并在杯底放置茶碟;在美国,民众常冷饮茶,有时还放冰块,因此通常器型较高,造型随意多样;俄罗斯地处寒冷,人们喜热饮茶,器型以突显保暖功能为主。这些形制都与建盏大相径庭,而且由于历来的制作传统,建盏正如其名而多局限于盏型,许多小作坊的制作也仅是依样画葫芦,模仿成风,因此很少能够达成功能上的突破。
建盏悠久的工艺制造历史容易使其只满足于传统技艺的复刻而陷入故步自封的境地。历史经验证明不适合于时代发展的事物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这要求建盏必须丰富器型的多样性,通过适应不同国家人民的使用习惯,逐步拓宽国际市场,使建盏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在贸易传播中提升国际影响力。
3.2 提升建盏文化软实力
以上是从形制改良方面对建盏的海外贸易所提出的要求,然而,对于一种艺术与文化属性突出的传统工艺品而言,要想增强它的海外传播能力,仅从它的器物层面去考量是远远不够的,而更应该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输出方面加以分析。有学者就从这一方面提出过青花瓷在“一带一路”下的外销构想,这对我们提升建盏的海外贸易能力很有借鉴意义。总的概括有三点:第一,要挖掘外销工艺品的当代价值;第二,要凝聚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第三,要加强学校文化教育[11]。
对外销工艺品的价值挖掘,即是以何种文化价值立足并吸引海外消费者的问题。这与我们在前文中所提出的“通过对‘斗茶’文化进行当代适应性改造以增强建盏传播能力”是同一问题不同方面的思考,即:如何将建盏的文化内涵推向海外,以此带动建盏的海外传播与发展?文化的海外传播,仅仅依靠其文化材料的孤立挖掘是不充分的,因为未经加工的、原初的文化材料具有较低的传播效率。为此,我们还要对建盏“斗茶“文化进行两种层面的加工,以使这种文化具备较强的海外传播能力。
第一种是实体层面的文化品牌塑造:在挖掘建盏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这种民俗文化,创办文化品牌。第二种是观念层面的文化符号建构:不断维持并发展所创办的文化品牌,向外推广,通过各种媒体途径的宣传使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在观念中符号化,这种符号化了的文化品牌就是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将文化软实力转化成经济效益,并以此进一步滋养建盏的传播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这两种层面的加工就要求对建盏工艺传承人才的凝聚与培养,通过搭建各种交流平台与项目的方式,集思广益,汇集力量,支持建盏艺术传承人的文化产业创业,形成有一定规模、系统合理、体系完善的建盏文化产业。此外,还需要通过学校的文化教育,培养出既能够发掘传统工艺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又具有整合资源、实现建盏艺术创新的文化产业人才,使建盏艺术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通过以上方法对建盏所蕴含的文化材料进行加工、对文化产业人才进行培养,能够更有效地挖掘建盏所蕴含的文化软实力,为实现建盏的海外贸易与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通过文化、审美、对外贸易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建盏的发展与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也并非是仅简单地改变表面纹饰就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我们拓宽视野,看到影响建盏发展与传播的多种客观因素,从这些因素入手逐一改善。
当然,影响建盏发展的因素远不止这三个方面,我们还需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许多与建盏有类似境况的传统手工艺,它们在发展与传播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大抵相似,解决问题的办法亦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这就能够用于我们审视并完善建盏自身的发展道路。
建盏的创新需要有的放矢,我们应从历史条件的沿革中寻找建盏创新的前进方向,不能漫无目的地为了改变而改变,而是应该立足于人们的现实需要,守正创新,最终实现它的文化价值。
注释
①②图 片 来 源URL: http://www.guanfujianzhan.com/picture/99324.html?from=groupmessage